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母语教育

陶丽: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时间:2009/3/14 】 【来源:前沿 2008年1月号 】 【作者: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陶丽】 【已经浏览2748 次】

高教视窗

 

[摘要]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传授经典又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母语教学最基本的主旨还是突出传统文化的研习与弘扬。传统文化里蕴含着优秀的、值得发扬光大的准则和智慧,对于增强抵制当代大学生的消极观念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推进母语教学即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和道德素质。

[关键词]母语教育 困境 反思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校,有好长一段时间作为母语的汉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英语反而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正在全面渗入年轻一代。母语教育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忧虑的触发源于国内不少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滞后。如果这仅仅意味着运用语言和文字的缺陷,充其量不过是实用技能问题,要改进也并不特别困难。但是,母语不完全是工具,而是民族传统、文化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载体。这方面的缺憾,意味着民族认同感的弱化。民族自尊和自豪不是抽象的,民族语言的自尊和自豪是题中应有之义。英语强势下的汉语水平下降,网络语言的迅速“入侵”,都只是社会生活变动的外在表现。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透过这种符号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遭遇的危机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一、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中国原本就是个传统文化极为厚重的国家,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内蕴深厚,而且大部分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教化作用。引用到现代社会来培育学生,具有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学生重外语轻母语,没有自身传统文化的底子,对外来文化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商业社会中广告的轰炸、动漫等流行文化的传入使许多中国学生相信圣诞老人,崇尚卡通里的忍者文化。网络语言及文化的冲击,其交互方式直接迅速、便捷而有力。网络语言盛行,随意泛滥,游戏语、性语言、自造语言等,任意流行,畅行无阻,防不胜防,严重地蛀蚀母语。当前学生面临许多问题,缺乏理想,精神迷失,缺乏人文关怀,心理脆弱,自我中心,冷漠自私,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根本上说,是母语教育的生态环境问题。教育生态苍白和被污染,从而导致许多严重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教育污染,学校教育滑坡。母语的文化危机。“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将来的中国没有人使用汉字、讲汉语,而是将来的汉字和汉语不再能够保存汉语的精神和魅力,是中国文化生命之花果的飘零。这是我们正面临着的无家可归的文化命运”。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当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又如何呢?恐怕答案不会让人乐观。在知识层面上,他们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都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有媒体和学术界曾就大学生的汉语能力、水平发表过各种议论和批评,说不仅理工科学生汉语程度需要提高,一些人文学科大学生汉语水平之低也令人汗颜。有的学生甚至写一个几百字申请书也是病句和错别字连篇。大多数学生汉语书写能力(并不是书法)、表达能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汉语处于尴尬境地,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但任何一种语言的研习都是要有母语文化知识要求的。“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如果母语基础不扎实,文化功力不深厚,对外语的理解就很难既精且深,其运用也很难自如。

 

三、母语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母语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在培养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观念上,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民族个性;在教育途径上,母语教育远离了生活;在教育方式上,以教条式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上述诸多弊端,关系到母语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在母语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为此,母语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形成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跟国际接轨,更应重视体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语言文字。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文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是唇与齿、鱼与水的关系,面对母语教育日益没落的处境,我们除了反思外,当务之急应是寻求改善的良方。

 

1.作为教师的我们对母语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对某门学科喜爱,才能焕发出深入钻研教材的浓厚兴趣和传授知识的丰富情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相应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当教师满腔热情、情绪高昂地教学时,学生往往情绪饱满、饶有兴趣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就会更加热爱这一学科。学生愿意读了,自然会体验到母语的魅力,增强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良好的专业素质必不可少

 

现在,语文教科书不乏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以及个人的心灵历程,多方面地表现了自然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涉世未深的学生们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料,需要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予以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满足他们自己的文学期待和审美要求。

 

3.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所谓的有用“人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方法通常是重分析、重讲解的灌输模式,现在,我们要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喜欢语文学科,就必须改变这种理念和方法,应该用“造人”为宗旨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取代。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方法也必然会更趋多元化、更成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不是教师常规的理性分析和抽象的逻辑判断,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考虑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有效,可以经常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基于某种模式而随时准备超越模式,教学就能从必然走向自由,进入一个“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总之,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感悟文本语言,理解它所蕴涵的价值和审美意义,让学生觉得这些文本能够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使学生切实地觉得他们所学的母语“有用”,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启发,从而从内心喜欢上语文。

 

总之,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传授经典又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所以,语文教师对经典作品的态度会感染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品位,对经典的阐释会塑造学生的灵魂。一定要做一个勤奋努力、有思想有方法的合格教师,要热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要用最好的材料,最合适的方法架起桥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中!母语教学,内容虽是宽泛的,最基本的主旨还是突出传统文化的研习与弘扬。传统文化里蕴含着优秀的、值得发扬光大的准则和智慧,对于增强抵制当代大学生的消极观念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母语中所彰显的民族文化积淀,更是大学生无可替代的精神守望。因此,推进母语教学即是推进素质教育,更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20072

[2]王和平,论母语教育及其文化的价值与建设[J].教育学报,20073

[3]钱汉东.语文教学要弘扬传统文化[M].文汇报,2006-0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317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