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钱理群等对话“大学文学”:把你们骗到中文系来
【时间:2009/9/30 】 【来源:东方早报 2005-5-8 】 【作者: 钱理群 李庆西 郜元宝】 【已经浏览3140 次】

    关于“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大学人文”教育的讨论曾是热闹的话题。新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读本中,三位主持编撰的学者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在开卷题为《〈大学文学〉:改良〈大学语文〉的一种思路》序言中,明确对沿用多年的“大学语文”的概念表示质疑,并提出“大学文学”的概念,强调让大学生直接阅读文学经典,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有评论说,《大学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全民读本”。“《大学文学》出版座谈会暨大学文学教育研讨会”于日前召开。会前,早报记者约请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三位学者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大学语文”和“大学文学”

    早报:各位针对“大学语文”提出“大学文学”的初衷是什么?
       
    钱理群:就我个人来说,之前一再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所以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大学语文”从概念上就是“中学语文”的样子,我开玩笑说,“大学语文”就变成高四、高五语文。
       
    中学语文包括文学的内容,但彻底以“文学”取代“语文”,我认为也是不可取的,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还是应当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但大学的语文教育则要侧重文学熏陶。
       
    其次,我们还面临着母语的危机,很明显,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比较单薄了。我很担心将来某一天,英文可能取代中文。不久前,北大改革曾提出规定,不能用外语讲课就不能当教授,结果被教授们坚决抵制掉了。但是,这种母语的危机还是存在的,现在很多大学生可以说很流利的外语,可是中文却很糟糕。大学文学就要让他们感受到母语的魅力。
       
    李庆西:我补充一点。现在的中学生因为有中考、高考的压力,要进行文学教育基本不大可能。虽然钱老一直致力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但我个人表示不乐观。相反大学生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虽然有英语四、六级考试,但相比中小学生,压力总小了许多),或许可以成为文学教育的突破口。
       
    郜元宝:“大学语文”本身就不是一个清楚的理念。难道“大学语文”那些选文之中包含着比“中学语文”更高深的别样的“语文”要素,比如词汇、语法、谋篇布局、修辞手段之类,就像“大学英语”之与“中学英语”那样吗?“大学语文”课程理念如此含混不清,长期以来形同鸡肋,以至于名存实亡。现在的一些教材其实就是作品选读。
       
    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来看,当时人们对文学作用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以鲁迅为代表的。鲁迅认为文学可以改变国民性,这是一种理想。一种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认为文学是一个机会,最大的革命是语言的革命。文学虽然没有鲁迅所说的作用那么大,但文学的作用不可忽视。

    靠平均数成长是不够的

    早报:各位呼吁“大学文学”教育,恐怕也是针对时下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吧。
       
    钱理群:我们针对的是现在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全民精神状况。现在的人心灵越来越粗糙,丧失了对美的感悟能力,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是一个实利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时代,精神没有了,心灵的根失去了。最大的危机是心灵危机。
       
    我们强调文学经典阅读。现在学生不读经典了,不读原著了,爱读快餐的东西、网上的东西和大众文化的东西。依我的观点,大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平均数,一个人靠平均数成长是不够的。
       
    读经典,在我看来是和大师对话,你读莎士比亚,就是和莎士比亚对话。今天的文学教育本身有个很大的问题,人们越来越知识化、理论化,而缺少对文学本身的直接感悟。我想,文学的第一感悟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学是要用心灵去接触的,而这些都没有了。中文系的学生拿到一个作品,就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套理论。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最爱这样,任何一个话题出来,他们马上就能建构一套体系。
       
    对个人而言,我的内心深处,是有文学情结的。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多看作品,很大年纪了到北大读书,更加关注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在鲁迅研究方面,我没有把鲁迅当作文学家来研究,这是我的缺陷,也是中国鲁迅研究的一个缺陷。这是文学本体的失落。
       
    李庆西:这几年文学书籍出版都在萎缩,可见越来越远离文学是整个社会的大趋势。少了心灵的、文学的东西,生活就将变得很无趣了。

    “文学”和“人文”

    早报:各位提出的“大学文学”教育的理念如何与目前比较流行的“人文”教育区别开来呢?
       
    钱理群:人文教育首先不能去掉文学,但现在流行的“人文”教育讲的是大文化,讲法律、讲经济、讲历史、讲公民、讲权利,这些基本上是从理性上来引导学生,但不能忽略人的感情、心灵、审美,同时还有语言的问题。我们要讲的“文学”教育就是针对时下“人文”教育缺失的一部分。

    早报:各位是否也针对时下文学为学术所挤压的状况?文学和学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郜元宝:上世纪80年代文学神话消亡以后,学术神话取而代之,这种转化顺理成章,人们感觉不到在这过程中失去了什么。学术当然有价值,但一个时代倘若不能在文学上发扬踔厉,聪明才智、情感想象、幻想希冀仅仅依靠学术来表达,则无论学术成就如何巨大,该时代的精神还是亏缺了。
       
    鲁迅曾以“乾嘉学术”为例核算过这笔账,但现在毕竟不是乾嘉;就算当代学术胜过乾嘉,如果文学上“凄如荒原”,那也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盖使举世惟知识是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情感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鲁迅1907年的这番话,很可以拿来批评当今文学衰微的现实。从一百年的中国的文学史、思想史上讲,确实存在着一个文学和学术互为主客的关系,有的时候文学抬得很高很高,学术变得边缘化了,有的时候学术抬得非常非常高,文学就边缘化了。但是在今天,我有一个粗糙的说法,也是一个不成熟的观察:今天的学术被学院政治收买了,今天的文学基本上被市场控制了,这两个都是有问题的,但如何把矛盾显明出来,这也是一个值得去做的事情。

    《大学文学》读本中有些什么

    早报:钱老刚才强调经典,强调大师,这是否会忽略很多非大师的、经典的作品呢?
       
