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大学语文:生命难以承担之轻(郭玉琼)
【时间:2009/3/13 】 【来源:粤海风 2008年第四期(新编67期) 】 【作者: 郭玉琼】 【已经浏览2501 次】

    两年多前《新京报》《“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的报道一出,即刻在教育界、学界产生大的反响。《大学语文》蓦地被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讨论在《中国教育报》等诸多媒体上持续着。直至去年5月间,《南方周末》用整整一个文化版面欢呼“《大学语文》修成正果”,并且有了教育部高教司相关决议的支撑,一时之间,《大学语文》竟有了一点点复兴的意味。尘埃尚未落定,不管怎样,这一次,《大学语文》是确凿地跻身进入教育界和学界的问题视阈中了,从这一点上说,持续两年多的讨论具有的意义就不言而喻。

    讨论者或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或列举《大学语文》教育现状的种种弊端;或提出建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具体做法……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出一种“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读来启发颇多、感慨良深。欣慰之余,笔者也禁不住想凑个热闹,说上几句,即便称不上发前人之所未发,大概也算不得鹦鹉学舌,可作为一小段时间里《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点点感想,不怕贻笑于大方了。

    大凡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热议,刨其底,往往最先就模糊了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因此,可以说,“《大学语文》何为”是思考《大学语文》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这是“正其名”的工作,也是廓清亚里士多德认识论中的“种属”的工作。

    1978年,由匡亚明先生和苏步青先生倡导,1980年起,《大学语文》在南开等高校率先重新开设。过了二三十年,《大学语文》非但不见得更稳健地发展壮大,却在专业课程和大学英语等的层层围剿之下,不可置疑地被渐渐边缘化了。应该说,边缘化一说,绝不是缘于对某个中心地位的觊觎,它着着实实地道出了《大学语文》严重地处于可有可无状态的尴尬境遇。《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生态中生命力的萎缩乃不用则废的自然客观法则使然,却也不是。众所周知的是,与《大学语文》不可阻挡地式微的同时,却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堪忧的现实,以及理工类学生在毕业论文中集中呈现出来的汉语水平的孱弱。显然,《大学语文》边缘化的根由,不会是不被需要的惨淡现实。于是乎,为了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扭转《大学语文》边缘化状态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由此出发,有论者认为应该把《大学语文》列为高校全校性的,尤其是理工类学生的必修课程,甚至认为应该效法《大学英语》,把《大学语文》教育强制化,并且建立配套的严格的制度,比如与大学生的毕业与否直接挂钩。《大学语文》被赋予的重要担当使此般论调看起来似乎合理而且合情。人们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出身的一些名人感念《大一国文课》让他们终身受益的事实,为这种重要性的强调无疑大大增加了砝码。似乎,上《大学语文》,上好《大学语文》,对于培养出类似西南联大学生的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甚至有助于创造出类似于西南联大那样的现代大学奇迹了。《大学语文》任重道远,它被寄予的责任、使命简直让专业课程和大学英语课望尘莫及了。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学语文》在今天的黯然神伤,绝不是教材、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等等直接导致的。《大学语文》边缘化的事实,所处的是今天整体的人文教育渐渐没落的语境。这种现实当然不会是于丹热、易中天热所稍稍能够抵消的。在实用主义当道的大时代中,就业生存的压力驱使着大学生们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英语上,花费在专业上,花费在能够经世致用的课程上。而塑造人文素质,实在是慢功出细活的事情,他们怎么有时间有精力有心绪架在文学艺术的文火上淬炼自己呢。实用主义大时代造成独特的选修课景观:《人际关系学》人满为患,而《大学语文》却问津者少。

    如此看来,《大学语文》颓运的现实是大势所趋。大时代中,《大学语文》是沉降下去了。大学生令人担忧的人文素质,以及理工类学生中不争气的汉语水平,却让人们一把将《大学语文》打捞了起来,并给它扣上了一顶几近于济世救民的大帽子。正是这种任重道远,赋予《大学语文》不可撼动的合法性,《大学语文》相关讨论的立足点基本在此。因为解决问题改善现状之迫切,就有人提出建立与学生们毕业直接挂钩的汉语水平考试制度。多年来积弊颇多的《大学英语》此时竟被树为榜样,《大学语文》的拥立者颇有与之并驾齐驱,终于扬眉吐气的感觉。而且,《大学语文》还具有《大学英语》所不可能具备的宏大意义,即培养大学生们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倘若《大学语文》果真继《大学英语》之后成为一种全民性的强制性的学习运动,西南联大涵养的“自由”之大学精神,《大学语文》所应该传递的美好的人文意识被无情抛弃了。

    显然,人们对《大学语文》塑造人文素质、扫除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语文运用错误的基本假设缺乏必要的反思。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尽如人意,需要有全面的眼光、严谨的态度来进行整体的估量,并追溯相应的策略。病根和疗治都不会如此简单的在于上不上《大学语文》,以及《大学语文》是否上得成功。这实在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课题,需要学者们群策群力,系统考察,以便进一步建构应对的工程。不要说人文素质的塑造,即便是基本的汉语运用,诸如杜绝错字、病句等技术性的问题,几乎也不是一门《大学语文》能够完全解决的。这需要追溯到大学生始于小学、中学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语文教育的状况。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接受《大一国文》教育之前,他们的国文基础当然已经非常不赖了,私塾教育等已经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国文基础,这其中优质有效的语文教育承续性不可怀疑。相比之下,《大学语文》想以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的力量填补整个语文教育存在的缺憾,可能性有多少呢?因此,应该说,不可否认,《大学语文》将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能力。但是,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绝不是《大学语文》一己之力能够胜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使《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成为《大学英语》。加在《大学语文》身上的意义想象有必要卸掉,负重前行看起来似乎光彩无限,却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假若《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像公共政治课,像《大学英语》一样被强制教学,一旦它被实践证明之于人文素质塑造和汉语水平提高成效甚微时,那么它就必将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适得其反。

    致力于文学语言教育,《大学语文》当然应该能够勾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美好想象,并且能够兑现这种想象中的美好。引导学生领悟文学语言之美,激发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向往,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习惯,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已经不易,善莫大矣。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不少论者在谈到《大学语文》的本质和意义的时候,几乎总是要强调《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课的差别。这实在不免有一种不惜将中学语文教育“妖魔化”,从而为《大学语文》立法的嫌疑。这种论调在将《大学语文》神圣化乃至神秘化的同时,却将改善中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忽视了。把《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建立于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否定的基础上,显然无视整体语文教育的统一性。此举当然也大大伤害了中学语文老师的感情,否定了他们的辛劳付出。应该说,正如中学数学、物理、英语等必将为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中学语文也应该为《大学语文》学习建立必然的承续性,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可能是本质意义上,而是深度的开掘和广度上的拓展程度不同而已。而《大学语文》如果信誓旦旦要与中学语文教育撇清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高校重要地位的合法性,独自擎起塑造人文素质,提高汉语水平的大旗,虽有孤胆英雄踽踽独行的悲壮,却不免也带着几分同室操戈的荒诞。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汉语水平的提高确实是一项需要系统合理的方案应对的工程,这涉及民族文化的不间断不折扣的传承。应该以人格魅力传递民族文化的信息,《大学语文》的意义应当如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87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