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杨建波:大学语文的情感育人功能
【时间:2009/7/4 】 【来源:中华大学语文 2005-1-3 】 【作者: 湖北大学文学院 杨建波】 【已经浏览3543 次】

本站提示本文要点:《大学人文读本》不能取代大学语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现代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以为大学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它对人的造就和影响是其它社会科学课程和人文科学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并就培养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几方面对大学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作了论述。
      
   
    2002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由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一时间,国内许多报纸一片赞誉之声,这些媒体在盛赞《大学人文读本》的同时,对各高校目前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加指责(如: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课、没有魅力等),并断言“大学人文”即将取代“大学语文”。不容否认,这套《大学人文读本》令人眼界大开,它选录了包括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在内的200多篇经典文章,以反传统的崭新视野与理念审视人类本身以及近百年来的中国与世界,为高校的人文教育、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文本。但是,《大学人文读本》不能取代《大学语文》课本,抽象庞杂的大学人文教育或大学人文课程(其实由于它涵盖的学科太多,反而不能成其为一门课程)也不能取代大学语文课程。这不仅是因为夏中义的那套《读本》完全没有涉及语言文学,有意回避传统文化,还因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是任何一门社会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都替代不了的。指责大学语文的人不明白:大学语文在某些学校丧失魅力的原因在教师而不在课程。我们可以要求教师改变课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却不可以取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
   
    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文教育中有责无旁贷的义务与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语文,从工具意义上说,即口头语与书面语;从人文意义上说,主要为语言与文学。文学(包括那些艺术性很高的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这里说的语言与文学名为两个概念,实为一体,二者密不可分。没有艺术的语言也就没有文学作品。当我们说到大学语文的时候,我们是在说文学中的语言和语言中的文学,我们是在审视语言和文学所承载的博大深厚的文化,是在欣赏品味语言之美和文学之美、是在体验语言与文学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是在传承一种民族精神。语文与其它人文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情感性,“情感”这一特征把语文与其它意识形态和人文科学课程、特别是社会科学课程区别开来。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只有智商,没有情商,不是现代化高校的培养目标,况且情商低下,智商也不可能很高。情商不高的人从事任何活动都缺乏情感的内驱力,因此知识一般比较贫泛、思想一般比较肤浅,也就不可能和谐自由的发展。知识贫泛、思想简单、情感苍白,不懂得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人,决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大学语文正好弥补了其它社会与人文课程缺乏情感性这一不足。大学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功效是其它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情感育人是“精神成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情感育人,有必要弄清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具有极为复杂的神经生理、生化的机制。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心理活动。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归结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客观的社会价值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美感是人在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大学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就体现在对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培养上。

    大学语文课程情感育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教材即作品的阅读欣赏来实现的。

    1.用历史文化的眼光审视、观照、评判作品,培养学生的理智感。
   
    倘若不能从文化的层面去认识作品,大学语文就有可能变成“高四语文”。语文教材中选录的作品是中国乃至全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如果看不到这些作品的文化含量,不能充分挖掘它们的文化意蕴,不能充分利用作品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大学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至少就丧失了一半,大学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也不能充分实现。
   
    欲认识文化层面上的文学(作品),必须认识文化层面上的语言(文字)。忽视汉字文化意蕴的语文课,是残缺的语文课。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仅有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音形意的集合体,而尤以表意为特征,它源远流长,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它在摹拟事物外形的同时不仅承载了丰厚的文化意蕴,也具备了强烈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立象以尽意”汉字的形象呈现着宇宙乾坤的万象纷呈、蕴含着造化的神秀灵气、吞吐着自然的伟力;汉字的形体是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图式的同形同构,它展示出种种鲜活的生命形象,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汉字通过形体来会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深深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烙印。透过汉字,可以获取有关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风俗社情、民间信仰等多种信息;可以了解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等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先民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水平。汉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汉民族对自然、世界和人类自身强烈的审美体验、情感评判。理解汉字、热爱汉字,就是理解热爱中华民族、就是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充分认识汉字的文化性质,有助于我们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
   
