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刘雪梅:大众文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探索与实践
【时间:2008/12/12 】 【来源:中国林业教育 2007年第1期 】 【作者: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刘雪梅】 【已经浏览3341 次】

    摘 要:教育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特点、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为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当今大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在大众文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应变革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大众文化的审美要求,加强“以问促学、自探共研”的参与、合作、探讨式互动教学实践;开拓教育手段,加强数字化教学和管理等,以改变目前大学语文教育被动、萎靡的现状,促进大学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数字化;大学语文教育;探索;实践

  教育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特点、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为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当今大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大众文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应变革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开拓教育手段,以改变目前大学语文教育被动、萎靡的现状,促进大学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变革大学语文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提,它指导着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它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需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不与时俱进地变革教育理念,教育的改革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的发展势必受到阻碍。

    当今的教育理念已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性学习。数字化时代的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也使得原先建立在科学知识和指导基础上的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教师不能再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对教育对象进行干涉和控制,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唯一主体,教学活动不再是一味地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认知主体,使他们对外来教学信息经过感知、筛选、归类、概括、搜集、重组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交互学习活动,进行加工和融合,形成与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教师只扮演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对学生提供支持和服务。

    其二,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其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合作和如何生存。这就要求教育首先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当今教育者的职责由以传播知识为主,转为培养受教育者掌握学习处理工具的方法和提高其综合能力上: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居于首位,这充分体现出现代科技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其次要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发掘并塑造健全的人格、个性品质和卓越的才华。因此当今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喜好,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宽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极力激活、提升学生的潜质,努力造就一个个品质独特而又出类拔萃的学生。

    不言而喻,当今的大学语文教育也要以这些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一系列的从内容到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把这些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使大学语文教育在传授文学(文化)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的同时,还能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当今大学语文教育的宗旨和最高境界。

    二、更新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顺应大众文化的审美要求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都接受过正统的学院式教育,高楼深院中对经典的膜拜及相应的学术训练,在培养了我们“纯正的”或曰“高雅的”审美趣味的同时,也滋生了我们精英主义的自恋并同大众文化及大众的阅读趣味拉远了距离。当我们开始传道授业时,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使命感,现行统编教材的制约与导向,均使我们一如既往地在原有的轨道上前行,并以此告诫与引领学生。于是尤其是在传统中浸淫太久的中老年教师心目中,非经典不读,非名著、非大师作品不讲的指导原则十分明确。“与大师对话”,“净化自己的灵魂”,“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等,这是以往的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内容唯一的价值取向。

    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活动都脱离不了阅读者的接受背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昨天的中国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变了,传播媒介变了,文化环境变了,大众审美心理也变了。

    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显示由纯审美转向泛审美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主流。大众文化是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以为消费者提供游戏性的娱乐为功能,具有强烈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及其消费方式。

    在商业化的冲击下,大众文化固然有着粗制滥造、千篇一律和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庸俗、刺激、矫情乃至媚俗等某些负面效应,但是它也有着积极合理的一面。它以通俗化、浅显化、明快化、娱乐化的特点为消费者们所喜闻乐见;它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文化辐射,密切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文化对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归依与追索以及文化对普通人的心理与情感的切近和介入;同时大众文化也密切了文化与生产的关系,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形成。

    大众文化时代是文化的多元化时代。大众文化虽呈汪洋大海之势,却远不可能垄断审美文化的全部领域。现实是90年代以来是以大众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分流和互渗时代,实际上构成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足鼎立格局。

    大众文化带有全民性,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磁带和报刊、广告牌以及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渠道,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同样大众文化也已广泛地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有时成为对学生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今天的大学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应对当下的大众文化语境有一个必要而清醒的认识,要放开视角,有一种文化宽容精神以及勇于尝试和创新的意识,“着眼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不应固执保守,对当今的文化思潮不屑一顾,漠视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需求,依然片面地一味地强调古典、经典和高雅的文学或文化,而这就要求我们在编选《大学语文》教材和授课时,要适当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笔者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多年,切身感受到当今大学生的审美倾向。他们更喜欢能够理解和贴近其生活的文学作品,更喜欢现当代的文学或文化文本。有的学生爱读名人传记,有的痴迷于武侠小说,有的钟情于张爱玲的言情小说,有的对《读者》中的一些有着深邃哲理或洋溢人世间真善美情感的感人故事的文章爱不释手,有的喜欢海子、北岛甚至金斯博格的诗,有的喜欢徐志摩、戴望舒、舒婷的诗,等等。

