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朱晨辉:大学语文总算回来了
【时间:2009/3/28 】 【来源:青年时讯 2007-05-17 】 【作者: 朱晨辉】 【已经浏览2698 次】

摆脱边缘状态 重回必修课堂
大学语文总算回来了

    日前,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得到多家高校的响应。这一新闻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络为网友拟定了调查问卷:你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支持项的理由是:中国人凭什么那么重视英语,却忽视我们自己的母语?反对项的理由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已经够辛苦了。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国内的1000多所高校全部把英语列为必修课,而目前把语文课列为全校必修的高校已经达到40所,而且还会增加。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已经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这意味着,学生的语文成绩若不达标,将无缘拿到毕业证书。

    语文课在高校难觅踪影
   
    大学生不懂汉语拼音、毕业论文错别字连篇、毕业前语文成绩不用和学位挂钩,工作后不考“职称汉语”……和英语的至关重要相比,这些年来,母语的地位却一直是无关紧要,很多高校只是在文科院校部分专业设有语文课,而众多理工院校和专业,根本没有“语文”的影子。
   
    一位网友在中国教育新闻网发帖子说,我们学外语是从幼儿园直到大学毕业,可学语文却是从小学仅到高中毕业。语文于高校中没落,更被理工科学生所抛弃,甚至一些博士论文都错字频出、词不达意,这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当前语文已成为高校课堂可有可无的“鸡肋”,我们的母语太可怜了。另一位网友在中国教育在线上的言辞更加犀利:责任感、使命感整体性匮乏的高校语文教师,往往乐于墨守成规使用陈年讲义,对改进教案、教学方向没有多大兴趣;大学教材的出版、发行更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者,在大学教育日益被产业化的大环境中,要使既有之少量优质分子扩散开来,推动整个大学语文教育的进步,实在是十分艰难。
   
    除了以后要指望这个吃饭的,大学生视语文为“鸡肋”甚至“阑尾”,已然是历史悠久。以前是奉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则是“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想想也是,如今的用人单位哪有看“语文等级证”的,似乎只要是个中国人,语文就一定能够过关。

    语文对大学生不可或缺
   
    “上个学年我们学习了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学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我们感觉真的太好了,特别新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二学生刘云声这样告诉记者。刘云声认为,现在一些大学生重视英语的训练而忽视了母语学习,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对于学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在单调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吸取到传统文化精髓的营养,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能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无论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专业,大学语文课的开设都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让我们当代大学生了解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通过语文课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且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大三学生康丹说。
   
    大学语文这门新加入必修课行列的课程,在南开大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南开大学将知识性的课程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们自己写作、看材料,课堂上则采用灵活的手段对硬性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天津南开大学0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张弛对《光明日报》的记者说:“很多同学都有国语情节,希望在语文的学习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语文的学习也有利于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现在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必修课程,对我们帮助很大。”
   
    “中国语文课对我们理工科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大一学生王小虎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以前大家很少注重自身在文学方面的积累与修养,但中国语文课一开,通过对古代作品的研读,我们不但学会了鉴赏文学作品,并且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所认识。这门课对我们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让我们受益匪浅。”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课教师李军钧也对记者表示,一个人是需要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并重的,理工为主的高校长期以来偏重理性思维的锻炼,某种程度上理工科教育会忽视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基本的语言表达、交流与辨识方面存在缺陷。而中国语文课恰能帮助学生在发展理性思维的同时,发展感性思维,使其思维方式更加完善。

    语文师资不稳
   
    记者了解到,在教育部倡议之前,一些学校的大学语文已经处于没落阶段,有的学校从原有的一学年100多节课缩减到停开此课程,有的学校师资队伍萎缩很厉害,从20多人缩减到不足5人。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成为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由教学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这样的师资安排,不但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还势必对课程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学校虽然有固定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队伍也比较稳定,但是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搞科研、发表论文方面都有困难,教师们心理负担较大,积极性不高。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有的学校没有大学语文教师,由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甚至有的学校全部由研究生上课,这些教师也只是把大学语文作为过渡,根本无法保证授课质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髙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温儒敏认为,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之地,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以此来看,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工具,也不是扭转学生汉语水平的制度化棋子,而是小到一个人的文化人格、大到关乎民族大义的承载支点。重新回到高校课堂上的语文,应该享有如此尊荣的地位,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希望看到语文在高校中强势而有力的“复兴”。

    语文有助培养人文素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少数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用处。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桂华认为,语文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修养,所以,不能因为它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否定了它的重要作用。
   
