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王随仁: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浅探
【时间:2008/12/9 】 【来源:孝感学院学报 2007年6月 】 【作者: 孝感学院 王随仁】 【已经浏览4355 次】

    摘 要: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策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国家、学校、教师多方重视,共同努力;大力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改革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课程从开设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虽然曾一度被长期中断,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1978年之后又开始在全国的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开设。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得到了整个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得以在全国更多的各类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设置,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和阅读、欣赏、理解、表达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迈入21世纪近10年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语文课程仍然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中。它被学生们戏称为“高四语文”。许多学生不重视、不喜欢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难如人意。不少大学语文教师也颇感无奈。这种状况相当令人担忧。为什么大学语文课程会陷入如此的困境?我们又该如何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来让它走出困境?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陷入困境,有其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细加分析,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不清。

    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什么?至今没有明确的具有权威性的结论。人们还有很多争论、很多疑惑。当然,在课程性质上,大部分人既强调它的人文性又强调它的工具性;在课程目标上,大部分人既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又强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口语交际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不出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的区别有多大。何况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非常之少(一般仅开课1学期,每周只开2学时或3学时),它能完成这么多的使命吗?在要求面面俱到的情况下,造成的后果是: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任何的特色和重点,哪一方面的性质也不够突出,哪一方面的任务也完成不好,显得不伦不类,不尴不尬。也就难怪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喜欢了。

    2.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使大学语文课备受冷落。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观念盛行。高等教育也有一种过度追求技术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设置专业正成为当下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一些热门学科纷纷登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人满为患。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任何权威性又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明显不够实用的大学语文课遭受冷落在所难免。不少高校都把大学语文课定为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将大学语文课随意压缩、削减课时的情况更是常见。

    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使文学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早已不再热门,何况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以及考研的巨大压力。他们宁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专业课、英语、计算机和考研上,而不会重视与考研无关、与过级无关的大学语文课的学习。一些大学生把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随听随扔,甚至爱学不学,敷衍了事,考试时应付一下,考完试即万事大吉。

    在大学语文课程遭受冷落的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被日益边缘化。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广博,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文化等都有涉及,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专”,更要“博”。而现在所有的大学都是以专业科研成果来考核教师,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长期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不仅在科研上没有位置,甚至无法同专业课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职称晋升会受到很大影响。这就造成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学校只好更多地安排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练摊”。而这些青年教师过渡几年后又要迫不及待地纷纷“转岗”。如此,大学语文的课程质量又怎能得到保证?

    3.教材编写、使用混乱无序,内容陈旧、狭隘,体例单调。

    教材对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基本材料,丰富的教学信息、先进的课程理念往往需要通过优秀的教材来体现和传播。但是,目前在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教材编写、使用混乱,教学内容陈旧、狭隘。目前,全国各高校教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达数百种之多,而且新版本层出不穷,其质量也因编写者水平的差异而参差不齐。没有形成几种具备相当权威性的全国通用的教材。许多教材内容陈旧、狭隘,缺乏对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充分关注,缺乏对外国文学精品的适当选用。有的教材甚至大量重复中学语文课文。这样的教材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加剧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漠视和厌恶。

    其次,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千篇一律,十分单调。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沿用范文加作者简介、词语注释、解读提示以及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编写体例。在单元安排上,一般都是按照文学作品的体裁组织单元,或是按照作品产生的时代先后来组织单元,或者按时代和文体两条线索的结合来组织单元。这样的编写体例毫无新意,过分突出学科知识系统,缺乏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缺乏对大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尊重,毫无特色可言,又怎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喜爱?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绝大多数的大学语文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单向灌输的填鸭式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缺少体验与感悟,缺少双向或多向交流的机会,也缺少实际训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也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而且,因为这种授受式的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连教师费力讲授的知识许多学生也未必能听得进去。

    多数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手段仍然十分落后。教师仅凭一本教材、一份教案加一支粉笔来进行教学,现代化的传媒和教育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电视、网络、多媒体、课件等等几乎从无应用。这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了。

    总之,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上已成为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面对这一现状,面对高校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语文课程将何去何从。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策略

  在大学语文课程因为种种问题而陷入困境的今天,灰心、抱怨都无济于事,我们必须正视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的出路。针对目前大学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策略,希望能对它走出困境有所帮助。

    1.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在大学生已经接受了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语文教育的情况下,应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基本掌握了语文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再过分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不切实际的。从课程性质而言,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定位于以人文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浅探性为核心,而工具性则是它的次要方面。明确了这一点,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就应该定位于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为主,尤其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强化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作用为主。其他的诸如继续提高文学写作水平、应用文写作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则不应作为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重点完成的任务。否则,只会造成大学语文课超载前行。要干的活太多,结果什么也干不好,岂非徒劳无益?

