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张安威等:经典专书研习——大学语文建设的另一出路
【时间:2008/12/16 】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08年第2期 】 【作者: 张安威① 李爱华②】 【已经浏览3033 次】

①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②湖南省新宁县回龙镇中心学校


    怎样才能把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深入下去呢?大学语文过级考试的雷声和满楼风雨是否会带来甘霖?本文试着提供另一种思路,即以“经典专书研习”为突破口,以拓展语文个性为目标,来建设大学语文课程。

    一、大学语文的反思

    (一)语文的反思

    大学语文首先是“语文”。中学课标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当代语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晶,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子系统也不例外。

    有人认为语文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结合。语文是否是这四者的结合值得商榷,然而包含着这四个方面应该是没问题的。就因为这一特点,让语文不堪重负,备受批评,也让专司一职的语文瘦身观不能赢得认同。同时挑四副担子不堪重负,挑一副担子又太轻漂,这两者之间有没有结合点呢?分阶段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中小学以文字文章为主,大学以文学文化为主,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语言训练贯穿始终,应该是解决办法之一。依此则,那么只把大学定位于文学、文化有失偏颇;因为突出文学、文化而否定它的语文性,说不像语文也不公允。实际上工具是人文的工具,人文是工具的人文。这看似砌墙,实则正中要害。语文没有非此即彼的二元。

    (二)系统视野下的大学语文

    1.教学系统

    语文在教学系统中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用这些箭头来表示:工具性→人文性,用什么教→教什么选篇→专书,该学→要学,依赖→独立,中小学→大学→终生学习。语文学习的重心从工具性向人文性滑动;教材由“无非是个例子”转向对篇目本身的关注,由单篇、短篇向整本书滑动;教学内容由成人视野的应该学的内容滑向以此为基础的对学生爱好的关注;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由依赖慢慢走向独立、走向开拓创新;而大中小学的努力都是为了一生学习与享用。大学语文学习本应是整个链条中的一环,但许多视点却把它截取出来对待。因此,大学语文应回归语文系统。

    2.作品系统

    作品一旦完成,就是一个生命体,一个自足的生命。它自身是一个系统,并据此与作者、时代、读者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而系统本身在不断的与外界信息的交流中建构自己,即作品处于不断的生成与丰富之中。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整本书更是一个系统,推而至于作家、时代、品类等。而学生在与书交流中构成了整个生命而非阶段的系统。但事实上,我们时不时的在破坏着作品系统、学习者发展的系统,当然也破坏了大学语文的系统。

    二、文选教材的反思

    现今大学语文建设最突出的成果恐怕要算不同版本教材的出版。所出版的教材的编写体例概而言之,走文选的路;稍加细分则一是较成熟、较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学史——文体模式;一是1996年出现的处于探索阶段的人文精神模式。

    古今中外的语文教材“文选型”似乎是通例。王荣生博士认为“中国传统语文教材编纂策略可归结为范文制度,凝聚为文选型的教科书。本着取法乎上的精神,选取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以供学习者讽咏、研习、模仿”,“文选在国外也是通例”。既然是“通例”,则当有其科学价值在。其价值主要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选取合适的文章用于教学,以求得教学的最优化。但也值得斟酌的地方或有被忽略的问题。周庆元教授很有见地地指出:“古代语文教材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大致构成为韵语启蒙→选本拓宽→专书提升这样一条发展轨迹”。斯言正中“文选型”视角盲区——非中小学语文学习。在当下,大学语文是不是还要按文选轨道走呢?这就值得思考。

    到了大学阶段,还读选本,其理论上的最大缺陷是,把学生当成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不会主动学习(因为语文学习的兴趣已被摧毁或至少被伤害),也不能主动学习(因为语文学习能力没有形成,不能自能学习)。同时,文选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面临现实的尴尬。一是定篇难,要选取名家名篇又不与中小学选目重复还要适合教学的典范之作,殊非易事。二是众口难调,难以满足学校的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要求。三是易让大班溜进来,不利于授受式教法的改进,不利于思维火花的自由碰撞,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走经典专书研习的路

    (一)何谓“经典专书研习”

    经典专书研习是指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从学校开设的诸多语文经典专书中选取一本或一本以上的著作作为大学语文学习的内容,务求专精,以拓展语文个性,促进语文人文大树的成长。这里有几个问题,下面分别讨论。

    1.什么叫“语文经典”