    为此,笔者在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尝试。首先以适应大学生理解、欣赏水平为标准,以一切具有审美性(以文学作品为审美对象,在愉悦心灵、陶冶情操中,体会人类情感世界的丰富和语言的魅力,培养鉴别、欣赏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和人文性(把文学作品作为文化载体、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的文本为讲授对象。正如陈洪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说的“着眼于广义的‘美文’,演讲、书信、序跋、歌词等”,“只要文章写得好,写得有特色,一并入选”,将人类真正优秀的文学(文化)作品介绍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感悟和鉴赏能力。这样,我的课堂讲授就不仅仅是文学名著,还适当地选取了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内容和范本,诸如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张爱玲的小说和非主流的民间诗人、作家的作品,如简单的长诗《胡美丽的故事》,如农民散文家刘亮程的散文《城市牛哞》等。文学名著是有价值的,是思想和艺术兼美的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的民族更可悲。上下几千年,从屈原到巴金、鲁迅等要读;纵横数几万里,从歌德到普希金、托尔斯泰、泰戈尔等也要读。但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各种图书异彩纷呈、阅读倾向和文化倾向呈多元化的今天,难道一定要用名著来限制大学生吗?!难道不能讲解一些他们感兴趣和贴近他们生活的文本吗?!

    其次,适当增加当代文学或文化的内容,诸如北岛、舒婷的诗歌,冯骥才的散文《最后的梵高》、范曾的散文《梵高的坟茔》、韩少功的散文《万泉河雨季》、王小波的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以及台湾作家蔡逸君的获奖小说《蓝色的马》等。当代文学和文化具有不可否认的人文价值,特别是其时代感、当下感很强,常使人顿生外面大千世界的亿万声息扑面而来之感,从而能使大学生从中了解中国乃至世界“当下”的面貌,了解中国人乃至世界的人们“当下”的生存状态,与身边鲜活的生活和时代同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人文思想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的今天,为什么不能向他们推荐一些最新、最热门、最畅销的读本呢?!为什么不能将当代时尚文化中鲜活的思想文化资源,纳入大学语文教育的范畴,纳入大学生阅读、鉴赏的视野呢?!

    无须讳言,同传统、经典的文学和文化相比,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良莠不齐,尤其是时尚读物、流行作品多属于“商业文化”、“快餐文化”,其中充斥着一些低俗的甚至媚俗的内容。但笔者认为,这只能说明在大众文化阅读中“教师在场”的必要性,即阅读、鉴赏的指导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当今大学语文教师应力争与时俱进,努力弥合与时代、与学生的差异,争取到与当今一代教育对象的对话权,进而用人文精神正确引导学生,来抵消大众文化语境中商品力量过于强大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大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学和文化读本,也需要教师的深入解读、分析,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其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意蕴、价值。

    三、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加强“以问促学、自探共研”的参与、合作、探讨式互动教学研究和实践

    当今互动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其形成、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人际交往方式和交往的变化、需要使然。交互、互动是人类交往共同体的行为方式,人类正是在交往中结成种种关系,产生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这既是对交往共同体成员的一种约束,又是交往行为持续进行的重要保证。在今天,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际之间、事物之间、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进入了新的层次,因此互动关系的研究、互动概念的使用涉及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作为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存在形式也不例外,必然也更加依赖互动。其二,大众文化和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使然。参与互动、体验交流是数字化时代的突出特征,而人文精神又是当今大众文化的灵魂。大众文化使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由精英普及到市民,极大地改观了文化的封闭状态和单一格局,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时代文化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热情,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和共享化,这充分体现和发展着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和开放自由等永恒的人文理念。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的交往和文化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即双向互动传播,每一个参与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人都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输出自己的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输入的信息并及时反馈。交互性的核心在于参与,参与的人越多,交互性实现的可能性便越大,实现途径越广。无疑,这也在孕育和体现着这个时代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理想目标;孕育和体现着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孕育和体现着谋求人性自由、个性解放,反对迷信和宗法等级关系和强制他人等等人文精神。时代的这一人文精神必然要渗透到教育领域。其三,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科学有效的方法使然。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其看作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和主动建构者;强调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即要求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或学生之间共同探讨,最后解决疑难等一系列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相统一的互动活动,以产生教学共振,促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健全人格品质,使他们从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获得多方面的收益,达到提高教学实效和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

    当今,大学语文教育陷入边缘化,不太受学生的重视、欢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之一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大多数的语文教学还是传统的“一言堂”方式,即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学方法单一、呆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些都与今天的学生的性情、要求格格不入。作为执教大学多年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学语文教育要走出尴尬的境地,亟待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尝试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模式,互动教学法便是其中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之一。

