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返祖”热过后语文教育走向何方
【时间:2009/6/2 】 【来源:搜狐博客 > 清水红尘 2007-08-07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506 次】

    “返祖”,一个时下教育界热炒的一个词儿,明令“大学重开语文课”,到底教育部的一纸空文能否拯救国人语文于水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支持方:大学生语文水平让人不敢恭维、国人素质不高、传统文化沦陷……要补;
  
    反对方:语文的学习早已被忽视,惯性使然,大学开课也只是被应付过去,得不到真正的重视,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强化大学专业课……补也无益。
   
    对今天斯文扫地现状的救赎本就没有错,那么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非议呢?赞成、反对还是一些绝望的言论,也许我们都该理解,因为如不是担忧、期待和更多的重视,人们何必如此。
   
    但,网上有这样的话:大学生视语文为“鸡肋”甚至“阑尾”。前者还“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后者干脆“不要也罢”。语文从我们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学,直到高三甚至大学,大学重开语文,毕其功于一役?徒劳亦或提高的只不过是背诵和考试的能力,而非真正的语文素养。

    那么,似乎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不消说,有问题,可问题在哪?

    第一,政策。
   
    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对一个具体领域的经营模式,对这个领域的前景走向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种政策导向不能够与时俱进,那么,这个领域内部再多的更新也只能是徒劳。
   
    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追求的是能力与素质,可能大家都以为是高考防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儿“量化”——月考、期中考、统考、期末考……向应试看齐,惟分数是从,在这样的教育指导方向下,语文学习的目标如何指向能力、素质?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没办法的事,能力、素质没有一个实体的标准去衡量啊。不错,得承认那些东西是无形的,至少不宜比较,所以笔者同样不赞成那些取消高考和各种考试的呼声(只适用于现阶段),可以很确定地说:暂时保留分数、考试还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对这种量化方式的过分倚重已经导致了教育天平的失衡,各级各类的考核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多元化学习。
   
    教育改革是近些年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小学在改、中学在改、大学也在改,结果:改革不少,未见其功。原因: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改革的“度”把握得不好。就像今天,发现大学生语文素养差,一句话“就地给养”,于是把根源丢了;提倡减负,就取消考试、取消分数、取消名次、取消假期作业……未免太极端。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在提到教育问题时,把它放在了与人口问题等重的位置,教育、人口?可见一斑。

    教育政策,得改。

    第二,观念。
   
    “世界读书日”因为商家的促销才火热,“作家财富榜”成了衡量作家地位和贡献的水平线,电力部门一个抄表工月薪愈万……语文离实实在在的功利越来越远了。反之,如果仅仅靠功利的引诱才可发扬光大,那样似乎也失却了语文学习的初衷。
   
    还有值得一提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偏颇也使孩子厌弃学习,尤其语文。家长们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弥补自己年轻时代的遗憾,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本该属于这个年代的东西被严重扭曲了,周作人也说过,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自由的做梦的不懂事故的季节却要为自己并不理解的“将来”无休止地奔波,厌学?正常。再说语文,看看家教市场就清楚了,请语文家教的少之又少吧,家长明白:语文不是一日之功。可小孩子知道吗?家长们平时都重视语文了吗?孩子们有空余时间去翻翻课外读物吗?语文不仅仅是书本,语文学习传递的也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素养,更有对真善美的感悟、理解与内化。
   
    钱理群先生说:“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弥补的……”观念的形成,很早、很复杂,且影响深远,因此更要重视中小学语文教育。

    教育观念,得更新。

    第三,教师。
   
    一位网友畅言:“从前语文学习辛苦的是学生,今天辛苦的是老师”。这句话本身就反应了语文教育的一个大问题——本该是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在教学中处于极被动的地位。

    究其原因,是我们对教育的一种误读。
   
    我们经常说,语文呆板,语文教学太模式化,并且认为这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根源。可事实上,一个调查显示:开学初发课本时,学生们最先最爱翻看的书是语文书。看来,根源不在语文学科本身。都说“语文课应该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可如今的它却被“模式化”定义了,由此,教师难辞其咎。
   
    《课标》有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上教师对话语权的霸占,严重禁锢了学生的个人语言和对作品的多元解读,这本身就是对教育理念的误读,是人才培养的误区。由此,我们更易理解教育的功能:启发受教育者自我开发。教师是个领航人,尤其是语文教师,他的作用也只限于领航人的角色,就像家长“过度包办”的恶果一样,不要让孩子们迷了路,失了归途!语文课是最好讲的,也是最难讲的,讲好最难。这里对教师的期待就不再赘述了。

    教师,得加强。

    第四,教材。

    教材是一门学科教学的依据和基础,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教材的含金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有着诸多不合时宜的地方:
   
    内容方面,由于编选理念受意识形态过度束缚,导致知识老化、过时,内容单调。例如,政治人物的作品几经删改还有不少篇幅,呆板、套话;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有其合“时”的局限和特定的目的,其中一些并不适合当下,等等。
   
    结构方面,分类杂乱、难易篇章过于集中、不均衡。以新版高中教材为例,《祝福》、《药》、《林黛玉进贾府》、《雷雨》等重点篇章可以说是连续出现,没有给学生留下喘息和消化的余地,纵然集中透彻,可效果不见得会理想。
   
    目标方面,不注重思考启发,发挥想象力空间狭小。这方面可以大胆引进国外作品丰富的为文理念与流派(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会给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一个不小的冲击和改善。适度的引进有利于语文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

    语文教材的编选需要更灵活的思维,需要大胆摆脱过时知识和陈旧观念,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教材,得回炉。
   
    一言以蔽之,纵观中小学语文教育:政策,得改;观念,得更新;教师,得加强;教材,得回炉。“返祖”是好事,至少“返租令”让人们看到了、看清了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32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