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张晓兵等:关注审美的大学语文教育——浅谈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时间:2009/5/10 】 【来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8年10月 】 【作者: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张晓兵,曹丙燕】 【已经浏览3111 次】

  在大学的人文学科中,语文学科以其所具有的思想启迪、道德感化、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功能,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学语文课应该是一门促进文化与科技交融、使文理渗透的纽带课程,是一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课程。但是我们可以毫不讳言地说,自1978年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起,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没有对大学语文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语文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一、被打入冷宫的大学语文

    近一段时间,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之为“高四语文”。在人文课程陆续进入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媒体提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建议。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而且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有数百种之多,这种“各自为战”的状况似乎让大学语文本身就少了些权威感,也让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危机感。对于大学语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视这一问题,“原则性”的答案和“实际性”的回答截然相反。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在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学生们在毕业的时候,学校及用人单位对他们的外语水平均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却无人过问。另外,在考研成为热潮的形势之下,同样作为公共课的英语、政治是每一门专业的必考科目,而语文却无人问津。所以,在如此鲜明的实际效用对比之下,大学语文只好被冷落了。而且不仅是这门课程,就连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在被日益边缘化。从现在各高校的现状来看,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在无形中似乎要比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矮一头,教授大学语文课,不仅在科研上得不到重视,就连申报“精品课程”,也无法与专业课竞争。总之,在种种原因的合力压迫之下,大学语文被打入了大学讲堂的冷宫。

  二、重新审视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

    学科传授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素质?其他学科是否可取代其优势和学科的独立性?这些是开设任何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人文素质教育课。

    毫无疑问,大学语文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第一目标。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爱因斯坦的话说明,从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但人文精神的素养却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从实用的角度讲,大学语文课不但是沟通人文学科的重要桥梁,也是沟通文理科的重要纽带,它的重要意义远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只是学习一些文章继续提高语文水平以补救中学阶段学习语文的不足而已。“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1]。大学语文,它承载着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人文内容,所以它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灵魂。一般来说,大学语文的选文都注意文学史的涵盖面和名家名作,注意文章的精美和典范性,以求选文的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它促使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全面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格教育的最佳途径,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独到的、巨大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如果说,通过中小学语文的学习,使一个高中毕业生已具备了基本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知识,能够比较自如地阅读、理解一般的文章,能够进行一般的表情达意,具备了一般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话,那么,大学语文对大学生应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既要满足社会现代化的需要,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要注重语言运用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学语文课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更多地吸收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乃至吸取全人类文化中的精华,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代表中国当代人的人文精神的人才。

    三、文学审美中的素质教育

    较长时期以来,应试教育直至大学的“专才”教育,注重的都是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相比之下,在思维开启、品质引导、人格塑造、理想激发等方面则呈弱势,使学生缺乏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学校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单方面的努力,使学校教育‘忽视了教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热爱生活并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使学生人格分裂并‘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2]。因此不少教育思想家一再呼吁大学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要用人类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注于人的心灵。毫无疑问,大学语文自身的特点决定,它是人文教育的生动承载者。但是大学语文所体现的素质教育,之所以不能被哲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所替代,是因为它独特的审美特点。艺术作品有优劣之分,人的审美趣味也有高下之别,语文教学首先应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趣味为目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对于世界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情感交流,而且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时要进入到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去,常常会达到物我交融、读者和作者交融的境界。因此,同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一样,文学阅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儒家的“温柔敦厚”,道家的“虚静恬淡”,楚骚的“惊采绝艳”等都是各领风骚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发现和理解文学作品中那些包含着优美、和谐、崇高、激情、想像和爱的因素,让他们在日渐丰富的艺术体验中培育自己的心灵。印度诗人泰戈尔坚信:“每一民族的职责是,保持自己心灵的永不熄灭的明灯,以作为世界光明的一个部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满足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于引导人们净化自己的灵魂,提高崇美向善的本性。现在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都在发掘它的多重意义,但是我们不要忽略文学首先是审美的,它的多重意义都寓于审美之中。否则,大学语文会迷失它的本性。

    就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生成的影响来说:大学语文所选文章绝大多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具体体现。它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有做人的准则;它可以直接培养学生求真,求善,形成完美人格的道德特性;它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自觉性、自制力、独立性等品质。大学语文所讲到的许多优秀作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人生的磨难,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理想追求、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等。走近这些优秀的作家,走进他们的作品,宛如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让李白的自信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豁达洒脱去感染学生,震撼学生,陶冶学生,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承受各种挫折的耐力和战胜困难、终生不悔的奋斗精神,以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由此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目的。所以,大学语文首先属于文学,文学最本性的特点就是审美。大学语文的传授必须按照文学的特性来讲。关于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美感效果,很多论者提到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可否认,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但是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一样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增加教学的审美效果,但不能代表文学教学应有的审美性。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文学首先是审美的,文学教学是心灵化、个性化的。无论运用何种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用深邃的思想、个性化的语
言、饱满的热情,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遨游于惟美的文学世界。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1)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2)传承传统文化精髓;(3)提升精神文明;(4)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近30年过去了,我们离这四点还很远。[3]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尴尬?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当更多的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明更多的人在关注这个问题,当我们的大学语文课能引起普遍的关注之时,我想它也许就找到出路了。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2]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9.
[3]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5-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288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