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韩烈文: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的思考——《大学语文读写》代序
【时间:2010/2/19 】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4 】 【作者: 韩烈文(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已经浏览3630 次】

    [摘 要] 语文的读写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但要真正认识和处理好“读”与“写”两者的关系,却是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进入所谓“读图时代”,重视大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韩烈文主编的《大学语文读写》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进行的。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该书除了把读写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外,还力求突出人文性、强调审美性、注重经典性和讲究实用性,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培养大学生的读写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育;读写;人文性;审美性;经典性;实用性

  人的生存和发展,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而阅读和写作,就是其中之一。汲取和积累前人的知识经验,离不开阅读;反映现实生活,传达思想感情,进行信息加工,离不开写作。两者在社会交流、文化传播和创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读写能力,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要真正领悟其中的奥秒,并使之成为人生的利器,则大有学问焉。有些人学习语文从小学到大学,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收效甚微,读写能力无大提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未能认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是很多人的毛病。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促进写作,写作也会帮助阅读,两者的关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但读图不能替代读书,连串的画面,容易使思维平面化,形成浅阅读;而读书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呈现想象的世界,“思而得之”,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写作更是一种思维综合训练,辛勤的脑力劳动孕育出智慧的花朵。

  正因如此,我们组织一些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大学语文读写》,提供读写结合的示范性文字材料,供大学生们和广大文学爱好者借鉴和学习之用。同时,作为课堂教学,也把《大学语文》和《写作概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试图改变过去把这两门课分开上、费时低效的状况,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除了上述特点外,《大学语文读写》还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人文性。文以载道,这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通过汉语言文学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这是主要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一点,似乎视而不见,更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以至于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而相对忽视了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表意能力,以至于口头、笔头表达都出现了很多问题。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语文的文化功能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尤其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务之急。语文教育,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人为本、珍惜生命、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美化环境、爱国思乡……这些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不仅文科学生需要,而且理科学生也需要,它是人生修养的基础。而且,语文既是人文修养之需,又是各科学习之母。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就写过《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的文章,他也曾在一次研究会上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大师已逝,言犹在耳。遗憾的是,现在的语文教育主科地位有所失落,呈现出边缘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学生外语相对不错,母语却很糟糕。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提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突出人文性,也不是要把大学语文课当做大学人文课来上,而是在选文及作品分析时,比较重视人文性的问题,充分发掘和弘扬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这对真正了解作品的内涵,滋养健全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二、强调审美性。这本教材遴选的作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的是文学的审美性。审美性的特点主要在想象和情感两个方面。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神与物游”,用激情去拥抱生活,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理想和希望。所以,形象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思维,可以提高创意能力,帮助我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编者摒弃了过去对作品一味作抽象的思想分析的方法,更多地通过作品的艺术审美特点,形象地显示其思想内涵。这就避免了把文学混同政治、哲学,勉强去寻找“微言大义”,而让文学读写轻松起来,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且,这些作品是编者精选的文质俱佳的美文,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五四”时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是我国美育的开拓者,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4页)为了实施美育,他多方筹划,亲自讲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以情感人,这是美育的特征,也是我们编写这本教材的着力点。

  三、注重经典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真正称得上经典之作的并不多。所谓经典性,是经得起历史考验而又为大众所认可、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有鲜明的共性、堪称典范作品的属性。当然,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历经千百年的淘洗而不朽,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到大家的喜爱,它们被称为经典,理所当然。但还有一些时文,没有多少岁月风霜的历练,仍受到当代读者的认同,具有经典作品的潜质,也可以作为选文的对象。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当然很好,但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多读经典,不失为一种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方法。“取乎其上,仅得其中;取乎其中,仅得其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还有,经典性还表现为常读常新的特点,这些作品积累了较多的人生况味和审美经验,耐人寻味。随着人们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人生经验的丰富,每次读它,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启示。有些经典作品,虽然过去学过,但温故知新,仍然可以读出别样的韵味。所以,经典性也是我们选文的重要标准。同时,为了满足很多学员参加《大学语文》统一考试的需要,在课目的选择上,参照了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考试大纲列选的必读作品篇目。

  四、讲究实用性。为了减轻学生的课程负担,选文分析以及思考练习,力求做到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体例上,也按照大家较为习惯的体裁分类为板块,每板块的作品又以时间为线,纵横交错,眉目清楚,便于检索。每一篇作品又细分为阅读提示、课文注释、作品简析、思考和练习。为了实现课程的延伸,扩大知识量,有些作品还增加了相关链接,既节约了篇幅,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我们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读书、练笔,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中获得快乐。为了加强教材的实用性,还增加了应用文的写作知识,包括求职信、经济合同、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的范例及写作分析。除了满足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外,还要适应毕业后广泛的工作需要。

  【作者简介】韩烈文(1949—),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学。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读写(韩烈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30641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