    2.国家高层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共同努力,为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是现在及未来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每一个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他们的人文精神、人格完善之间的和谐更是他们充分、长远地发展自我的保证。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对于那些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其人文熏陶意义不可低估。那么,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在大学语文备受冷落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高层教育部门没有理由不去加强重视和领导,采取措施,使各个高校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而各个高校的领导部门也没有理由不采取措施在课时配置、教师配备、扶持大学语文教师等方面给予大学语文课程强有力的支持。大学语文教师则应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及教学水平,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问题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全力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价值。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应积极、充分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对大学语文课产生应有的重视,认真、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中。这也是搞好大学语文课程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3.大力改革大学语文教材。

    如前所述,教材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建设已刻不容缓。我们一定要加大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力度,革除那些固有的弊端。

    首先,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定要避免和中学语文的课文重复。许多教材与中学语文课文重复率高,使大学语文课的高等教育性质被模糊了,也难免让学生产生失望和厌学情绪。这对大学语文课程显然是一种极大的损害。

    其次,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编写体例要大力革新。要更多地选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品,也应该吸收更多的外国文学精品。它们的比例可以占到四成以上。同时,还应更多地关注有时代感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作品,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编辑体例上,也要大胆创新。未必一定要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以时间先后或作品体裁类别来组织单元。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来组织主题单元,比如可以有“青春与爱情”、“亲情与友情”、“挫折与人生”、“劳动、创造与生命的价值”、“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国家”,等等。这样就会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已经有了一些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开创性的探索。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例如,由温儒敏教授主编,全国多所大学合作编写的新型大学语文教材《高等语文》,就有了较大的突破。该教材不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且打破了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的体例,选文范围涵盖文史哲和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了《〈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孙子兵法》等大学语文未曾收入过的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教学模式。又如,由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虽然只适合作为课外读本,却也是对改革传统大学语文教材颇有启迪意义的一次大胆尝试。该教材共分三卷,分别命名为“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它从通识人类文化价值出发,选编了古今中外200余篇经典人文佳作,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管理、心理、教育等学科,并以“编辑旁白”的形式,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解说、评述,提出思考、疑惑乃至忧虑,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命题,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它们都为我们大力改革大学语文教材带来了极为宝贵的启示。

    另外,国家高层教育部门也应该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使用上承担起组织、引导和规范的重要职责。

    4.改革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大学语文教学,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大学语文课程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关于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有学者将之归纳为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四个方面。”[1]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一定要彻底改革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作品,多倾听学生的体会、看法包括质疑,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对话。在教师必要的讲述之外,可以师生之间互相质疑答疑,可以师生讨论、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可以让学生朗诵、表演,等等。这样,就会使课堂生动、活跃,异彩纷呈,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许多大学语文教师仍习惯于一本教科书、一份教案、一支粉笔、我讲你听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有限的。一定要革新教学手段,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状态。”[2]因此,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从多方面给学生的各种感官予以刺激,有其特有的优势。在大学语文课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影视资料二者相互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把包括各种背景资料在内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这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同时,又能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欣赏到以前只能由教师口头描述内容的生动、丰富的图片或影视片断,加深他们对作品内容和主旨的认识。另外,网络资源的共享也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也可以适当应用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要适时、适度,不能滥用。因为它毕竟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丝毫不能动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来决定教学手段的选用。

    不可否认,要让大学语文课程逐步走出困境并迎来复兴,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国家、学校和教师多方重视,共同努力,大力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就能够不断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和课程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3-63.
    [2] 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陈锦华)

  作者简介:王随仁(1968-),男,河南汝州人,孝感学院文学院高级讲师,硕士。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751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