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魏小燕:边缘化:职业学校中大学语文的现状
【时间:2012/2/24 】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28卷第8期 2008年8月 030~031 】 【作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魏小燕】 【已经浏览3570 次】

    [内容提要]近年来,职业学校大学语文被日益边缘化。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文章就这方面的内容以及如何让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摆脱被边缘化的现状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发挥语文的重要作用,必须首先认识语文的重要性,多方共同努力,避免语文的边缘化。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教育;边缘化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其正常开设在包括三年制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个教学大纲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树立了素质教育的远期目标。

    《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骨干课程,总的说来,具有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等多种功效。学习大学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塑造人文精神。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深刻改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总之,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责任。

    但是眼下的情况是,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越来越被“边缘化”,其现状不容乐观。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一书中,列举了11所高职院校13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开设《大学语文》的专业只有2个。可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领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就是在已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里,这门课虽然也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若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及政治理论等基础公共课相比,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红头文件的地位,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许多。首先从学校本身来说,一方面是学校对语文课不够重视,我们知道,长期以来,职业学校教育片面强调专业课,侧重于“一技之长”,以专业课为龙头,着眼于就业,文化课普遍遭到轻视。因此在唯职业技术思想影响下,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大学语文课时正在被不断压缩,把需两年时间上完的教学计划压缩到一年或半年完成,为各种专业课“让路”。甚至大多数这类学校的课程中,语文课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有的也只是形式而已,或“超大课”处理,或选修处理,或讲座方式处理,边缘化现象突出。同时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活动偏少,文化课教师进行培训的机会更少,学校对教学中所需教学设备的投入也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的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轻视语文课。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高考(或中考)“过滤”后的弱势群体,职业学校是一部分学生无奈的选择,另外很多学生进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得一门技术。加之学生们都清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将直接产生影响。所以,有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据调查,有70.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更有实用价值,因此,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语文,他们觉得学不学无所谓,由于对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所以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于是乎,就出现了诸如上语文课看专业课本,老师要求预习、布置作业,全当耳旁风的现象。有些学生虽则读课文连普通的字都不认识,写作文做不到语句通顺,再加错字连篇,但他们总以自己将来“拥有一技之长足矣”的理由为自己搪塞。笔者在职业学校做了十几年的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轻视思想已见惯不怪,曾有学生写作文这样来表明自己选择学校的原因:自己文化课不好,上这类学校是不需要有好的文化基础的。这样的思想带来的必将是对文化课的轻视。

    其次从社会观念来说,有些人简单地把语文教育当作了简单的说、写训练,认为这种训练可以随着高中毕业而结束,根本没有延续到大学的必要。以前流行一时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点的余波仍残存着一定的影响。就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对自己想学什么,该学什么也很茫然,进入大学后,真正有意识学习语文的少之又少。还有很多学生(工科)进入大学之后,会自然而然形成“好好学习所学专业”的思想,大学语文早被抛之脑后,甚至有人说:“学大学语文没用,还不如多学点技术来得实际。”当然,眼下的就业大环境无形中也助长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如,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提出硬性、具体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单位偏少。这使得有些人认为,与其费心继续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有些学校适应潮流,也会有意无意放松这方面的教育要求。再者,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无论做什么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以此来衡量、判断事物的价值,有些人对“大学语文”课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加上语文能力的提高本来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它的提高也是不易察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技术却可以发现有较大的提高,于是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大学语文学了也白学。

    这种“边缘化”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学生语文方面的整体素质日渐下降,诸如写错别字、文章缺乏语言逻辑的现象越来越多,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一篇千字文章,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做不到,甚至有的学生连假条都写不明白。曾经有个大学生写过这样一则寻物启事:本人不甚(应为“慎”)丢失饭卡一张,请马上返(应为“还”)给我。这种夹杂别字的启事不是少数。同时由于对古代经典文学及常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少,有些学生甚至出这样的错:身无彩凤双飞翼,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应为“心有灵犀一点通”)。

    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这种越来越严重的边缘化现象,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在学制改革,加快人才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语文课的集工具、知识、能力、欣赏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重要性并使其发挥服务专业、适应时代和人才需要的重要作用,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针对上述原因,简单列出几条办法,以摆脱日益被边缘化的现状。

    一、学校本身应摒弃重专业、轻文化课的思想。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用人单位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注意对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还要加强文化课的建设。我虽然不敢妄称语文是文化课的拳头科目,但语文的重要性与功用,相信任何一个读过书、正读书的人都能体会。作为学校,要注重对语文教师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让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设备,这样,教师将在一个全新的面貌下,如鱼得水,真正使教师把语文的魅力展现到极致。

    二、教师应更新观念,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显现语文教学的勃勃生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树立“教育民主”、“以学生发展为本”、“回归生活”、“创新教育”等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由以前的灌输者与被灌输者发展为互动的合作者。教学设计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走进生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抓好教材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社长徐挥认为,《大学语文》教材应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更新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文学性、人文性、美学情感的渗透,也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除此以外,由于职业学校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要走与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新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服务专业,满足专业的需要为宗旨,做到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同时教材内容还应贴近社会生活,因为高职学生面临就业挑战,加之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教学,比学科型大学生更多、更广地接触社会,因此,语文教材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在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更应尽可能地联系社会需要,以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效用。

    四、确定新的评价方式。评价是高职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对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成果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发挥评价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导向作用,推进语文教学健康发展。根据大纲“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总结性考核为辅”的原则,加强过程考核,有利于克服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的弊病。教师应以专业分类为范围,就听话、说话、写作、阅读等能力进行测试评价,以达到“会说、善读、能写”的目标,培养基本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平时书面作业、定期作文周记、阅读笔记、课堂讨论、演讲、课外社团活动、参赛获奖等,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加分分值,和前面提到各项因素相加,共同构成总评成绩,从而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一点,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伤痕心理”较为普遍,升学的失败和成长的受挫使许多学生认为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这些心态总会以不同方式反映到学习过程中,因此,面对学生的这些思想实际,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授业”“教书”的同时,必然要立足于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找回成才信心,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生的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中国和平发展、民族振兴的大事。在任何高校课程改革的规划中,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作为主体的语文教师应该坦然地面对一切,珍视语文这片世界的灵动与清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想尽一切办法,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做起,从而慢慢召唤语文的春天。相信在大家的不断努力下,边缘化问题将不再边缘。

    [参考文献]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乐彩珠.浅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与专业课的关系[J].职成教育,2005,(3).
    [3]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J].北京成人教育,2001,(8).
    [4]姜太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

    作者系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1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