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钟一鸣:对“大学语文”课程定性定位的思考
【时间:2008/12/8 】 【来源:成功(教育) 2007/08 】 【作者: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钟一鸣】 【已经浏览2922 次】

    [摘要] 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其如何定性定位关系密切。“大学语文”就是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审美意识,从而使其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定性定位 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应是大学之本,一所大学办得如何,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应是衡量的唯一标准;而其教学质量的高低,虽与其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也与其课程的定性定位关系密切。因此,对某一门课程的定性定位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大学语文”究竟应当如何定性定位呢?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只是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它的全部;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语文”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全部的作用;或者说“大学语文”在客观上可以起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但主观效果如何,则不能一概而论;“大学语文”必须要与其它人文学科一道,共同来完成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文学,它“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语),它在大众间的转播、普及程度是远远超过其它人文学科的。高尔基认为:“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巨大的说服力。文学比哲学是更多被人阅读的,而且因其生动而更能说服人。”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深刻的思想被人理解后都会成为常识,而只有美的东西能超越时空而永恒。所以,真正的文学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能从大量的生活感受出发,达到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本质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清晰认识,能创造出溢满思想浆汁的、美的艺术形象,并使其艺术形象具有哲学的深度和历史的真实感,使得文学作品少了哲学的艰深晦涩而显得生动明快;少了历史的抽象模糊而显得具体实在;少了宗教的虚幻狂热而显得温馨浪漫。这能让知识积累不厚,阅历不丰,世事不明的学生易于接受,适合他们阅读。而且,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情感人,充溢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能满足处于青春期,感情丰富的大学生对情感的需要和认同,能满足他们的“梦”。

    文学不仅是具体情节、思想感情的陈述与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及整个文化心理结构的具体显现。它最能够表现某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时代全社会的人生观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创造力、想象力最直接而生动的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学就几乎等于是它的文化,其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等都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在《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可以说,文学大师及其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成熟、辉煌和丰富的象征。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文学遗产,并且将其伟大的文学家视为自己的文化代表。如但丁和他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歌德和他的《浮士德》,雨果和他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战争与和平》,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等,都是各自民族永恒的骄傲和显著的标志。而人们若要想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概貌,那么首先读一读这个地区、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则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

    文学区别于哲学、历史宗教等学科的形态,即在于文学具有审美意义。审美是文学的最高层次,审美意义是文学的最高意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出自于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体察与探究,出自于对生命意识的积极思考,出自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感悟。总之,人类需要文学首先是一种形而上追求的需要。所以,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总是自觉地把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对现实生存的仔细观察,对自然宇宙的深刻感受艺术地表述出来:或怡情山水,颐养生理;或思古幽情,体味人生;或完善道德,超越生命;使得文学作品充满了审美情趣,凸现出深沉的人文意蕴,具有一种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意境。学生在文学学习过程中,因文学审美作用使然,其自身可按美的规律进行重塑,其原始欲望可以被净化,心理压抑可以消除,心灵得以陶冶,情感可以升华,人在思想上可以成为真正自由的主体,进而实现审美超越,形成一种高于理性的审美意识。因此,文学学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使人具有审美意识;而学生审美意识的获取,也必将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因为审美意识包含并高于道德意识,具有审美意识的人也必然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能够自觉地拒绝外界之物的诱惑而呈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心态;他不再受主客体的制约和干扰,能够超越自我的感性生命,将个人小我冥合于宇宙大生命之中;他拥有宽广的胸襟,能在生活中发现并体验到美,进而创造出美,孕育出接纳自然万物的博大之美。这样的人生也就是审美人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意识表达了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崇高境界。因而文学应该比其它任何学科都更有力量帮助人养成审美意识,人类是无法抛弃文学的,除非人类一定要自虐自贱。

    文学是对现实的审美反思,是对生活的情感重铸,是对社会的理性超越,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文学从各个角度构成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主要分界线。文学阅读(学习)是摆脱荒谬的人类生存条件的一种有效办法。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人类的现实生活是不理想的,物质欲望的引诱,文化理性的压抑,时常扭曲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但人们的心灵始终没有沉沦,良知始终没有丧失,对美的追求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包括艺术)的功劳不可低估。所以,王国维认为:“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因此,重视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提倡其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正是为了让他们获得审美意识,让他们拥有审美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同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类有了语言也就有了文学。而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情达意最熟悉、最方便的工具,它与思想感情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文学也就成为一般人最容易接近、接受、理解的艺术,是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文学的语言是最优美的语言,学生在文学的阅读和学习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优美的语言,可以学习到大量优美的语言,那么,在文学语言的长期熏陶之下,不是就可以说出好听的话,写出优美的文字吗?正如法国学者埃斯皮卡所说:“有文化修养的当代人每天都有文学生活,并把它作为一种与其余经验不同的特殊的人生经验。”因为文学代表着人类对人性的探究和理解,是人类对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理应有文学生活,有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精神修养,即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参考文献:

    [1] [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2] 转引自刘琅,桂苓主编.大学精神[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
    [3] [俄]高尔基.高尔基论文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5]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
    [6] [法]罗·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758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