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潘桂云:论确立大学语文核心基础课地位的内在要求
【时间:2008/12/16 】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1 】 【作者: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潘桂云】 【已经浏览3353 次】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素质课程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专业学习的基础性,在客观上也突出体现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能否认,在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的存在只简单地归咎于受当前“实用”、“功利”的影响是不全面、不公平的。应该看到,在大学语文自身存在体系中,普遍显现出来的不适应、弱化和偏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大学语文一时难以支撑起应有的核心基础课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大学语文之兴,归根结底在于大学语文自身的健全和完善。

    大学语文的内容涵盖应该遵循人类语言文化的本源和规律,坚持大语文观的包容性,发挥语言文学的普世价值优势,体现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一般认为,大学语文的定性、定位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涵盖。早在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但是,近30年来,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学科定位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议不休。2004年,全国大学语文学会称,大学语文定位为基础课、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人文性;定性为边缘性、独立性、人文性已成共识。然而,又是几年过去了,大学语文没有得到期待的改观,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近期,《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民族文化保护”一节“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一时间,高等学校应重视加强中国语文教育的呼声鹊起。应该说,提出大学必修中国语文,着重强调的是文化传承,这无疑是对忽视母语教育的矫枉之举。我们更应该看勤,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具有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品格,是在不断吸收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学的中国文化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还需要尊重语言文化学习的规律,适应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包容优秀的异质文化。中国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也是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进步和成长的。世界文化的走向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深人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大胆地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不断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大学语文应该是古今中外“语言和文学”经典的集大成者。大学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一地或一个时期的文化现象,由某种既定理念来左右,听命于斯,照图索骥,就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披着枷锁行路。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已经习惯于以既定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的范畴来划定,而忽视了大学语文自身的特点,忽略了应有的情趣和意味。在众多的束缚和压力中,大学语文固有的平和、自由和旷达被消磨、泯灭。语言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其教育的客观内涵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这是研究探索振兴大学语文的题中之意。摒弃单一狭隘的文化心态,开释主观牵强的枷锁,树立开放的胸怀和面向未来的眼光,才能真正感知和理解大学语文的内涵和精髓。只有如此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和中国文化传承的希冀才可能有所担当。

    大学语文的教学思想应该是在包容的思想之下,运用多元的思维观,开发创造性、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语文反映的不是僵死的“物”,而是鲜活的“人”,是人的世界。它要求必须具有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宽容”‘。包涵”的特性。大学语文教学要鼓励质疑,引发争鸣,促进思考。求同不排异,异同共存、殊论互见,慎思明辨,求其本真。现在,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遇到困惑,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语文中学化”,表现为重“教育”轻“兴趣”、重“传授”轻“实践”、重“思想”轻“文学”。大学语文不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之路上循规蹈矩,不能延续为考试而教学的功利教学方式,不能在对语文僵化的“肢解”和空洞的说教中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兴趣和热情受到挫伤。大学语文教学也要改变照搬自然科学的学科特性,理解的模式化,思考分析程序化,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大学语文教学思想必须有所改进,有所提升。要以让学生喜闻乐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基础目标,激发学生潜心阅读中外文学经典作品和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兴趣,把语文知识的转化作为提高学生的人文品格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要在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的同时,培养感性思维,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特点,注意调动个体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对语言文化的感知和了解中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力求体现适用性、时代性和独创性,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现代性。以文学作品为基本载体,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中外文化的交融和学习。目前,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上看,有的以思想内容为先导,有的偏重于审美,有的强调文化,有的注重人文。也有的教材内容相互雷同,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重复。还有些教材适应形势需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强调其存在形态,具有丰富的文本世界,应该选取那些真正反映民生,表现真挚感情,体现智慧、理性,具有审美价值、民族特色和文学家创作个性的作品,要以文学体裁为基本框架,清晰地呈现文学知识脉络。通过对优秀作品、高雅文学的学习欣赏,给人以美的感受,使人产生心灵的愉悦,进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大学语文教材不但应该有序、有特色、重质量,还应该多元互补,有不同层次,在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和职教类大学之间也应该有所区别,有所选择。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784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