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母语教育

朱秋德:母语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考
【时间:2012/1/9 】 【来源: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 】 【作者: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朱秋德】 【已经浏览3964 次】

  摘 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走向大学的第一课,它应当是大学母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也必须是一个与中学语文有联系又有质的不同的亮点。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机制上有新的思考和选择。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教育;人文素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大学语文源于民国时期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大一国文”,并有黎锦熙、朱自清、伍淑傥、魏建功、王焕镳、卢冀野主编的《大学国文选目》教材。新中国成立之初,援民国旧例开设大学语文课,采用郭绍虞、章靳以主编的《大一国文》教材。直到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才被全面停开,此后便长期中断。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倡导下,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大学语文课,目的有四点: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今天看来这四点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石河子大学并校十年未开大学语文课,直到2006年才在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公选课。开课两年来,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人文精神素养等出了一份力。但由于开课时间短,专业多,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教学目的、内容、手段等诸方面的认识差异很大。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注力量,使中文系在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促进母语教育,对全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母语教育与人文素质

    我国的大学母语教育是指以大学语文教育为主,多门汉语言课程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亲近感、自豪感的教育。大学语文应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探求文学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使大学生变成历史意义、文化意义、情感意义、道德意义上的人,实现其精神成人之目的。正如钱理群所说:“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1]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传·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母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吸纳、积累人类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受其熏陶浸染,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大学生不像中学生那样只埋头于书本学习,而普遍开始了对人生、社会、自然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索,开始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大学又是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宝库,是培育人类思想萌芽、促进民族精神自新、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丰富精神生活创造的动力源泉。所以,高扬人文旗帜,重视精神陶冶,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丰富感受、拓展思路、深化思想、正确认识世界、树立高远理想、培养儒雅气度、建立健全人格,应该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要把大学语文开成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一进校门就懂得,一个大学生相比中学生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在本质上的跨越,这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大学语文是走向大学的第一课,它应当是大学母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也必须是一个与中学语文有联系又有质的不同的亮点。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

    有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本科生语文水平差,“连个请假条都写不好”,给这种学生讲文学精品是浪费时间,对牛弹琴。这是没了解学生在高中时期学过应用文的实际情况,也是降低了对大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要求。和专业挂钩的实用写作中的科技论文、实验报告、诉讼状、经济合同等,应在各院系根据专业要求由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讲授。大学语文课可以适当讲授一点应用文写作常识,但不能影响大学语文课以文学、文化精品为基础,提高学生母语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根本宗旨。因此,要注意防止短视行为,注意避免急功近利和急躁心态,不应在课堂上强调缺什么就练什么,而应加强母语底蕴,争取厚积而薄发。

    从教学内容来看,大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国人民创造的民族艺术瑰宝,也是形象化的生活教科书,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社会的政治体制、风土人情,众生心态等,它都给予了综合而全面的反映。这其中又应以学习我国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自先秦以迄明清,众多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等民族精英,留下了无数精品,是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生动而丰富的呈现,乃是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二十世纪20、30年代梁启超开列的《国学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为:“《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记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随所好选读数种。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1942年,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言》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应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存在的前提与基础是语言。古代文学的辉煌是母语的辉煌。大学语文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季羡林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只要5秒就够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说:“成就自己游子作家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历代精英为母语增光添彩,使汉语言成为金碧辉煌的广厦,作为优秀文化传统继承者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母语、学好、用好母语。

    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各有所长,作为教学参考用书皆无不可,但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学术优势选择讲授篇目。教师还要理解中学语文内容,尽量避开中学已讲授过的篇目,或者从新的角度阐释已学过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调整讲授内容,如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可以选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书·华佗传》、《唐书·孙思邈传》、高士其的《我们肚子里的食客》,学动科的可选讲贾祖璋的《白丝翎羽丹砂顶》,学建筑的可选讲茅以升的《桥的运动》,学美术的可选讲朱熹的《送郭拱辰序》,学音乐的可选讲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商隐的《锦瑟》、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学政法的可选讲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胡适的《容忍与自由》、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等。没有一本教材是可以现成照搬的。

三、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机制

    比起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和教什么的问题,大学语文课如何教的问题更显重要。一些教师仍沿用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解释字词;分析作品的主旨、中心论点、内容概要、作者的情感、论据类型、人物性格特征;指出论证方法、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总体特色;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等,重复学生在中学时已经了解的知识,满足于课堂上支离破碎的分析,把大学语文教成了“高四语文”。

    根据我校学生多学科、多专业、多民族、泛地域特色,应融合多种教学法于一炉,如讲述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创造思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教无定法,教师应从本学科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益的方法,都可以大胆尝试。

    我系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有的是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教师,有的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教师,有的是文艺学、美学的教师等。这不是一件坏事,这可以使我们的大学语文课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诚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所云:“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取合诸侯。”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各种人文学科背景的老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学术旨趣、研究特长、经验体悟带进大学语文教学中来,而承担大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又可以反馈于老师学术背景,拓展自己的学术视域,启发综合研究的思路。

    就教学手段而言,老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形、光、电、声、色等信息功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把握“三R原则”,亦即将适当的事物(Right materials),用正确的方法(Right way),使用在适当的场所(Right place)。课件使用不应喧宾夺主,影响老师、学生主体地位和效能的发挥。

    大学语文的考核机制、检测方式也应具有人文关怀。以台湾中央大学教授姚振黎先生的经验为例:

    “成绩评量:

    一、课堂补充阅读资料/参考书目,课后自行阅读。迨课堂讨论时,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20%。
    二、平时测验,利用课堂时间,举行约15-20分钟的笔试,二次。30%
    三、心得笔记/书面报告,二次。30%
    四、期末考。20%
    五、修课者应以勤勉精进之学习态度,准时上课为天职。课堂抽问缺席四次者,基本分为60分;缺席六次者,基本分数为40分。”[2]

    由上例材料可知,其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期末考试只占20%。它启示我们:大学语文不以应试为前提,应更多顾及文学没有标准答案的多元阐释。因此,大学语文期末考核不应当实行标准化考试,以不出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为宜,而应以阅读理解、论述、赏析、写作等主观性试题为主,以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抒发自我情感。同时,期末考试的比重应不超过50%。

    徐中玉指出:“本国语文对任何人来说不但首先要精通,也最有应用价值,而且对大学生来说,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应具有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较多知识,对本国文化精品的一定修养和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精品之所以能称为精品,即因在精美的语文表达中,还深深地蕴藏、显示着前贤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强大的人格力量、健康的审美趣味等等。”[3]

    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或是一个大学一年级生,不问他往后的专业是文法理工农医中的哪一门,须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强其民族意识。”[4]

    改变母语生存危机,捍卫光大母语是每个中国人,更是大学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完善的母语教育可以培养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合格的大学生不光具有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J].湖北教育,2001,(5).
    [2] 姚振黎.大学国文课程统整教学之理念与实践,见《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徐中玉.大学语文编写说明[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介绍:朱秋德(1963-),男,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068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