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刘拥儒等: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
【时间:2009/5/10 】 【来源:农业与技术 2008年10月 】 【作者: 刘拥儒1 张丽梅1 许庭艳2】 【已经浏览3150 次】

(1.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2.五大连池市第二小学,黑龙江五大连池 164500)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在许多高校中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困境。这种困境的造成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原因。对大学语文教育重新进行审视,合理定位,并深入开展课程自身的改革,是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教学改革新途径,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到大学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创新教学改革新思维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定位;改革与探索;人文素质教育


    1 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课受到了怀疑和冷落,许多高校不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即便开,也只是一种功利化的“与时俱进”,或者只是点缀性地来开这门课,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语文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材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现在的大学语文缺乏正规的统编教材,取而代之的是各个院校自编教材,这些教材要么是清一色的文选,附之以简单的赏晰或点评,要么是把语言知识和文学赏析结合起来,形成了内容庞杂的大杂烩,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功能的实现。

    1.2 课时安排严重不足

    大学语文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教学安排,授课学时也只在30~50学时之间。要在区区数十个学时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增强素质的目的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学课时的严重不足直接制约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

    1.3 教学方法滞后,师生间的互动不足

    在很多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者,‘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随处可见。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师生的互动性更是无从谈起。教师授课的重点仍以字、词、句、篇章的传授与理解为主,求异求变的意识不强,教学中不善于把握和扑捉学生的兴趣点,把教学与学生心理体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忽略了学生个性程度的差异,使得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程度较好的学生感觉没有新意,而程度较差的学生又难以跟上的尴尬局面。

    1.4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设施落后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仍然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录音机、闭路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运用不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欠缺,时空限制难以突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

    此外,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也是影响大学语文效果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忽略了大学语文教师与专业的衔接,致使中文专业出身的教师在与理工科学生的接触中难以找准合适的切人点,直接影响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兴趣低下,地位趋于边缘化的现状。

    2 大学语文课程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设置对大学语文课的定位不明确或不科学,是造成大学语文课困境的自身原因之一。对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大学课程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它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对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以及怎样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等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对大学语文课的定位不明确或不正确,必然导致大学语文课开设的随意性和教与学的双向盲目性。

    2.2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是大学语文陷入困境的另一个原因。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不合理是造成大学语文境遇的重要原因。教材是知识的文字载体,是教师得以教和学生赖以学的重要中介,然而,目前大学语文课在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较多,从而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再有就是教学方法不灵活,一味地采用说教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弱化了学生对这门课的权重和评价。应该说,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相对其他学科更加缓慢,同时又因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在教学效果上会有很大的差别,而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计划却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这些特征,使得大学语文课偏离了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径,违背了教与学的规律。

    3 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途径

    3.1 准确定位,重新认识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的根本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上,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增强他们的文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大学语文一般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外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文学作品写作的时代和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欣赏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语言特色,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等。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是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大学语文中有不少名家名篇和许多内容和形式都很独特的美文,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去鉴赏这些美文,提高文化修养,文化程度,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广的兴趣爱好,真正意义上提高个人素质,文化素质高的人才能对社会适应性比较强,能够与各方面、各种人交往。

    3.2 大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钻研、与时俱进

    3.2.1 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只有以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把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任务上升到新时代的理论高度,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作为己任,相信大学语文令人尴尬的现状会有很大的改变。

    3.2.2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德修养

    它表现为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阵地,教师应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本人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也只有具备探究式教学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

    3.2.3 大学语文教师要刻苦钻研、与时俱进

    “教师是知识重要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江泽民同志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3.2.4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队伍,是实施创新学生的保证,学校应在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大力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教育,通过国内外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合理引进复合型人才,拓展教师的视野,用创新的教师带动创新的学生,用创新的经历去启发学生,把课堂变成创新的舞台。

    3.3 开创大学语文教学新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大学语文主要是通过情感的、审美的方式进行感染和熏陶,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开创新的思维模式与方法,即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从审美的
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知识内容加以渗透,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等,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4 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改变由过去指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为主为启发学生形象思维、培养人文精神为主,力求使这门以古典文学为基本内容的知识课,变成贴近时代的素质教育课。具体来说:一是尽显“大学语文”之“大学”特色,不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重复;二是注重经典,定位于“人文精神”与“素质能力”双向教育的高度;三是给通俗文学一定的地位;四是更贴近当代生活。教师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是不同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经典,有可能会忽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爱好,可以选讲网络经典作品,选讲大学生同龄人经典作品等。

    3.5 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黑板学生抄黑板的状况,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件的制作、视听媒体资料的运用,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张力、形式和趣味。注意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领悟能力,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注意运用计算机网络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拓展有限的教学容量和空间,把教学内容延伸至图书馆、互联网。

    3.5.1 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语文活动课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手段的不断现代化,制作课件、恰到好处地使用课件,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件也必将以它自身特有的魅力和作用为教学服务,在素质教育中大显身手。

    3.5.2 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导读式、自主式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注重师生双向交流,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个性和见解,鼓励学生不惧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思考研究、探索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思想,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担任编导、引导、指导和调控的角色,成为学生创造之路的引路人。

    3.5.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讲授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某个问题的见解、某个知识点的拓展,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钻研、理解和掌握。现时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信息容量大、作品篇目多、时间跨度大、体裁种类涵盖面宽,如果仅靠有限的课堂讲授,要讲深讲透这么多精品作品是很难做得到的。而现在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时数仅为半年时间,如果泛泛介绍,只触及皮毛,那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很多内容和篇目还必须通过学生课外自学来完成。但是,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实际看,仍然存在只注重课堂改革,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外自学;注重课堂教学效率,而不注重对学生课外自学督促检查的现象。因此,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自学结合起来,应是大学语文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接受知识是多元的,课外阅读渠道也是多渠道的,要实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目标,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拓展学习内容,扩大学生的探究视野,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空间,将学生的课外自学内容纳入大学语文教学计划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需要课外完成的作品的学习,将课外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作为语文课程平时成绩档案,促使学生课外自学习惯的养成,收获课内无法获得的知识。大学语文的意义决不仅在于掌握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大学语文的课堂也不仅仅是在固定的某一教室,吸引学生到中华文化大殿堂去吸取精华,为他们提供一把打开殿堂大门的钥匙,这才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

    3.6 构建开放式、全息化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全息化评价体系。采取松散式的考试方法,即可以规定在一个大范围内,不脱离大学语文的基础上,任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只要学生表达的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就应该说达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4 结 语

    加强大学语文改革与创新是21世纪强化大学语文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渠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活学生兴趣,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克服目前所处的困境,实现在增强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最终达到对大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功能。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兰荣.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J].课程.教材.教法,2005,(4)
[3]朱海平.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1)
[4]邢宇皓.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光明日报
[5]赵化侨.感悟教学艺术——把课讲话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3,(1)

作者简介:刘拥儒(1968-),男,辽宁省宁城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073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