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张冬玲:再论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时间:2008/12/5 】 【来源: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2 】 【作者: 山东警察学院公共基础部 张冬玲】 【已经浏览3150 次】

    [摘 要] 从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人文特色和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出发,应把大学语文定位人文情感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科定位 人文情感教育

  任何一门课程的基石都是学科定位,只有学科定位明晰、准确,基于学科定位基石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具有可操作性。近年来,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学科定位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大学语文教师的认可,但是,这种学科定位没有区别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大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通识课人文性的不同,因而,也就失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可操作性。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科学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上述对语文学科虽然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细微差别,但内涵基本一致,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大学语文同中学语文有什么区别?

    要明确大学语文同中学语文有什么区别,首先还是回到原点:什么是语文?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章的语言能把它所蕴藏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就是语言作为一个工具起到了它的作用,在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工具和人文本身就统一了,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同时,语言是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寓所,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工具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但是,真正意义的人文精神教育是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大力提倡文学教育、人文教育,可如果学生语言基础薄弱,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连篇,看不懂文学作品,那么人文精神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说,语文教育的基础是母语教育,是应用教育,是工具教育。这是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也是语文学科自身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在语文独立成科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传统语文教育内容体系,这就是以《三》、《百》、《千》为主构成的启蒙阶段教育,以四书、五经为主构成的中等阶段教育,以《文选》、《古文观止》等为主构成的更高阶段教育。启蒙阶段的教育是语言文字教育,中等阶段教育、高等阶段教育所选的四书五经、《文选》、《古文观止》尽管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从文章学的观点看,依然是文章。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元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把传统语文教育分为中国文字、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三科,《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中国文字”一科,其教学目的是“供谋生应世之需要”[1]P415,《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都设读经讲经科,三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用了同样的话语:“务须平正明显,切于实用”,[1]P415、P430、P503,高等小学和中学设中国文学科的目的也落在了实用。中国文字、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三科具有后以来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主体的语文教育学科的特征,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40年代初叶,著名的文学家、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2]P57清醒而富有远见地指出国文教学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是语言运用教育。

    发达国家于1996年前后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当代美国母语教学给我们可资借鉴的首要经验和启示之一是:“始终以培养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到人文教育:“在多方位训练学生的实用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道德教育,使语文课程多功能化。”[3]P47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内容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但以工具教育为基础。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从开设大学语文的初衷看,大学语文重视的人文教育,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即每一阶段的教学都有其针对性的教学任务。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当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已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人文教育上升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大学语文学科应定位于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内容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但以人文教育为主。

    但是,人文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单纯从学科精神和学科分工来说,哲学、历史、宗教等也是人文学科,物理、数学等学科本身也包含着人文精神,但他们人文精神的表现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哲学被古希腊人赋予“爱智”的意蕴,指教人们什么才是至善的概念;中国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说治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宗教存在于人的内心信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要是由文学富含的审美情感来承担的。情感性是语文学科人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但是,大学语文又不同于大学文学。第一、大学语文虽然定位于人文情感教育,但大学语文毕竟是母语教育的继续,承担着语文工具教育的重任,这个阶段的工具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而存在。第二、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教育目的是提高他们的人文学素养而不是培养专业文学人才。

    因此,为突出大学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色,准确地而不是笼统地定位,应把大学语文定位于人文情感教育。把大学语文定位于人文情感教育,既突出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又把大学语文与哲学、历史等学科的人文表现和承载形式区别开来,在此基础上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有了可操作性。

    既然把大学语文定位于人文情感教育,人文情感主要是由文学作品来承载的,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注重的还是文学性,把数学甚至军事学选进教材只会破坏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当然,在文学发展的初始阶段,不仅许多文学因素、文学成分掺杂在各类文章中得以培育成长,而且语言表达的一般技巧的发展成熟也对文学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文、史、哲不分的特点,大学语文不能回避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等内容,儒、道文化更是大学语文的重点内容。

    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和教学内容决定了他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4]P170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作家的情感体验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也高度概括了读者在鉴赏活动中的美学感受。读者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只有“知入知出”,才会产生相应的美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体验、直觉、妙悟、移情等心理机制,让他们为作品的情景所吸引,为人物所感动。


    参考文献

    [1]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柯森.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概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859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