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王志兵熊宝莲: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思考与出路探讨
【时间:2010/2/19 】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0卷第1期 2008年3月 】 【作者: 王志兵,熊宝莲(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已经浏览3053 次】

  摘 要: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目标不确定,内容空泛。使得这门课程的开设争议颇多,要找到其出路,实施大学语文水平教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途径,也是这门课程继续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水平教育;出路探讨

  在任何大学,一门课程的开设总是依据两个理由:一是某专业应开设的必修课程;二是为学生提高某种能力或增加某些修养。而且,在分工已相当发达的现代,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建立起的专业、学科,都有其明确的分工,所谓面面俱到的“通学”应当只存在于人类的早期,只存在于启蒙教育阶段,它总是比较“浅”而“泛”的。

  大学语文是大学开设的“通学”吗?若是,它的命运真的不容乐观;若不是,它的分工又是什么?

  面对英语教学的火热场面,大学语文教师们痛苦地感受到“国粹”在大学生心目中地位的下降,他们很想让这门课继续存在。

  有理由存在者终将存在。为了找到这门课程存在的理由,我们先从客观现实看起。

  一、现状

  大学语文曾经作为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现在在许多高校,许多专业,其课时已越来越少了,甚至已经取消。笔者所在的学院,七个系中去年只有一个系的一个专业开设大学语文:人文系秘书专业,共64个学时。生物系、计算机系等都已砍掉大学语文多年了。原大学语文课教师除一部分继续教应用写作外,其余纷纷改行。这不是个别现象,许多大学都是如此。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性的尴尬,已是不言而喻。[1]

  此情此景决非是首倡开设大学语文的老教师、老专家们当初所能想象得到的。面对大学英语教学如火如荼的场面,许多汉语专家不能不感慨唏嘘:何以那么重视英文而轻视中文,这岂不数“洋”忘祖!连汉语都不要了,中华民族将来怎么办?

  我们可能责怪政府的教育政策何以那么重视英文,我们也可能责怪国人何以那么忽视自己的母语,甚至我们可能不满那些硬着头皮学英文却马马虎虎地对付着自己的母语的青少年学生。然而,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寻找一下大学语文自身的原因。

  实事求是地说,20多年来,大学语文根本就没有在任何一个确定的程度上,达到过首倡开设这门课的专家们的初衷。就拿最基本的目标“掌握好汉语这个工具”来说吧:进大学前语文就学的比较好的同学,不开大学语文他照样会继续欣赏好的古今中外名著,他在大学语文课上提高了多少,不开大学语文他也照样会提高多少;进大学前没学好语文的学生,开了大学语文照样不感兴趣,照样没什么提高。至于说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就更玄乎了。十几年的政治课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学语文更不可能通过几十个课时解决;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决非是单单一门大学语文几十个课时能见到成效的。所以,问学生学大学语文有收获没有,照顾面子的学生说“有一点吧”;直率一点的学生说“好像没多大收获”。教大学语文的老师们则是深有感触:一个学生的母语能力,如果在高考那种强大的压力下,在中学那种集中大量课时的突击下,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目前的大学语文基本上是无能为力了。

  这种局面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现状,大学语文确实是可以取消的。

  如何改变现状?我们首先必须抓住造成目前这种困难局面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二、症结

  大学语文走到今天这样一种境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2]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她自身目标不明确,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内容空泛。

  美国的布兰查德举过一连串体育运动的例子来说明目标明确的重要性。先说保龄球游戏:一人去打球,他走到端线把球滚了出去,他为球击倒所有的瓶子而高兴。但是上班时他没有这股热情,因为他不知道木瓶在哪里。再说打高尔夫球:让一个人晚间去打高尔夫球,他会感到可笑,连标杆都看不见,还打什么球。至于看足球比赛,布兰查德问:“在星期日下午或星期一晚上,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两个球队在场上跑来跑去,可场上既没有球门也不计分?”目标不明确积极性是无法发挥的,自然无法谈得上工作质量。

  现在再看我们这些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

  中学就一直有语文的工具性、政治性、人文性之争,但是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绝大的优势:高考。高考帮助中学师生解决了“目标不明确,内容不确定”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很简单地根据大纲去教去学(高考大纲是非常明确、具体的)。大学语文就难了,专家既多,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多,大学语文的目标总的来说是“泛而空,很不具体”。

  1978年全国高校开始开设大学语文。首倡者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说:[3]一是由于“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二是通过大学语文传承科学、文学、哲学中的优秀遗产;三是通过中外作品的教学来认同人类社会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提高精神文明;四是通过语文教学,在“改革开放”这个中外文化相互影响的新语境中,“以祖国优秀的文化去影响别人”。

  这些年来大学语文的以上目标并没有实质的变化,只有一些小的调整。看看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自考大学语文试卷,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仍是这么一些:1.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汉语这一交流工具;2.向学生渗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4.人文熏陶作用,应对和解答当前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

  除了第一条,后面的都是大得可以吓死人的目标。如果翻翻专门解释的辞书,我们会发现无论数学、物理、经济等功课,都在“传播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质,进行人文熏陶”中有任务的。问题是,为何只是明确把它们纳入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中,而不明文规定是其他功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分工之前,“语文”是唯独的一门课,天文、术数、历史、政治等都在其中,所以现代人老是被历史的惯性驱使,忘掉学科分工的重要性,忘掉古老“语文”的许多任务已随学科分工独立出去了,而无限扩大现代语文课程的目标。

  即使后面的那些目标应该明确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也还是为难:哪些思想道德素质?哪些传统文化?哪些人文精神?这些问题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是从来不给大学语文的教师和学生说清楚的。这些问题不说清楚,老师又如何教,学生又如何学呢?又怎么衡量教学的效果呢?