    钱理群:书本的对象是非中文系专业学生,在我看来,主要是学习大师的经典的著作。每个民族,大师都有两种,其中一种更具有原创性,这些人的思想会成为民族思想文化的源泉。这些人起什么作用呢?当这个民族碰到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到他们那里去寻找答案。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中国的屈原。
       
    李庆西:遴选作家的标准,一个是“原创性”,一个是“对民族精神的建构性”。古代的,比如屈原、庄子、杜甫、陶渊明……你看我们民族对于人生的超越,就会想到陶渊明,比如对于时世艰难、人间不平,我们就会想到杜甫。考虑到读本对象的非专业视野,也考虑到篇幅问题,只能选最重要的作家。
       
    早报:《大学文学》读本中鲁迅的名字出现得很频繁,不但现代文学部分选有不少鲁迅的作品,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的参考文献中也选有大量的鲁迅的文章。这是否与三位编者都对鲁迅比较推崇有关?编者的个人色彩是否会影响到一本公共课教材的普适性?
       
    李庆西:我编的是“古代文学”部分,但参考文献还是选了几篇鲁迅的文章,鲁迅的话在那里最精干,没有办法。
       
    钱理群:编书从来就有选者个人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不能要求一个选熬为所有人接受。事实上,我们也不是完全以鲁迅作为衡量标准的,而是尽量地多元化。
       
    我比较接受鲁迅的文学观念,文学是引人心者,就是把人的灵魂搅乱。我觉得现在大家的灵魂过于平静了。搅乱他们,让他们去思考一些问题。而且现在文学越来越小气了,所以我要选大气的文章。为什么不选徐志摩?我觉得用不着我选,徐志摩满天飞,包括郁达夫,用不着我在大学讲了,学生已经接受了,而且已经接受得有点问题了。

    早报:那是否会有人批评,这个读本仍然没有脱离既定的“文学史”的框架,没有新意呢?
       
    钱理群:我们在编选之前,曾经有过考虑,是不是从观念或理念出发?比如分为“情感篇”、“心理篇”,围绕几个文学“母题”进行编选,这样编法有个好处,就是主题鲜明。但有一个问题,文学作品是浑然一体、极为复杂的,并不能把它肢解成各种要素,一篇文章可能同时情感、语言都很好。我们不想把文本知识化、定义化,只是把一个原本给你,让你直接接触文本,从心灵、情感、语言、思想各个角度去体悟。而我们在写解说的时候,也尽量地体现出作品的丰富性。我们也没有按诗歌、散文文体来编选文本,因为这太专业。
       
    我们试图在整个编选中,实现古代文学和现代学者间的对话,作家与作家之间对话,读者与潜在的编者之间的对话。比如,周作人是很推崇陶渊明的,而鲁迅却对陶渊明批评很多。于是我们在周作人选文后的参考文献中分别列出了朱光潜评陶渊明、周作人评陶渊明、鲁迅谈陶渊明三篇文章,这就构成了这三个人之间的对话。

    “我要把你们骗到中文系来”

    早报:书编好了,怎样落实到“教学”中又成了一个大问题。不少人认为并不乐观,各位怎么看?
       
    钱理群:北大的理科学生水平比较高,我一上课就受到拒绝。一个学生说,你讲什么经典,应该读快餐、快乐的东西。我说,你坚持你的观点,我坚持我的观点。你们可以走,但只要你听,我大概就有本事让你“洗手”。
       
    我说:你们当中有一些人本来就应该学文学的,因为家长强迫你们学理工科,因此我要把你们骗到中文系来。结果果然上一届就吸引两三个人来考中文系的研究生。
    
    郜元宝:文学教育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生命的发挥,不可重复。讲一种理论可以复制,但是讲文学不同,你今天讲得好,明天再讲就讲不好,这与你的身体、心情,与课堂气氛都有关系。钱理群老师教学生读鲁迅的《野草》,要狂吼,要呼喊,这也是一种方法。另外,不能低估现在文科的、非文科的、大城市的、小城市的那些文学教育者,更不能低估那些爱好文科的大城市的、小城市的学生。我们只能做一点点工作,但如果能够引起一些思考,这就已经是很好的开端。
       
    早报:三位都带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色彩。各位对“大学文学”教育的前景有什么样的期望吗?
       
    郜元宝:普鲁斯特说,学术窃取了它不该享有的桂冠,但要把桂冠还给文学,还得需要理智的方法。我们几位提出“大学文学”的理念,正是希望借助理智的方法,让学术把桂冠还给文学。
       
    钱理群:我从来不对我做的事情抱太大的期望,只要它能起到0.000000……的作用,只要它不是负数,我就满意了。我将我自己的理想主义称之为“低调的理想主义”。

    李庆西:很有可能结果如陶渊明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本站链接:

大学文(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

《大学文学》出版座谈会暨大文学教育研讨会会纪要 (世纪中国)

以“大学文学”代“大学文”刍议 (郜元宝)

大学语文:回到场? (中国图书商报专访)

大学课堂:语文该教些什么?——专访钱、李庆西、郜元宝 (中国图书商报专访)

《大学文学》要取代“大学语文”?——三教授编撰新本,直指大学语文教学弊病 (新京报)

重心是文 (钱理群)

改良《大学语文》的一思路(钱理群等)

大学文学将替代大学语文(理群等)

钱理群等对话“大学文学”把你们骗到中文系来  

《大学语文》一定要改良为《大文学》吗? (中华读书报)

我们需要样的 (河北日报)

有《大学语文》、还需要《大学读本》吗? (北京晚报)

大学人文”和“大学文学”能取代大学语文(何二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847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