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
【时间:2009/1/12 】 【来源:江大实师“写作世界” 】 【作者: 罗毅】 【已经浏览3621 次】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昆明)

    摘要:本文从高校现状、语文课的现状及现代教育的实际需要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亟待改革的原因,并通过对文学的性质、功能的分析,对大学语文课程作出了正确的定位:大学语文是文学鉴赏课,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课;文学是古代文化人的基础课、必修之课,高校语文课同样应是当今大学生的基础课、必修课。文章根据其定位,重新确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三种全新的教学方法:①文化解读式;②梳理法;③将文学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关键词:大学语文 定位 人文精神 教法

   
    高校语文课程亟待改革是基于下列四大原因:一是高校的现实状况令人担忧,二是语文课自身的状况令人担忧,三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四是当代教育的实际需要。总之,当该学科原来的定位与当代教育实际需要产生偏差,该课程就必须改革。

    改什么、怎么改:我们认为,一是应根据文学的性质与功能及现代教育的实际需要,重新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二是根据其定位的性质,重新确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三是应根据新的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高校语文课程亟待改革的原因
      
    1、高校的现状令人担忧:
   
    高校传染了“现代病”:现代文明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精神文明方面却带来了社会的失衡和人性的异化,金钱与权力拜物教的膨胀导致物欲主义泛滥和道德沉沦。精神价值的失落、人性萎缩与畸变,显示着个人以致社会失调的危险趋向。当代人面临的危机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危机,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重互动关系失调造成的危机。这就是“现代病”。
   
    高校不在真空里,受社会“现代病”病毒的侵蚀,又由于高校学生在人文知识和文化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欠缺,因而不仅导致大学生思维空间狭窄,视野不宽,还导致学科结构的偏向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还导致大学生人格畸形、性格扭曲、人性丑恶,以至于胸无大志、贪图享受、伤害师长、卖淫嫖娼、自甘堕落。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质量,严重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素质。

    2、高校语文课的现状令人堪忧:
   
    半个世纪来,我们对语文课的定位不断出现偏差、错位:一段时期内定位为知识课,局限于字、词、句、文章学与文学知识的传授;相当长的时期内定位为政治课,从教材到教法都背离文学的基本性质与功能。教师满口政治术语,不让形象说话,无视文学的特点,尤其是无视文学本身所积淀的人文精神。忽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与意境分析,将本应是活泼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枯燥乏味的教条课。我们教师上课的状况,正如徐中玉先生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所指:“对语文潜移默化的功能认识不足,因此,纠缠在字、词、句上,变得鸡零狗碎,脱离作品的人文精神,缺乏感染力”。
   
    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偏差与错位,致使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虽数次会议,多年研究,普通教师热、情绪急,可教育决策者态度冷,认识不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因此,严重影响着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

    3、高校语文课的性质、功能决定该学科的定位:
   
    读书明理是咱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传统。读什么书?读文学书;明什么理?明做人之理。文学是中国人启蒙教育、人格教育的基础课;是中国文化人成才教育、通向仕途的必修课。读文学书,为的是明办事之法,处世之方、做人之理、为官之道,通过文学书潜移默化的熏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有所作为的人,对社会、对国家、对百姓有用的人。
   
    高校语文课讲的就是文学。因此,高校语文课,同样应是今天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课、人生的必修之课,它与其它基础课、必修课,如大学物理、高等数等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性质。
   
    大学语文课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文章学与系统的文学知识;二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是提高学生判断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语文课还应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这一使命是由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本身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及文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不仅是一个独立的门类,而且渗透到其它文化要素之中,与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文学对其它要素而言,有时起着统领作用。如:在中国古代,文学被视为文化人必备的修养,从帝王、士人到普通百姓都以能吟诗作文为荣。“经、史、子、集”中的许多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被视为传统文化的最高象征。各类文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文化使命:如“经”的使命是指导生活,其核心特征是“载道”;“子”的使命是阐述各家学派的观点,其特征是各自具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史”的使命传达处理政治、军事等问题,为后世提供借鉴;“集”的使命是对社会人生的评价。这些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朝代曾起着文化的统领作用。从另一角度分析,文学对其它文化要素而方,也起着载体的作用。如,在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密切,古代诸侯会盟、聘问、祭祖、宴食等国事活动时,赋诗记之。诗言志,文以载道,文学同时也是载体,是工具。如一部《诗经》承载着历史、宗教、民族、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要素,并起着“经夫妇、成孝敬、厚人论、美教化”的工具作用;又如,古代的许多哲学观点,大多借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的,如《庄子》既是一部深邃的哲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
   