  话又说回来,即使搞清楚了那些问题,老师们、学生们照样为难。这么多的精神、素质、文化,用这么少的课时,大学语文能完成传播、培养的任务吗?再说,某一文化知识可以一下子让学生记住,但一种精神,一种素质是一朝一夕、上几次课就能培养的吗?

  目标泛而空,不具体,时间少,老师各显神通想吸引学生,学生勉强上课指望拿到学分——这些年来大学语文就是这么糊弄过来的。高中语文曾经极力反对教学生死的知识,大学语文却还要坚持这样做,自然行不通。当初吕叔湘先生指出的“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的局面,丝毫没有因为大学语文的开设而改变。

  其实,如果一个计算机学得很专业的大学生,他只要汉语好,就是不知道孔子的名和字又有何妨。现代学问远比过去为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是历史文化专业的大学生他没有必要记住那么多历史文化知识,知晓最基本的就可以了,而这些最基本的历史文化知识,小学中学应该已经教会他了。而如果我们将目标定在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上,并制定出各个级别的明确的标准,大学语文教学就不难落到实处了;若目标合适、明确、具体,能够较准确地测评,
大学语文也是能够见到实效的。

  大学英语教学的火热场面正是一个正面的例子。试想,如果英语教学要考“优秀的英美文化”又不明确界定,要考“人文素质”又不讲明哪些人文素质,英语老师怎么教?学英语的大学生怎么学?恐怕全国大学生英语水平考试都没办法出题!

  大学语文应该严肃地想一想自身的问题了。如果是觉得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普遍不够的话,那么要开设的课程不是语文。因为,提高人文素养不是“语文”一各门功课的长期的努力,实在要开一门专门的课的话就开“人文素质”课吧。如果当初是因为许多大学生汉语水平不过关,出于对母语前途的担忧而开设大学语文,那么大学语文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大学语文要明确“汉语水平”这个目标。

  三、出路

  我们毫不怀疑汉语对于我们民族的重要,毫不怀疑汉语蕴藏的巨大潜力。[4]同时我们也揪心地看到我们自己使用汉语的能力在退化,大学生母语能力的退化仅仅是一个标杆。因此,至少从目前看大学语文还有生存下去的必要。但是,如果像这些年来这么开设大学语文的话,大学语文是在自己走向死胡同。因为“提高人文素质”之类的综合任务她独自承担不起,份内的“提高母语运用能力”的任务她又限于时间限于目标不明、不集中而未能最低程度地完
成,大学语文成了看似很有用而几乎什么用都没有的课程。大学语文必须改变现状!

  老师们提出了不少的改革方案,比方说,在大学语文教材与教法上反复做文章。我们认为,改变现状的最有效方式是实施大学语文水平教育。

  实施大学语文水平教育,其任务只能是提高大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而不是其他,其他只能算是附带任务,不作考试要求。

  而且,为了完成大学语文的这一任务,为了使大学语文不至于成为浪费学生宝贵时间的四不象的课,我们必须制定出大学生汉语水平分级的明确标准。我想,我们既然口口声声说许多大学生的汉语不过关,我们自然不难制定出一个合适的标准来明确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套用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说法,将我们的新的大学语文教育叫大学语文水平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母语水平。

  实施大学语文水平教育最大的好处是明确了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不是笼统的“掌握好这个工具”,而是有具体的标准,有明确的“好”的程度;如果还是兼有“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的话,那么它将不是笼统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而是有具体的内容及其界定。由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明确,这种教学的效果因此能够较准确地测评,如同打保龄球有了目标瓶,学生、教师的积极性会大大地提高。正如高中语文教学一样,科学教学方法与测试方法将会接踵而至,大学英语教学的火爆场面将会一定程度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由于身处母语的环境,这样一来,学生们只要投入学习大学英语十分之一的精力、金钱,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将达到或超过人们期望的水平——而这正是首倡开设大学语文的那些老教师、老专家们所期望的!

  参考文献:

  [1]黄金海.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性尴尬现象透视[Z].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2004-11-19.
  [2][5]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N].中华读书报,2003-08-21.
  [3]何立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的的深化[Z].
  [4]英语将风光不再?英语VS汉语50年后谁领风骚[Z].东方网,2004-03-01.

  [责任编辑:郭杏

  基金项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大学语文水平教育研究”(ZJ2005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志兵,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熊宝莲,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讲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4944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