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母语教育

母语教育:通过语文培养有文化的人(程翔)
【时间:2009/7/15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7年12月7日 】 【作者: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程翔】 【已经浏览2977 次】

    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从母语的角度给学生奠定一个文化的“底子”,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文化人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得到保障。

    让语文教师先成为文化人

    怎样给语文教师定位呢?语文教师,应该是以比较深厚的母语修养作为文化根基,能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具备了一定教学艺术的文化人。那么,怎样把语文教师培养成一个文化人呢?

    首先是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要在传统文化方面给师范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就目前来看,大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原著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一部分人走了弯路。以时下颇为火热的《于丹<论语>心得》为例,一部分读者从未读过《论语》或尚未建立对《论语》的整体记忆,于丹的《论语》心得成了这部分读者对《论语》的第一印象和原始理解,他们可能会误以为《论语》就像于丹解释的那样。要知道,于丹是在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其心得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并非平地起高楼。很多著名学者也读于丹的心得,但不会产生误解,因为他们此前早就读过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过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读过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等等,有着深厚扎实的学问作基础。当然,我绝无批评于丹写书的意思,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读于丹的书的,确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受到启发;我的目的在于指出青年人如何阅读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师的阅读,可以借鉴“浸泡理论”。传播学中有“浸泡式”传播一说,简单解释就是在人们耳边不停地进行舆论和所谓“事实”轰炸,最终让人不得不“自愿”接受某种观点。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文化人,就要把自己“浸泡”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化用海德格尔式的话说就是“语文式地栖居着”。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写作能力。只有善于写作,才可以称得上是文化人。但是,目前具备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师不多,有的语文教师长年不写文章。只有自己能写,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写。写作,不仅仅是写一篇篇文章这样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语言运用、写作理论、写作方法、写作流派、写作心理,等等。一个善于写作的教师,才能够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否则,只能隔靴搔痒。与阅读教学相比,写作教学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我们应该在制度上确保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有大的提高。

    用上乘的精神佳作滋养学生

    教材编写与教师队伍建设是完成母语教育文化使命的两个最基本的保障。编写教材,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养料的工作。首先,选文是核心。古今中外,名篇繁多,必须披沙拣金,精心遴选。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要考虑到选文的思想、精神、心灵、道德、价值观、语言规范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年来,我们把“文质兼美”作为选文的标准,选入了一大批优秀文章,使学生受益匪浅。事实证明,有些千古传诵的名篇要永远地成为学生的必读课文。过去我们把这些名篇叫做“基本篇目”,现在有的学者称之为“定篇”。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的训练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施蛰存先生也说:“(语文课程)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在选文时,是否一定以哪一家为主?大可不必。编写语文教材,主要的不是给学生提供一些体现某一家、某一派思想价值体系的课文,而是给学生提供一整套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语言和精神俱佳的文化大餐。一定要避免把语文课本编成政治宣传书。

    把语文的窗口开得更大些

    中华传统文化,从本源上说是多元的,只是到了汉武帝时代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既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作用,而且这种消极作用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清楚。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尽量扩大课文的覆盖范围,借助课文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知道,课文的文化传播功能非常强大,其他传播方式难与比肩。很多人了解鲁迅,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过鲁迅的作品。人们了解泰山,是因为在语文课本中读过姚鼐的《登泰山记》、徐志摩的《泰山日出》、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和杨朔的《泰山极顶》。不仅如此,课文的文化传播功能还表现在对人物的评价上。提起梁实秋,人们就想到了“资本家的乏走狗”;提起杨荫榆,人们就想起了那个压制学生的校长。对于一个高中毕业后基本上不再读鲁迅的人来说,那些“褒贬臧否”会伴随他们一直到老。因此,我们要以严谨科学求实的态度来编选课文,避免偏颇和误导。

    语文课本是一个文化窗口,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很多内容。因此,适当增加知识性的课文是必要的。比如,在语文课本中,可不可以选录陆羽《茶经》中的一段呢?可不可以选录叶德辉《书林清话》中的一段呢?可不可以选录《洗冤录》中的一段呢?我认为。可以考虑。现、当代的作品可选的空间也很大。社会上关于金庸和鲁迅作品取舍的争论,实际上正是语文“课文观”的交锋。从总体上看,目前语文课本的选录视阈还比较狭仄,这大概是从《古文观止》编选时就存在的问题。阴法鲁先生在他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说明》中写道:“这个选本在今天看来,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先秦诸子,如庄子、荀子、墨子、韩非都有许多精彩的作品。本书编者却囿于古文家的偏见,一篇也没有选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332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