    中国文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地反映人文精神。首先,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文学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写照,数千年的人文精神在文学中得到集中的反映,因此,在一切传统文化领域中,最有现实继承和借鉴意义的就是文学。其次,在文学中,人文精神是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反映的,因此,在一切传统文化领域中,文学又是最具活力,最具风采的组成部分。与其文化要素相比,它对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的反映最为直观、具体、形象,最易为人们所接受、所理解。因凡文学作品所写,都与人相联,都有人生意趣,且都是人文精神的写照,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为国人传诵不衰,激励人们担当道义,奋发进取。即使是写自然,也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如“松、竹、梅、兰”称四君子,又如:牡丹称贵客,梅花称清客,菊花称寿客,莲花称静客,茉莉称远客,瑞香称佳客,丁香称素客,兰花称幽客,茶花称雅客,桂花称仙客,蔷该称野客,芍药称近客,石榴称村客,赋予花草以不同的文化个性。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才得以反映。换句话说,文学形象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地反映人文精神,最为形象地表现特定的文化个性。这恐怕是中国文学不同于西文学的最大特点。

    从以上几点我们得知:文学对文化而言,不仅是载体、是工具,而且起着统领作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地反映人文精神。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给大学语文课程进一步作出正确定位;那就是,大学语文不但是基础课、必修课,从内容上说,它同时也是文学鉴赏课,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课。

    4、现代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我们当代各类大学的根本任务。
   
    年青一代的素质,影响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人的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中关键又是观念性文化素质,即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文观及相关的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是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建设者。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教育的任务必须包括精心组织全面的文化教育。
   
    文化成果的传递,就包含着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缺少了它,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将只会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学灵魂的教育是学校决策者的头等大事,而优秀人文精神的教育,则成为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迫使我们立即做出选择。

    历史的启迪:

    中国人文精神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造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一批批文人志士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熏陶下、或爱人及人、或脱俗洁身、或积极入世、或忧国忧民、或大义凛然、或杀身成仁,为后人树起了一块块古代人文精神的纪念碑。人文精神代代传承,民族灵魂生生不息,当其他文明古国衰落湮灭时,中华民族却依然昂然于东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我们不能不牢记我们教育的深刻教训: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将文化传统教育推向极端;解放后照搬苏联教育模式,与接路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将中国的文化传统教育彻底摧毁。这是国家的悲衰、民族的愚昧。以致于我们今天不得不清理废墟,重新构建文化传统教育的框架,而高等学校中的优秀人文精神的教育重任,其他课程无法完成,责无旁贷地落在今天语文课的身上。

    现实的选择: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人文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强盛不衰的支柱。因此,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己不复存在;一国家,如果不抓紧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灭亡在即。现实令人警醒:调查发现,高校在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西方落后文化渗透,封建落后文化残渣泛起、社会庸俗文化侵袭乃至反动文化毒害,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们教育的空白,腐蚀我们青年人的观念和灵魂,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江泽民曾经在十五大报告中早就提出、在人民大学反复强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文化素质教育是其它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联系其它素质教育的纽带,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它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它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激发创新灵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陶冶情操,抵硕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的能力;总之,它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
   
    因此,在高校选择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烈冲突中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我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性工作。但人文精神教育须依靠文学这一工具,这一基础性工作有赖于语文课来完成。

    可见,将高校语文课定位为知识课、文学课、与人文精神的传播课,定位为基础课,必修课,既是其自身的性质与功能所决定的,也是当代教育的实际需要决定的。在当代教育中,倡导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我们对高校语文课的定位正是兼顾了德育、智育、美育三者的结合。我们的重新定位,完全符合时代的需要。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今天,高校学生中的“现代病”的病症是精神的,因此,治疗这一病症也只能调剂人类全部精神资源的药方,最重要的是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药方。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中的古代优秀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治疗“现代病”。这也是唯一的疗方。因为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其秘方就在于文化,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精神,就在于这种文化所铸造的民族精神。这一药方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双向互动关系,实现人类在能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全方位成长。因此,它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年青一代是社会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复兴系于他们身上。
   
    治病救人,对症下药,当代大学生“现代病”的病症是人性异化、道德沉沦,其病根是人生价值观的失落,也是人文精神的丧失。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病根,从中国文学所蕴含着的优秀人文精神的宝库中寻找药料,开出挽救年青一代的具体药方,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就是针对大学生的“现代病”,大学语文课讲什么的问题。
   