    “经典”这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概念,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看法。本文试从两个层面来探析。一是深层的文化层面,包括三个方面:浓缩着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浇灌着民族的灵魂。文化是载体,精神是内核,浇灌是必然的结果。二是表层的操作层面,也包括三方面:值得重读,被文学批评经常提及,跨越三代。重读是个体阅读的角度,被提及是他者的角度,跨越三代是历史维度。那么语文经典就是跟语文相关,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的经典作品。

    2.关于读专书

    也许有人会问大学语文只选一两本书,会不会遮蔽学生视野,进而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我看不会,原因:其一,学生视野的开阔主要是靠大学而不是语文;其二,洞见或思维的深广度不仅是靠数量的堆积,还主要看开掘的程度。

    3.学校开设与学生选取

    理论形态的课程设计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实践层面。开哪一些,定篇依据是什么,由谁来定,开多长时间,学生当选多少门,怎样评价,与选修课有什么区别等等问题都会在操作中浮现出来。这些需要大家来参与解决,特别是不能把学生排除在外。

    (二)研读经典的优点

    1.突出学生主体

    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是本体,是学习的主体。怎样突出这一关系?按兴趣选择研读经典就是从学习者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这也适用于一切发展中的个体。郭沫若认为:“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源于直接、中心、稳定的兴趣,才有可能由兴趣指向乐趣、志趣,如鱼在水,悠游期间,乐在其中,终身行之。

    兴趣是内源,经典是取法乎上的外在范例,外铄内砺,形成语文个性。只有按兴趣(不尚兴趣主义)选取,学生才会“口诵心惟”、“涵咏玩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才容易形成能力,化为智慧,益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完善。这样,语文才是他自己的语文,生命中的语文,语文才能成为灵魂的园丁。

    2.有助于教学相长

    多元的爱好、需要,不同专业的视角,专家式加入的鲶鱼效应,如果加上校间自由选课、资源共享,必然会打破大班授课组织形式。小班制,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又迫使教师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授课艺术。单向的授受方式,定型化的文体阐释,对文本的浅尝辄止,都会面临在这一方有一定研究的学生的挑战。教师也有精力做深入研究,而不必像文选教材那样到处涉猎。这也有助于改变一些人的认识误区,大学语文教师是没学问的。这样从制度层面和教学层面促进教学相长。

    3.有利于课程的建设

    课程建设的方向应该是丰富性。丰富包含两方面:满足多样化选择的需要,挖掘生成文本丰富的内涵。当我们切实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文本的研读,而不是文章的组合方式时,我们才走在课程丰富性的大道上。同时我们也有望伴随教学而出现《四书集注》那样高品位的教材和朱熹一样的学问大家。而信息技术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电子教材开发,专业网站建设,师生网上互动交流等等,将会把语文建设搬到面对浩瀚苍穹的“天坛”之上。师生双手共同创造着大学语文璀璨的天空。

    (三)经典专书研习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1.对学校、教师的挑战

    简而言之,就是愿不愿改,敢不敢改,能不能改。课程大幅增加,教学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教学评价多元(评价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对学校和教师是一大考验。是考验,同时是学校、师生的发展机遇。我看条件好的综合性大学可先行实验,积累经验再做推广。至于高职高专,恐怕还是走贴近专业的路更好。

    2.能否进行严谨的实验

    如果说语文教学改革在中小学有大面积调查和科学实验作基础,那么与之相比较,大学语文更多的在理论思维层面。而缺乏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既是大学语文自轻自贱的表现也是暗含着继续走轻贱之路。“文选”好还是“经典专书研习”好;“经典专书研习”开哪些供选择,选几门,修多长时间,怎么开设,这些都需要比较研究。可以是学校与学校之间比较,也可以是一校之内的院系之间比较。既要关注眼前的效果,也要跟踪对后续发展的影响;既要让师生都参与进来,也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大学是最擅长实验的,只是大学语文建设有时偏离了科学化轨道。

    也许有人会认为经典专书研习有违教材编写的历史序、逻辑序,然而它是基于历史序、逻辑序的认知序。我们应该反思大学语文的“文选”模式,我们应该开辟新道。而努力探索经典专书研习的新路,以满足个体多元化、自由发展的需求,培育丰富语文个性,这也必将让语文之树在学生的心性土壤中长得根深叶茂,结成果实累累。大学语文当然也就能蓊蓊郁郁了。

    (责任编辑:戈一)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704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