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廖联思:《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08/12/11 】 【来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01 】 【作者: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廖联思】 【已经浏览3062 次】

    摘要:目前《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重重困难,文章试图寻找形成这种困难的原因,以便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扭转不良的教学局面,让学生从对基础课的学习中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基础性,人文性。

    关键词:教学困境;成因;对策


  在大学里,在非语言文学类的专业中,一般都开设有一门《大学语文》基础课,从事《大学语文》基础课教学的老师都有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不重视这门课业的学习。如果说“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实际上都处于危机之中”[1]的话,那么基础课教育面临的危机更为严重。针对这些现象有必要去探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寻找到解决困境的好方法。

    一、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

    对学生而言,如果不是为了分数,学生根本不想去学,学生总是抱怨,欣赏文中的意象太抽象,不如欣赏影片、电视那么直观。有的学生认为书本的大道理离我们的现实太遥远了,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浪费太多的精力在故纸堆里,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看自己的自考书、专业书或是翻阅各种杂志,而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只用抄作业的形式应付了事。

    2.《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没有落实,这也是造成教师教学困境的一大因素

    目前《大学语文》没有教学大纲,从教人员只能根据依据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本科自考用的教学大纲来给学生上课,而自考用的教学大纲,毕竟与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对象不同,所以缺乏目的性,针对性,这就使得教学工作有点盲目性,片面性,教学成效不甚理想。

    3.基础课被专业课排挤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安排教学时普遍优先安排专业课,这说明了基础课在教学中的弱势地位,也影响了在师生心目中对基础课的认识。因此当专业课和基础课有时间冲突的时候,学生首先想放弃的是基础课的学习;当专业课和基础课都出现课业的时候,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完成专业课的课业,学生在图书馆查找、翻阅最多的也是他们专业书,因此,要想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水平谈何容易。

    二、探讨教学困境的成因

    1.学校师生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听课的效率不高《大学语文》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作为考试课目来进行。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什么好学的,有个及格分数即可。本来教学计划要求上80个课时的课, 50、60个课时就打发了,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60分万岁,多1分浪费;学生认为不用听课,可以凭着过去的语文基础,混个60分应该没问题。所以学习这门课没有什么热情,上课时能请假的则请假,能逃课则逃课。

    2.社会的功利性,导致学习上的偏差

    很多的学生认为,学了十几年的基础课,现在总算可以学一门技能,为自己即将出去面对社会做准备,因此不愿学习《大学语文》这种基础知识,学得极其勉强。专业课的老师也对学生深表同情,甚至和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上,认为只会浪费学生学专业课的时间,耽误学生的前程。而用人单位往往也是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忽视基础课的学习成绩,不重视评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使得学生偏科之风更甚。

    3.教材中比较多的是文言文,这也是学生不爱学的原因目前《大学语文》所用的教材是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里面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言文,学生很反感,认为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而且文言文难懂,不好理解,学生一听就烦。另外书本里很多的篇章都曾在初、高中学过,大学老师又讲,这不等于炒冷饭吗?即使放得再多的油盐去调味,也会让学生腻味。

    面对这些诸多的“理由”,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势必会为这种现象而忧虑。作为大学老师更有责任,去面对教学中所遇到的困境,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时代,各种语言文化、各种外族思潮涌动的大环境中,我们更要扎根本民族的文化,更应该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作为大学老师更有责任,去面对教学中所遇到的困境,采取一些措施,把现实的被动局面扭转过来,上好《大学语文》课,弘扬中华文化。

    三、突破教学困境的对策

    1.转变认识,重视《大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传授

    文学作品涵盖的思想道德内容最广,是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通过名家名作的阅读、感受和熏陶,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最佳效果,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而且《大学语文》基础知识关系到人的读、说、听、写诸方面的能力,学生要在专业课上有长远发展,就必须把基础课学好,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扎实的基础上发展壮大。

    要搞好《大学语文》的教学,授课老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窠臼,不光是讲每篇课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还要进行相关链接,可以是课文时代背景的链接,也可以是课文出处相关书籍的介绍,还可以是课文中人物、景物、事物等等的相关链接,尽可能扩大和补充和课文相关的知识点,以点带面,以古带今,以外说中,深入浅出,既突出重点,又要求扩大知识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深地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

    在这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择业的困难性是有目共睹的,学某一专业并不等于说毕业后就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作好两手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而基础课的学习,将为自己迅速转型,适应新工作和新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是再创业的一块必备的基石。不管是什么职业都要与人打交道,而要与人打交道就离不开口语表达,还有理解以及阅读,宣传和推销等等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运用。因此,缺乏基础知识寸步难行,掌握基础知识走遍天下。

    2.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它能催生出“上下求索”知识的力量,不断地助长融化吸收学习知识的渴望,促进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欲望,授课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观看已拍成电影的一些课文中的作品,讲述课文的有关故事;用现实的画面再现文中的情景,分配角色朗读;或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课文背景的方案等等,通过学生比赛,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又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写作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分析的能力,想象的能力,理解能力等等。

    3.突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所收篇章,既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今人智慧的展现;书本的内容是笔者对人生百态的描摹和感悟,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战胜自然的心得;更是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形象和哲理性的反映。因此学习《大学语文》,既让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又了解社会,了解人性,领会了社会人文精神,对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在《大学语文》的三尺讲堂上,谈古论今,纵横天下事,可以让足不出户的学生通过作家、作品及他们的人生经历来了解各式各样的人,洞察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让学生体味人生百态,明白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承载着古老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文言文去把握人性的根源;理解每一篇诗文背后的作家不平凡的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笔中情”,文中意;在前人的基础上升华,理解“做文”与“做人”的紧密联系,掌握更多的“文道结合”的理念,把握更多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洞明更多人间的是是非非,体验到人间更多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丰富自己的情感阅历,解读他人,了解自己,从而树立起珍爱生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通过学习大学语文知识,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理解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维护和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为学生将来到社会做好认识上的准备,提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中直.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12.

    作者简介:廖联思, 1967年生,女,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074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