    数千年来,中国文学对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人生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文学明理、文学教人做事,文学教人做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的人。因文学作品所积淀着的人文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去不断进取,去努力追自身价值和民族理想的实现。因此,今天大学语文课要研究的与要讲的,应是中国文学积淀着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病根,我们应主要研究与讲述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意识;“丈夫不虚人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的爱国主义;“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民贵己”的民本思想;“天下合一”的和合思想等等。二是注重人格和人生价值、道德和伦理的内涵,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老我老及人之老、幼我幼及人之幼”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价值;“杀身成仁”的凛然气节;“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见得思义”、“舍生取义”、“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准则等等。这些内容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人必修的内容,同样,也应是今天大学生的必修的内容。

    三、怎么教

    教学方法的确定是根据该课程的内容、性质来决定的。该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内容的改革决定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因此而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文化解读式:
   
    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文化解读式的教法,也就是以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为标准,按人文精神的不同系组合列为线索,通过对文学形象的分析,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描述和阐发源远流长的传统人文精神。
   
    如:在讲述传统文化中的进取不息的人格精神系列时,我们可以解读孔子的博爱进取、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可以解读屈原的高洁、上下求索精神,解读杜甫关注社会、关心人民的执着精神,解读鲁迅追求光明的坚韧精神。
   
    在讲述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系列时,我们可以解读《诗经•无衣》、屈原《国殇》、曹植《白马篇》、王昌龄《从军行》等的忠勇;屈原《离骚》、《涉江》、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刘琅《扶风诗》、杜甫诗的忠恕;南宋派词、陆游诗的忠愤;文天祥、于谦、夏完淳、秋理、谭嗣同诗的忠烈。

    在讲述传统文化中的重义尚气精神系列时,我们可以解读《诗经•伐木》,曹植《送一应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别董大》,王维《渭城曲》,李白《赠孟浩然》、《赠汪伦》。杜甫《春日忆李白》,白居易《向刘十九》,王安石《思王逢原》,李梦阳《夏日夜泊别友人》等。

    2、疏理法:
   
    中国古代文学有经纬分明的精华部分、积极因素,也有一目了然的糟粕与消极因素,这些容易区别。语文课要讲的是具有积极意义与当代价值的部分,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可这部分内容不是以纯粹的面貌存在,而是积极与消极交织,精华与糟粕融汇,不加疏理,就会产生误导。
   
    如:在分析爱国主义精神系列时,一方面要讲清的这一人文精神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民族意识,有“杀身成仁”的气节操守;另一方面也须分析清楚在国、家同构的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爱国与忠君往往浑成一体。我们的教学必须进行疏理、必须剥离其忠君、愚忠内容。
   
    又如:在讲述“修身精神”系列时,我们一方面要强调人文精神十分重视修身——做人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讲孝、梯、忠、信、礼、义、廉、耻,主张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对个体完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分析仁、义、礼、忠、孝、义等道德范畴是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们是礼治秩序的灵魂和核心,造成了等级森严的人际关系制度,扼杀人性。

    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人的性格,重塑民族灵魂,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始于“文化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化的方法之一就是认真疏理,只有经过疏理,才能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才能使之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3、将文学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高校语文课是文学鉴赏课,是人文精神传播课。它与政治课的根本区别是:它须通过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描绘与解读,让学生从中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传统的语文课教学“程式化”倾向严重,违背文学规律,通常采用固化了的课堂七步曲:释题、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课文大意、字词讲解、主题归纳、特点总结。常常是教师这头热,学生那冷。而纠正这种倾向,就是要做到让学生去思考,不仅让学生活跃在课堂里,更要让学生活跃在文学的“森林”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启开文学殿堂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钥匙”是什么?是教师所指导的文学鉴赏的方法。我们在《将文学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一文中谈了三点:

    ①教师先讲析这一“钥匙”——教师在教学时用适当的时间先讲析文学鉴赏的方法。
    ③师生共同演练这一“钥匙”一即每介绍一种鉴赏方法就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解析一具体作品。
    ③学生课外操练这一“钥匙”一即让学生用新学过的鉴赏方法对所接触的其它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自觉地走进文学的“森林”里。

    参考文献:

    1、刘永桔《中国文化现代化》,[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5
    2、刘再复《传统与中国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l
    3、明思博《中国人的素质》,[M].学林出版社,1999J
    4、黎德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2
    5、阿正《世纪对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6、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3
    7、王永强《昨夜秋风》,[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l
    8、徐同林《中国文学人文风景》,[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3
    9、罗毅《将文学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中山大学学报,1998.5,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首届教研成果三等奖,2002.5
    10、罗毅《高校语文课与传统文化的弘扬》载《海峡两岸中国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罗毅:广东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  中文副教授,主要从事符号学、语言学及文化的研究与教学。电话:0759-2382272  邮编:524088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33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