    互动式教学法是针对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满堂灌”,学生一味地埋头记笔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宏篇大论而常常处于不思考、不发言、不争论、不求新的状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理念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它是基于对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教与学关系的新体系。互动式教学将交往互动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和存在状态,主张以交往和对话作为教与学实施的核心和灵魂。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尊重、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化的意义世界,实现双向的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相当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的学习能力、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争先恐后的竞争意识、不断求新的创新精神、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逆境中昂扬进取的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方面。即教师尤其应努力激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促其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互动学习,使其在问题中求知,在研究中学习,在社会的规则中成长,为社会的需要而成长,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互动式教学法一般将教学过程分为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评测反馈、总结提升等五个程式。情景导入要求教师通过创设实物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谈话情境或表演情境等,使学生进入其中,激发其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并感知问题。自主探索要求教师导学引路,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提供资源,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尝试等探究活动;同时学生也要深入情境,自主探索,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协作学习要求一方面充分开展师生互动,要求教师组织好学生的沟通活动,并点播指导,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其中,教师可教会学生一些分析、归纳知识问题的方法等;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应充分互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在共同研讨中进行分析和比较,相互补充和验证扩展,选出最佳方案,得出并完善问题的结论,从而建构和深化各自的认知结构。评测反馈要求教师提供检测标准,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调整其学习进程,使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自信心,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而学生们则也需自我检测、自我反馈。总结提升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和合作研讨做必要的归纳总结,对学生归纳不完善的地方,作适当补充说明,帮助他们建构知识并引导、提升其完成整个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只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但整个认识过程还应进一步深化、迁移),即拓展延伸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而学生们则需在已获得的结论的基础上质疑问难,产生新问题,从而开始又一个目标和阶段的探索学习,或运用已构建的知识、能力去创新实践,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自身真正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依据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并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针对授课对象和内容),笔者设计了大学语文课“以问促学、自探共研”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并在教师主导下,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相结合,寻求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以《春江花月夜》一讲的教学内容为例,具体地阐释此教学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即教学一开始,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播放与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所渲染的意境相吻合的山水画或风光片以及优雅的古曲《春江花月夜》;此外再介绍前人对该诗的评论,如“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一片盖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等。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创设情境,引发了学生阅读诗篇的兴趣以及感知、探究问题的兴趣。然后根据诗篇内涵和特色,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他们的审美心理特点、需求,提出若干问题,如:(1)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这与初唐的历史文化环境有关,你以为如何? (2)请了解、介绍一下唐朝历史文化的概况。(3)诗篇中蕴含什么哲理?古典诗文中景与理的构成机理是什么? (4)诗篇中包涵着哪些情感?古典诗文中一般哪些景物与哪些情感相关联? (5)诗篇如何通过月的变化描写,表现出时间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请你综述一下诗篇的艺术特点。(6)请你再举几首表现“月意象”的诗作,谈一下明月的意象多与哪些情感的表达相关? (7)“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流畅婉转”,“绮回曲折。转入闺思,言愈委婉轻妙。极得趣者”,你对古人对该诗的这些体悟、赞美,作何理解、感受?中国古典文论与中国人的审美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提供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钻研问题。在提出以上问题后,教导学生本节内容学习的基本的方法和步骤,即要求学生们课下首先应潜心阅读诗篇元典,既包括所学的这首,也包括其他一些相关诗人的诗作,如贺知章、张旭、包融、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的有关诗篇。其次,提供一些主要的阅读参考书和文章,如《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诗歌文化》、《王维孟浩然诗歌名篇欣赏》、《文心雕龙》、《人间词话》、《中国审美理论》等和一些文学网站(老师还应根据学生及课题的特点,提供、推荐不同内容和类型的学习资源)。要求每个学生先独自阅读并搜集有关资料,仔细认真玩味思考,得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再次,要求学生协作学习,学生可根据个人志趣,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并民主推选出组长和从老师提供的问题中选择一两个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自己确定课题也可),共同商讨、设计学习方案和计划(内容方法、程序步骤、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圆满地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

    在此阶段,应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同时学生要随时与老师联系,询问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相关问题,但教师不直接提示答案,要培养学生从课堂以外获取知识的习惯,教师应该是指导者、领路人,而不是承运人。

