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杨青芝:论大学语文与文学史的结合
【时间:2008/12/16 】 【来源:科技资讯 2008.15 】 【作者: 杨青芝1杨康2】 【已经浏览3090 次】

(1.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摘要:本文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病,提出作品讲解应该与文学史结合,并结合实例阐明这一理念与
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 文学史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体现了纠正中小学应试教育缺陷的意图。中小学语文教学偏重语文知识传授和阅读写作技能训练,在文化精神传承、道德情操培养和审美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大学语文在很多方面因袭了中小学教学的模式,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认为,结合文学史来讲作品,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家、作品需要但不能只是孤立独立分析。作家有生于不同时代、面临不同境遇的不同思想和审美趣味,亦有在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心理、精神人格、思维方式、情感模式,有跨越时代的心灵对话和共鸣,所以应该在文学史中考察。不同作品之间有相互激发而生成的意义,也只有在众多文本的比较、互视中方能谈其特色,谈其内在精神和表现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因此也不能脱离文学史的视野。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逐篇讲授,在教学中既不将作家置于整个文化史中来认识其历史命运、现实处境和心态,也不结合整个文学史来认识众多作品的内在一致性、时代特色和个性风格。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学史的轮廓,只是为了考试而孤立地掌握一篇篇作品的知识点,被动地接受教材和教师的观点,不能与作者、作品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共融,不会激发更多的人文思考。

    大学语文教师沿袭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有种种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借鉴中文专业讲授文学史的经验,发挥中文教师的专业特长,将某一篇章置于整个文学史中考察,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作家,理解作品,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方式,而且可以让他们由此对历史、文化、人生、文学和审美有更深层的理解,还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心态和人格有一定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讲课之前,先就整个中外文学史做一个总体概括,讲中国古代、现代、外国文学各单元之前,又先把相关的文学史串讲一遍。在讲解作品时,不仅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讲解单篇作品,还根据我们对古今中外文人学士和文学创作的整体理解,去分析某一文人之境遇、心态和思想情感表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以屈原为例,我们不能仅仅沿袭屈原因小人进谗言而被疏远、流放,因爱国理想破灭而投江的观点,而应看到,中国古代文人在待人处世尤其是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方面,往往放纵自己的性情和理想,容易引起误解,给自己的政治生涯带来挫折,而又缺乏坦然面对现实的勇气,甚至自暴自弃。对于学过文学史的教师来说,完全可以搜集中国古代各家对屈原的评介,如贾谊说像屈原这样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就应该“深藏以自珍”,因为“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司马迁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班固说屈原“露才扬己”、“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者也”等等。了解后世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既让学生对屈原有多重认识,又能让学生与古人有了多重对话和精神沟通。

    如果我们结合其他文人来看,就更容易看到中国文人理想化、不甘平庸而经不起挫折的整体特点。李白、杜甫都是这样。苏轼则是一个反例,他总能够保持乐观。我们不能仅仅出于对文学名家的景仰而一味将其不顺命运归咎于外界的不合理,看不到他们自身的原因,这对学生的为人处事是不利的。苏轼那种达观的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讲授《前赤壁赋》时强调这一点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更能激发学生对人生观的深刻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是求学还是求职,都应该学会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应该经得起挫折,这才是至今仍有价值的思想。一味地抨击昏君、佞臣、小人,那是以前反封建主题下的观点,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如果把这些观点链接到当前的反腐倡廉,再进而链接到当前的和谐社会主题,对学生就有启示了,他们也就有兴趣了。

    再说陶渊明。人们一般都是沿袭陶渊明高洁率真、厌倦官场、喜好田园生活的观念,而这些思想现在只剩下田园生活还可以在当代都市人心中引起共鸣。如果没有文化观念的更新,对陶渊明作品的分析必然苍白空洞。我们从整个传统文化的角度来阐明陶渊明的隐者情怀为何被后世推崇。中国古代文人因为非仕即农,不像今天的文化人有相当多的职业可以选择,所以那些耽于理想、喜好自由的性情中人就显得非常地尴尬。这种尴尬的处境决定了他们心态的矛盾。陶渊明五次出仕,非要说他喜好隐居,颇为牵强。他说“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因为官越做越小,不做官又有生计问题,为生计而不得不向一个他作高级幕僚时根本不屑一顾的小督邮低头,于是长叹而去,哪里谈得上高洁,只是难堪而已。王维说他“一惭之不忍,而致终身惭乎?”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只看他那些乐山乐水乐田园的诗,却没看到他的诗作中也有“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这样充满了无奈、失落和自怜的句子。但是,正因为陶渊明的时代不仕即农,所以他是为生计而务农,是需要真正地亲近田园,熟悉农事,才能饱腹。而后来的王维、苏轼、陆游等人写田园诗,则是士大夫旁观、赏玩的态度,是一种审美的心情、情绪的寄托。而今天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远离田园山水,远离宁静恬美,所以陶诗至今仍能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这样分析,既肯定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的历史意义,也说明了“高洁”毕竟是已经过时的观念。同时还说明了其诗中有可以现代传承的精神审美内涵。在阐发陶渊明意义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文人有一个以点带面的理解。应该说这样讲来不是更复杂而是更清晰,学生所获也更多,更容易受到某些启发或感染。

    一般教师似乎觉得非专业学生没必要知道这么多,其实,用文学史专业课的方式讲大学语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更难而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只是这对教师的要求会高一些,须有深厚的中外文学、文化史基础,以及理论分析能力。也许这对于有些大学语文教师来说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保持阅读一些文学史教材和作品选,以及中外哲学史、文化史,也关注一些当代的文学艺术和文化现象,以发现古今沟通和转换之处,那么完全可以把这门课讲得更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919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