    认识文化层面上的语言和文学,既非抽象意义上的也非具象意义上的;既有别于古汉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逻辑;也有别于中学语文对单篇文章的串讲,它是在阅读某一篇作品或某一类作品的过程中实现的。抓住最有特点或最能揭示主题的语言,便能更好地把握与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比如赵树理小说《传家宝》中的婆婆,在指责媳妇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不守封建“妇道”时,三句不离“男人有男人的活,女人有女人的活”。这句十分通俗的口头禅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处在新旧交替时期农村老年主妇守旧落后的妇女观、家庭观。男人的“男”字与女人的“女”字,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色彩。汉语的构字法本有象形与会意等几种,“女“明显是个象形字,是一个女人盘着两腿坐着的形象。“男”是一个会意字,由一个田与一个力组成,意谓男子在田里出力气。这一“男”一“女”,表明古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状况和女子不能参与世事,只能规规距距地在家相夫教子的社会观念与社会风俗。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根深缔固,严重地阻碍了妇女的解放和家庭、社会的进步,象《传家宝》中所写的金桂的婆婆,虽然其儿子和女婿都是解放区的区干部,但她保守落后,仍顽固地要把这种陈旧的“男”“女”观念当作传家宝传给儿媳妇,足见,卸下几千年人们头脑中因袭的重负比推翻一个旧政权更艰难。如此,大学语文便远远跳出了就文章讲文章的套路,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也不再是僵死的符号,而成了揭示作品主题的载体,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道德上的、理智上的和审美上的情感褒贬意义。
   
    从现代化的课程观念来看,课程不再仅仅是一门组织好了的学科,还应该是社会生活和历史经验的总和,课程的知识也不再仅仅只是专业性的,还应该包括与课程相关的其它知识。课程对学生的造就和影响不再仅仅来自一篇教材加另一篇教材等于两篇教材本身,还来自由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共同组成的文化圈,来自由教材与教材相加产生的“格式塔质”。这就是说,对一门课程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就“大学语文”而言,超越教材很重要的一面即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把作品放到阔大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审视、观照,而抓住某些关键性的字词往往有助于文化圈的建立,使教材产生“格式塔质”。比如读古诗,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愁”字,体验最多的是愁情。“愁”,也是一个会意字。中国人的哲学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表现在汉字构造上,就往往取法自然与人类自身。自然界的秋天,万木凋零,肃杀凄凉,极易触动人的思家思亲之情和身世沉浮之感。与自然界的肃杀秋天相应,古代的刑部称秋官,死囚也往往在秋后问斩;战事也往往在秋天进行,辛弃疾的《破陈子》有“沙场秋点兵”之句;古人以五音分配四时,秋天为“商”声,商即“伤”也,取物既老而悲伤之意。可见,秋,无论从自然意义还是从人文意义上都蕴含着一种心中的“愁”情。明乎此,我们就能懂得“愁”这个字,为什么只能由秋与心组成,而不能由夏与心或春与心组成,就能理解古人为什么最爱把“愁”放在秋天来写,就能明白“秋思”的丰富含义。明乎此,我们也就比较容易走进古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就能理解欧阳修为什么会由草木之飘零联想到人的“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王实甫为什么用“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的氛围来衬托莺莺与张生的离恨别绪,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凄美秋景为什么能牵动千百代人的情思。李白怀才不遇之愁、杜甫伤时忧民之愁、李商隐巴山夜雨之愁、柳永羁旅行驿之愁、李清照家破人亡之愁、刘过故地重游之愁、陆游请缨无路之愁、辛弃疾报国无门之愁、屈大均削发秋林之愁、秋瑾知音难觅之愁,都无不与“秋”字相联。体验这些愁、品味这些愁、感悟这些愁,就是与古贤人对话,就是在接受心灵的洗礼、情感的陶治。它不是要我们的同学去多愁善感,而是教我们的同学从先贤前哲那里认识到人性之美人格之美。这样通过语言(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来揭示文学的意义和情感,使看来毫不相干的多个主体的作品既具有丰富多采又意蕴相通的强烈的人文精神,这种建立在文化层面上的大学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是没有哪一门课程能相比的。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同样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读山水文学,就不能不懂中国人的“自然”情结,不能不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知识。道家的审美自然、佛家的参悟自然、儒家的比德自然使古代山水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中国文人不同的人格精神和价值取向。而外儒内道的人生境界、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态度又往往使许多作品体现出多元的文化情操。明乎此,无论是读哪一类的作品,便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陶治,精神的愉悦,做出自己的情感评判。