    第三步,组织课堂讨论,要求生生或师生共同交流、探讨问题。在学生经过一定的课余时间的充分准备、探索研究后,组织课堂讨论。在课堂上要求小组代表依次到讲台上正式发言,其他组员补充更正,或其他小组可质疑或与之辩论,或与老师相互讨论等,尽情畅谈各自对文本的理解、观点、评说,充分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相互启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把握讨论的进程和主题,并要快速、公平、准确地给与发言的学生以评论、评分并记录成绩。为了鼓励学生发言,可采取回答正确加分,回答错误不扣分。对发言博得同学和老师一致好感的学生,给与表扬和奖励,当场公布得分。讨论课结束之前公布小组成绩,这些成绩累积起来就是学生的平时成绩(如果这种互动式教学次数较多、所占课时较多,可考虑应使平时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一半)。

    第四步,教师总结、讲评本次教学活动。教师系统概括这一节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并评价此次互动式学习活动的进行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对策,评价此次活动的目标、效果等,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热情,促其建构健全性格品质、情感。

    互动式教学法与传统启发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是在"满堂灌"教学方法下的一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其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学生发言有时采取自由发言,有时采取点名发言,但无论何种形式对学生而言都没有实质的利害关系,对其本学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发言的学生自然有些光荣感,而不发言的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形不成激励机制和浓厚的竞争氛围。于是能者多劳,总是那么几位学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心平气和地在作听众。这种教学技巧,对学生而言是应景,对教师而言,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剂。双方都没有从培养能力的战略高度给以重视。课堂讨论也是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下,教师在一学期内最多进行二三次的课堂讨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能力,初步的动口能力,但它的成绩是以小作业的形式出现的,一般不计较发言的成败,况且也没有机会让每位学生发言,这与互动式教学法的开放式的发言机会是不能并论的。这种互动式教学法不仅是对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的一个改革尝试,而且是考试方式的改革,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或反问当场打分,而且,还设计有一些“奖励”的分数,学生随时在创造着自己的成绩,随时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成绩,只要努力,总有许多机会在前面;只要奋斗,就会有好的收获,机动灵活,而且促使学生在平时,不能马乎松懈。

    虽然互动式教学方法在一开始学生们会不习惯,感到无所适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他们是能够认同的。不难想象,如果经常开展这种具有激励机制的互动式教学,使之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以及教学效果将为之大为改变。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的互动教学方法是一个有开发意义的课题,还有待于大力倡导和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发展与完善,从而以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来推动、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四、开拓大学语文的教学手段,加强数字化教学和管理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社会是以数字为中介、载体和体现方式的时代,数字成为交往的凭证和必要的工具,人与世界通过数字化而日益亲近和相互了解。信息技术、数字化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入到平常百姓的家庭生活,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会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认识数字化、理解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是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基本命题。教育要与现代世界的发展同步,信息数字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现实社会的必然选择,而以信息数字教学设计
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变革的突破口。

    大学语文教育当然也要面向数字化时代的特点、趋势以及大众的心理需求,因势利导,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广泛、深入地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有机整合和锻炼,深层次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总之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和学生学习主体化的转变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一,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和优势,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讲授一些诗文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播放形象的、优美的并能呈现诗文意境的画面或音乐。这不是单纯的教学设备和工具的改进和装饰,也不仅仅是传统教学直观教具的翻版;这不仅仅是增加了“色彩”、“声响”和“动感”,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形象直观、生动活跃、引人入胜的课堂学习氛围,而更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以人文本”的理念,为了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第二,创设丰富的课余自学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资源,为学生创设广泛、丰富和鲜活的自学资源及自学网络,并应及时调整、修改和扩充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如把一部分课堂内容放在局域网的学习平台上,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自学;或者把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辅助的阅读资料放在网络上,以开阔学习的视野,更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知识。

    网络教学设施设备和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无边界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能促使他们自主探索,多重交互交流、合作,锻炼交往能力,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建立师生之间在线交流、对话的平台。

    数字化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和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拘囿,为师生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广泛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大学语文教学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和网络教学平台,使师生之间能够随时和长时间地尽情交流;也可以一同探讨书本和知识以外的内容,诸如做人做事的准则、经验和教训,或破解一种情结、弥合情感的裂痕、疗除心灵的痼疾、增加内心世界之间的信任、默契等等,从而实现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显然,数字化、信息化教育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既要懂文学专业又要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即能制作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课件;既要具备在课堂上操作电子教学的能力,又要掌握在虚拟空间的在线交流与管理的专门经验;既要传授知识,又能主动了解网络上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问题;既要热诚为网络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个性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2] 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 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互动式教学法”与素质教育[J/OL].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增:16k[2006-4-9].http://www.10000ok..om/blog/user1/ bcwx/archives/2006/22.ht-ml.
    [5] 张茂聪.互动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J/OL].教育科学研究,2006(2):63k[2006-5-23].http://ktjx.cersp. com/jxkl/jxsj/200605/600.html.

    (责任编辑 张仕固)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973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