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母语教育

祁峰: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的多维视角——兼论母语高等教育与基础阶段语文教育的异同
【时间:2011/6/30 】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0卷第2期 2011年3月 】 【作者: 上海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 祁峰】 【已经浏览2914 次】

    [摘要]母语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具有连续性(包括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等)和阶段突显性两大特点,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母语教育的特点来看,母语高等教育和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存在着异同,但整体上可视为一个连续统。
    [关键词] 母语高等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连续统

    关于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有两个解释:(1)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2)有些语言是从一个语言演变出来的,那个共同的来源,就是这些语言的母语。其实母语不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载体,所以母语教育既是语言教育,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母语综合应用能力;又不单纯是语言教育,它承担着比一般语言教育更多的任务,即在促进学生母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审美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母语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体可视为一个连续统(continuum),工具性和人文性、审美性分别在这个连续统的两端。具体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加强了,其人文性和审美性也就相应减弱;而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加强了,其工具性也就相应减弱。可见,母语教育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连续性(包括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等);二是阶段突显性。这里我们用“母语高等教育”来指称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所谓“母语高等教育”,主要指高等学校中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汉语文教育,亦即以“大学语文”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李瑞山、迟宝东,2008)可以说,大学语文教育是高等层面的母语教育,它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

    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角度来探讨母语高等教育的特点,兼论其与基础阶段语文教育的异同。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涉及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种因素,其对教学实践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母语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课程,总是倾向于以一个或两个目标为主:工具性目标,旨在发展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人文性目标,旨在增进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形成态度,使学生能继承传统,增加和丰富经验。母语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母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与审美能力,即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应突显其人文性和审美性的一面。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经由大学教育,能够抵制纯粹功利的职业取向,克服狭隘的专业意识,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艺术有多方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母语教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存在,关注该课程的人文精神,就需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一门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集中表现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

    基础阶段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两大类:能力目标(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思想目标(思想品德和审美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其中,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目标。在制定语文能力目标时,大多以语文技能为主,根据技能训练的需要确定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可见基础阶段语文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也就是说,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应突显其工具性的一面。

    学生母语能力的养成是一个人心智的发展过程,并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心智参与活动。在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参与过程发展的因素很多,如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科交叉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等。这些因素的形成需要在母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母语高等教育阶段,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横向关联性,所以有必要在大学里设立“母语高等教育课程群”(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的一系列人文社科领域内的公共选修课或指定选修课的总称)。鉴于母语高等教育与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在教学目标上的侧重点不同,应重视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和大学教学的衔接关系,要突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

    近年来,全国出现了编写和出版母语高等教育教材的热潮,不仅出版了国家级重点教材,而且教材编写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1400多种,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多元竞争的局面。可见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教材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它在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母语高等教育课程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因此从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这两方面的要求出发,母语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选用一些文质兼美的中国古代诗文和现当代名家的名篇佳作,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作者的创作风格,从而进一步提高母语高等教育课程的文化品位与人文价值。母语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还应关注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除了力求中国古典文类、中国现当代文类和外国经典文类有机结合,还要适当地加人一些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名篇。可见,母语高等教育课程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含量,更要突显人文性和审美性。

    我们传统的母语教育,根据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加之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语文教育的内容。其中最突出的是,为语言的学习提供了语言综合运用的范例。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有四项:一是教学目的和要求;二是语文基础知识;三是语文能力训练;四是课文。它们共同构成当代语文教材,又各有其作用。尽管在当代语文教材中,课文不是唯一的内容,但是作为语文训练的基本材料,它仍然在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系统的语文训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形成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当代语文教材中,练习题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选编教材时应尽量避免与中学教学重复的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拓宽从不同角度深人解读作家作品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母语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母语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母语的实际水平,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具体手段。我们认为,根据母语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应对策略:

    第一,母语高等教育应采用一种“沉浸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感悟,通过感悟来把握文本精髓。具体而言,可以就某个人文主题(如“仁爱天下、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教师作背景介绍,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当然这要求授课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在课堂上平等讨论,各抒己见。也就是说,改单向的传授模式为双向的互动模式。教师不能仅从观念出发,把文本当成教条,那样的话,教学会非常枯燥乏味,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母语文学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让学生体会到母语之美,学会优雅地使用母语。而目前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在高考指挥棒这一大环境下,很多教师急功近利,一味地搞题海战术,而不是教学生欣赏、感悟母语文学,导致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相互分离。

    第二,在母语高等教育中有必要引入“语境”这一概念和原理。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母语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使学生了解语境与运用母语的关系。语境为学生提供现实的话题,规定一个语境就是提供一次完整的言语活动,一次完整的言语活动就可以体现言语的多种功能。因此母语高等教育要重视母语的交际功能,并配合不同的专业,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来强化口头表达技巧。所谓重视母语的交际功能,即强调用母语陈述、说明、描写、请求、劝说、推介、提问、回答等基本交际技能的训练,也包括面谈、咨询、报告、解释、接受投诉、主持会议等情景会话的练习。所谓强化口头表达技巧,即注重讲述、报告、演讲、辩论、批评、朗诵、话剧等说话技巧的提高。(施仲谋,2002)而在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主要是对学生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及用母语进行基产交际功能的训练。比如说,听话训练的要求包括听话的态度、听话的主动性和深刻性等。对不同年级学生听话训练的要求也不同,如在初中阶段是能集中注意力听人说话,并能简述内容大意;而在高中阶段是能抓住说话人陈述的比较复杂的意思,能把主要意思和大量实例以及枝节问题区别开来。

    第三,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建设“经典阅读”主干课程,各个大学于此都作出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如北京大学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文学与艺术五个领域开设系列精品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通选课,同时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扩展,以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鉴于目前国内大学推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热潮及大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笔者认为,在母语高等教育中有必要引人经典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具体可采取讨论(Discussion)、小组活动(Group Action)等方式来研读经典文本。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母语高等教育可以作为一个推动通识教育的平台。而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以理解文章内容为目的,注重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文章中的涵义,并希望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中领悟到相应的阅读能力。比如说,在初中阶段,阅读以理解阅读为主,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迅速理解一般文章的能力,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智力训练,教授一些思维方法,训练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和敏捷性等。

    〔参考文献〕
    [1] 李瑞山,迟宝东.母语高等教育状况报告[C]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祁峰,郭曙纶.大学语文教材对象语言的选择与教材编写[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9).
    [4]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施仲谋.从中学语文教学到大专中文课程[J].语文建设通讯,2002(11).
    [6] 舒炜.文化自觉: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经典阅读课程[J].读书,2006(4).
    [7] 王玲玲.语文教育与语言测试[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8] 张鸿荃.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9YS289)。
    [作者简介」祁峰(1978-),男,浙江绍兴人,上海音乐学院公共基拙部讲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从事句法语义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397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