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尹钟宏:大学母语教育的失落和突围
【时间:2009/6/22 】 【来源:文史博览·理论·2007·11 】 【作者: 尹钟宏】 【已经浏览4526 次】

    〔摘 要〕外语的强势入侵,大学语文的边缘化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母语教育的失落。只有树立对母语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消除外语的霸权地位,改变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地位,才能使大学生母语教育走出困境,实现大学生语文修养的回归。
    〔关键词〕大学生;母语教育;语文修养

    
  母语,《辞海》里的解释是:“母语,指儿童习得的第一语言,多为本民族或本国语言。”[1]顾名思义,那母语教育就是对儿童习得的第一语言进行的教育。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2]语言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播,母语则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髓,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可近年来,我们的母语教育在外语教育的入侵挤压下已经到了不得不来一场“母语保卫战”的时候,尤其是大学生的母语教育已经面临很严峻的挑战。

一、大学生母语教育的失落现象

    西语霸权对大学生母语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大学里,英语四级考试成为一种超越学科的硬性要求,将英语四级与学位证挂钩,使得每个大学生无不提心吊胆,加之四级考试难度系数比较高,每次只让接近40%的人及格,于是,在大学的自习室里大多是拿着英语资料埋头苦攻的人。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教授1996年在该校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中国的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不通过,不能拿学位,可是中文作文作不通,错别字一大堆,还能拿学位。我就想不通,这是为什么?”[3]大学四年中,非英语专业的也要学习大学英语2年,大学英语课时最多,学分最重,一般有四个学分。除开英语必修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英语辅导班,如四六级英语冲刺班、考研英语冲刺班等等,“新东方”、“新航道”、“疯狂英语”等西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高校举办的讲座或培训班座无虚席,人满为患。有人做过调查,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经济投入低于200元的占32%, 200~500元的有45%, 500元以上的达23%。

    汉语教育的“外热内冷”现象严重。目前,全世界有近100个国家的2300多所学校在教授中文,学生总人数超过3000万。日本有100万人学汉语,韩国开设中文系的大学已达140余所。国外“汉语热”升温的同时,国内吸纳外国留学生的人数也在递增,仅复旦大学在2004年就招收留学生近4200人,上海23所高校招收留学生总计1. 96万人,比2003年增幅达到38. 8%[4]。为了推广汉语,我国在海外广建“孔子学院”,目前已经在韩国、美国等成立了“孔子学院”,并计划在未来几年里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学院”。与国外汉语教育的如火如荼相比,国内就显得未免太惨淡了一点。大学生母语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除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母语教育课程。不仅如此,据笔者调查,一个大学生课外学习外语的时间为学习时间的50% ~80%,而母语学习几乎为零。问及“为什么不自觉进行母语学习”时,有12%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时间, 47%的人认为没有像四级考试那么大的压力没有必要学, 16%的则认为母语修养已经足够不用学,只有25%的人有兴趣但是不知道如何加强母语修养。

    大学语文边缘化,大学生语文修养欠佳。作为提高大学生语文修养唯一正式途径的大学语文课程,近年来边缘化趋势严重。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周课时4节到21世纪的周课时2节,到现在有的专业仅上半个学期,总共18课时,到甚至有的大学不开此课。因此,大学生本来就欠佳的语文修养就更差了,许多中文系学生到毕业的时候连自荐书都不会写,更不用说独立起草文件。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吴秀明教授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次香港某大学的学生到浙江大学访问,两地学生齐聚一堂,香港学生来了兴致,要和浙江大学学生现场作诗、对对子,浙江大学学生只能面面相觑。

二、大学生母语教育失落的原因探讨

    教育部门缺少重视,政策导向有失偏颇。可能考虑到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国家对外语学习非常重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开始开设英语课,到进入21世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立英语课,提倡双语教学,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这种导向下,几乎所有的晋级考试,考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到领导升迁、职称评审、公务员考试,外语都是必考项目。而母语则放在次要地位,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外,几乎没有任何官方渠道接受母语教育。与作为一种时尚而倍加推崇的外语相比,汉语以弱势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在受越来越多的国人排斥和冷落后,等待它的将是深层次的“母语危机”。教育部门将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证挂钩的导向失误,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弃了母语教育和母语修养,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却成了自己母语的“外人”。2005年6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是一支留学生队,胜出的留学生队伍中,包括韩国、俄罗斯和新加坡学生,这实在是对中国的母语教育敲响了警钟。