    2.品味语言之妙,领略文学之美,培养学生的美感。

    在大学语文课中,固然也需要诠释语言,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诠释与品味是不一样的)。因为文学作品那不可言传的美,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才能体验、感受、领略。品味语言就是品味作品美的情感。美感与情感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审美是不存在的。但品味语言之妙,领略文学之美,教师首先要被作品感动,要与作家作品融为一体。用一颗无动于衷的心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那学生感受的只能是一堆死的方块铅字而已。读李煜的《相见欢》,如果教师能咀嚼出“无言”“独上”所传达出的孤寂与无奈,品尝出“寂寞梧桐深院锁金秋”带给人的压抑感、窒息感,设身处地去感受词人被“锁”深院,没有自由、没有欢乐的处境,从而理解李煜“离愁”(亡国之愁)的内涵和份量,那又何愁学生不被感染?当学生被李后主亡国之情所感染时,就会认识到李煜作为一个皇帝是昏庸的,然而他流露在词中的亡国之痛之愁却是美的。品味语言就是品味作品美的意蕴。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象外有象、弦外有音、韵外有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而这象外象、弦外音、韵外致、言外意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反复品味才能领悟。如辛弃疾《贺新郎》中“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句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句中的“笑”、“恨”就值得细细品味。只有品味出这两个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品味字词不能脱离作品的整体孤立地进行,对某些字词的品味反过来又能加深对作品整体意蕴的把握)才能读出此词所体现的情感美人格美,学生也才能体会辛弃疾那因年华虚掷、抱负未展而产生的深长的忧愤,以及由这种忧愤而形成的豪放中带沉郁的风格。忽略了这两个字,就不能很好地进入词人心灵深处,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美的意蕴。品味语言就是品味作品美的画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形象与画面是用语言画就的。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就是要通过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可视可听的形象与画面,进而置身于这画面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略。比如何立伟的小说《白色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白色鸟的文字:“在那边,白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祥。而且自由自在。”“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的摩擦着长长的颈子。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这里,白色鸟俨然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纯洁、美丽、安宁、和平的象征,而这天这水这草几乎就是为白色鸟而存在的。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讴歌白色鸟,就是讴歌大自然原生态的美,就是在谴责破坏美、毁灭美的丑恶势力。读这样的文字,没法不走进这画面里面去,没法不惊叹造物主的神奇,没法不透过这清新
     
    永的文字去享受这至纯至洁的美,进而遣责破坏美的恶势力。倘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带学生走入文学的画面里去,那再美的文字、再美的文章又有什么意义?

    3.以作家和作品体现的人格与精神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文学就是人学,教人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教人学会怎么做人。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是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容。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不是文化意义和哲学意义道德意义情感意义上的人,而文学所要树的,恰恰就是文化意义哲学意义道德意义情感意义上的人。这些年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娇生惯养。非独生子女也或因生活优裕、或因竞争激烈,承受力耐挫力较差。不少学生存在心理缺陷,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赢不能输。不善于与人交流,心胸狭窄,孤独封闭。许多教育工作者看在眼里急在心理。其实针对学生这方面的现状进行教育,语文老师是蛮有优势的。优势就在于我们可以用一个个优秀的作家来现身说法于学生、用一篇篇优秀的作品来感染教育于学生。比如:苏轼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大文豪,其遭遇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很典型的。但学生不一定知晓他悲剧性的人生、知晓他坎坷曲折的命运。我们在向学生介绍苏轼时,十分强化苏轼的人文精神。注意为学生画出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的苏轼、画出一个“游于物之外”“无往而不乐”的苏轼,有意识地强调苏轼在逆境多于顺境的情形下,始终能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美好向往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突出苏轼逆境中求生存、抑郁中求达观的积极人生态度,将课本和资料上“死”的作者还原成一个血肉丰满、充溢着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活人,并让学生带着这种对作者的深层认识来阅读其作品,无疑,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高尚情感的培养会起到其它课程起不到的积极作用。不少学生都说:苏轼教我们学会正确对待生命,平静坦然地去接受生命中的‘轻’与‘重’,教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许多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由于未能及时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不适应大学相对自主“轻松”的学习生活,未能及时找到新的人生目标,因而产生了孤独感失落感。为了排遣孤独与失落,就急匆匆寻找异性朋友,学校里早恋成风,由此引起了一系列负面问题的出现。在这种情形下,做多少正面教育工作,抵不上一篇巴金的散文《怀念萧珊》。有同学在读后感中说:“我从巴金和萧珊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对人生、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和责任心,而这些都是我们后辈所缺乏的。”“在巴金和萧珊平凡而伟大的爱情面前,一切‘泡沫爱情’都黯然失色。”这里并不是说文学作品就是万能的,或是它可以取代思想教育,只是说文学是以情感人的,当学生从巴金夫妇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懂得了爱情是对生命的承诺和托付时、当学生为萧珊这一平凡女性的高尚人格所折服时,就会捡讨自己游戏人生、游戏爱情的人生态度,批判“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反思风行校园的“泡沫爱情”现象,那力量就远远不是讲几萝筐道理所能相比的。
   