    桂华分析,大学语文强调的是一种审美教育、感染教育以及兴趣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也能提高写作能力。理工科学生同样可以从文学角度来获得一种审美情趣,并可缓解或替代理工科课程的枯燥和单一。
   
    一些大学生重视英语超过重视自己的母语,学好英语是否真的就能比学好母语更有前途?对此,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地超在接受《春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语文作为一个载体,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工具。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主要是因为少数任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研究,以及篇目与中学时略有重复、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的存在。
   
    程地超认为,当前我们语文修习上的不“善”,突出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将原本事关文学品位、文化修养的语文课,简单地“技术化”了,在机械粗率的技术操作下,语文内在的人文内涵被无情地肢解,这正像一位语文教师总结的:“我们做的是尸检的工作。主题、中心、段落大意、写作技巧,这些纯粹技术上的分析,割断的是一个人和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人文含量,没有文化含量”。其二,在思想层面,往往想当然地把语文搞得像政治课或者道德品德课,使语文课成为一种说教课、宣传课,有意无意中忽视了语文文本应有的丰厚、灵动、精妙的情感艺术内涵。而所有这些不“善”的后果必然是,学生学而生厌,教师诲而生倦,进而使整个语文教学变得刻板、呆滞,无意趣、生气。
   
    那么,要避免上述这些问题,使语文课不仅必修而且善修,就必须有更进一步和多层面的改革跟进:比如,协调基础与高等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关系,改革应试化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桎梏,改善大学语文教师的地位,赋予学校、教师更多教育和教学上的自主权,等等。
   
    曾有一名大学语文教师这样说:“跟外语相比,我们大学语文甘拜下风。”有人说语文是“维系中华文化之链”,但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师竟抛出如此无奈之语,我国千百年来优秀文化的沿袭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语文学不好,英语学得再好却找不到对应的词对照翻译——这是个可笑而真实的结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应该学好语文,应该留给大学语文课一个合理的位置。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任重道远。

    一些高校已把语文和英语同等待遇
   
    北京大学教务处的负责人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要求所有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日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记者了解到,农业大学也在全校本、专科学生中开设了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课程分为48个学时,共3个学分,属于校级一类课程。学生若该门课程考试不过关,将会拿不到毕业证。
   
    北京大学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要求包括理工科类的所有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学校安排名师来给学生们上这些基础课,比如汉语专家陆俭明开设的《汉语和汉语研究》、蒋绍愚教授开设的《大学语文》等。
   
    在清华大学针对本科一年级新生的教学方案中,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也已决定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中国语文”必修课程。此前,“中国语文”在华中科大仅是一个考试项目,校方并未设立相应课程。江西理工大学近日规定,全校理工科学生都须选修“大学语文”课程才能获准毕业。此前,该校只将语文列为理科生的任选科目,而对学生是否选修不作硬性规定。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了大学语文相关课程的还有云南大学,语文课在该校共2-4个学分,学生若得不到该门课程的学分,则会影响毕业。目前该校正在积极进行大学语文的“模块分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无外乎多掌握一种语言工具,而学习汉语的意义则要重要得多。母语不仅是每一个国人所必需掌握的语言工具,更是一种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引导语文学习要重视感悟训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主编李峰老师曾在大学语文公共选修课上做过调研,但结果让他吃惊。“我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我心目中的语文’的习作,结果有些学生反映恨透了语文。到大学选理工科后,学生竟然称‘总算能逃脱语文的魔掌’。然而另一方面,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因为缺乏语文知识,大四不会写毕业论文,还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找工作遇到困难。”李峰教授告诉《新闻晚报》记者,现在高校普遍开展大学语文课,规模要比以往大学语文课只局限在几个院系里大的多。事实也证明,学生掌握适当的语文知识和人文知识,对提高他们的专业课有好处。但学生对语文课的抵触情绪显然是从中小学语文学习中“延伸”上来的。
   
    李峰教授建议,中小学语文学习要重视感悟方面的训练,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和古诗文,而不是背诵一千句名句这样的功利式学习方法。“学生对语文的抵触导致语文整体水平的下降是从近几年高考语文阅卷中反映出来。”李峰教授指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只一味地强调做题目,而不是教学生欣赏、感悟、热爱语文,使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相互分离。另一方面,语文课不像外语、数学等课那样,外语、数学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分数成明显正比。在高考指挥棒这一大环境下,很多师生急功近利,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再加上枯燥的语文题库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214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