    大学生母语教育失落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语霸权在文化教育上的反映。英语的强势,汉语的弱势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这实际上包含了一个深刻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全球化。现在互联网上85%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 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仅占百分之零点几;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基本上没有使用汉语的。“全球化既可以成为一个宰制性的霸权,也可以创造一个人类生命共同体。”[5]正如克鲁克罗所言,英语成了全球经济的语文和国际普通话。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下,母语的身份识别功能式微,许多大学生是“英语四六级,汉语初级”。余光中、莫言、苏童、马原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发出了“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的呼声,余光中认为,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6]。外语的强势入侵,企图从言说方式上打开颠覆母语的缺口。大学生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迫于家庭、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压力,只得缩减母语学习而追求功利性的外语学习,因而语文修养越来越差。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呆板和应试化倾向消解了大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一个大学生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语文教育,在无数次考试和所谓标准答案的刚性束缚中,早已经被扼杀了所有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进入大学后,大学语文本来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绚烂的世界,却因为教学方法死板,被戏称为“高四语文”。许多大学语文的老师,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去讲授大学语文课程,“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人物性格分析”,一篇充满人文性和审美性的课文被活生生地肢解,这不仅达不到提高大学生语文修养的目的,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排斥心理,从思想上对母语教育产生排斥反应。不仅如此,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选修课,它的考试通常是写论文或者是在考前把重点划出来,很多学生一学期没有上课,往往在考试前拿着重点死记硬背也能够勉强过关。学生的母语素养在这种考试制度下根本得不到最全面的体现,学得好和学得差的没有了分别,对母语热爱的学生渐渐也就丧失了最初的热情,学得差的也就听之任之,更难学好母语了。

三、改善大学生母语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增强对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母语,重视母语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养,一是母语能力,二是外语能力,三是信息能力。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日本著名文化教育学家岸根卓郎说,“丢弃母语,就是通往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7]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记忆的源头,丢弃了母语就失却了根。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母语对外是一道屏障,而对内却是粘合剂。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它内涵丰富,表征明确,极具文采,有很强的生命力。以汉语为载体的汉文化圈辐射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母语是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的,“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而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8]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母语的纯洁性和地位,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母语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主导地位,如法国1994年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母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血缘的亲近感,保护母语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强化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作为一个大学生,要以学好母语为荣,一个连自己的根都失去了的人是一个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文化的流浪汉。

    取消强制硬性规定,外语学习由社会需求自主调节。教育部门将外语学习提出来,初衷是好的,但是过犹不及。“‘双语教学’的实施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决不能伤害‘母语教育’,不能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语言就是文明’,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民族的符号、民族的旗帜和民族的‘命根子’。”[9]大学阶段对外语的过分重视,不仅使得大学生母语修养下滑,也使得专业课的学习变得被动。无论从历时或共时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外语教育都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以致有的教师发出了“像学英语一样学母语”的呼吁,我们的教育部门确实应该反思了。将外语学习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后,主动学习外语必将提高学习效率,而母语学习也有了相对多的时间和精力。

    改革大学语文,重视对经典的阅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语文修养。近年来大学语文的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教材、教师、教法以及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教材老化,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不高,即使有少量精品也被分解得七零八落;教师地位边缘化,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且对大学语文缺少热情;教学模式呆板单一,“填鸭式”和“灌输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案陈旧,缺乏时代特色;学生沉浸在对英语等科目功利化的追求之中,缺乏对母语的情感。要改革大学语文,必须从教材入手,在教法上下苦功,在提高学生对母语的兴趣上求突破,真正使母语成为每个大学生骄傲的资本。改革大学语文,最迫切的是要重视对经典的阅读,经典构成了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无一不在经典中有所反映。郁达夫在《怀鲁迅》的悼念文中说:“一
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一个有了伟大的人物,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10]只有阅读经典,满怀对母语的自豪感,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语文修养。


    〔注释〕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杨毓敏,试论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的成因及对策[J],百家争鸣,2005年第9期。
    [4]上海四千外国留学生比赛汉语[N],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12-16。
    [5]杜维明,对话与创新[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
    [6]汉语是否会在故乡“沦陷”[OL]. http: //www. sina. com. cn。
    [7][日]岸根卓郎,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8]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 1995年第6期。
    [9]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2期。
    [10]郁达夫,郁达夫散文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作者简介〕尹钟宏,男, 1969年生,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湖南娄底, 417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963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