    总之,无论是孔子的大同世界还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无论是王摩诘的空灵山水还是沈从文的纯朴人性;无论是王实甫及第中的大团圆还是曹禺雷雨中的大毁灭;无论是陶渊明的平淡恬静还是辛弃疾的愤懑抑郁;无论是冰心的细腻柔婉还是郭沫若的雄浑奔放;无论是鲁迅的冷峻深刻还是余秋雨的戏谑调侃都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当作家的情操和作品的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时,他们也就能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与审美感,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4.在领悟中积累,在积累中领悟,在领悟与积累中增强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

    文学对人的教育与提高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所谓“润物细无声”是也。文学不需要你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是他读了作品后自己就知道怎么做。读,是一个积累与领悟、领悟与积累,在积累中领悟、在领悟中积累的过程。优秀的作品读多了,不仅知识增加了,对作品本身的领悟能力增强了,而且作品的情感就会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和做人准则,作品的精髓就会融化在血液里,积淀在灵魂里,外化在气质风度、言谈举止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所以优秀的作品读的越多的人其人文素质一般就越高。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文化和情感层面上的语言和文学不可能有数学那样的标准答案,它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与体验。领悟的深浅与积累有直接的关系。积累有生活上的积累和阅读上的积累。生活上的积累自不待言,阅读上的积累就不能忽视背诵。一个人在银行里没有一定数量的存款,待有急用时就一筹莫展;一个大学毕业生,未看过几部名著,肚子里没装上一定数量的文章、诗词以及文言典故、文言词汇、格言等,待到用时,口不能言,笔不能写。如此思想简单,情感贫乏,又怎么能说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要求学生积累,而积累最好的方法即是背诵。背诵,这实在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弃的好传统。
   
    语文课理所当然地应当比其它所有课程都更注意对学生健全人格、审美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当然语文课对学生如上所说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培养是相互交叉、相互包融的,是彼此不能分开的,但美感(始终是核心,道德感、理智感都是伴着美感而产生的,这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所以以上的论述也是呈交叉型的)。单纯追求知识属性而忽视审美属性情感属性的教育正在过去,大学语文在情感育人、精神成人方面的独特作用,正如学生所说的:“语文课是在用美感化我们,用情陶冶我们,用德教育我们,用老师和作家的人格力量指引我们。在语文课上,我们见到了真正的人文教育。”
            
     2004.4完稿   2004.5.22改定

本站链接:

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杨建波)

叩问影响学术公正与大学语文课程发展艰的原因

大学语文,如何抓住发展良机?

大学语文教材的理模式与基本原则

追踪首届大生征文赛

杨建波:三种间社团

杨建波:在2011年湖北汉地区第九届大学语文年会上的讲话

大学语文《光明日》访谈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

捍卫我们的语教育阵地

大学语文的感育人功能

热烈祝贺江苏省大语文研究会成立

谈谈湖北风格的大语文研究特色

规律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对大学语文程现化的思考与实践

大学语文课程的化育人模式

大学语文的文育人作用

湖北大学大学课程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942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