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史小芳:浅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现学科渗透
【时间:2008/12/5 】 【来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 】 【作者: 石河子大学 史小芳 刘志艳】 【已经浏览4804 次】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学语文”在学科渗透以及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复合型人才尤其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语文;实施;学科;渗透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搞一刀切的模式,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的能力全面的展现出来。而针对如何使“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这一话题,从解放初的国内各大高校都有所探究,有人认为应该从“文学欣赏”方面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人认为应该从“文化渗透”方面入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等。许多高校都是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大学。在这样的大学中授“大学语文”课程。我认为我们可以采用“学科渗透”的因材施教的方式,从而使“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在另一方面得到突现。

    一、“大学语文”在学科渗透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是各学科基础中之基础,可大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学习任何专业,均离不开语文基础,尤其欲成为本专业中出类拔萃之辈,更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素养的功底。从历史角度考察,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虽然学习理工专业,却因在大学期间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学基础,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故而成为我国科技界的佼佼者,如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杨振宁等都是楷模。政治军事界领袖更不乏语言文学方面的精英,如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等。他们不仅深受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熏陶而成为崇高伟大的政治军事家,而且不愧为名扬天下的优秀演说家,诗人,文学家。至于艺术界的古今精英,如大画家唐伯虎,王维,苏轼,徐悲鸿,齐白石,有谁不是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才子。甚至著名舞蹈家陈爱莲亦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否则她以张若虚名诗所创编与舞蹈的著名舞蹈《春江花月夜》何以如此具有诗情画意及意味隽永高雅无比的艺术魅力,故而,随着科技的发达,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对大学生实施通才教育,是世界性高等教育的总趋势,文理渗透,文理交叉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大学语文的确是对大学生实施通才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一个人如果没有宽厚的基础知识,那他就学不深也学不精专业知识,就不可能在自己的专业上作出骄人的成绩。这也像盖房子,只有把基础打牢了,房子才能建造的高大而结实。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周培源说过:“为了学习并深入研究专业知识,非学好基础知识不可。”“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就去学习专业知识,就很可能学不进去;即使学到一点专业知识也不会巩固。”对此,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在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这一番话,充分说明了语文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之后,在学科交叉的现象日益增多,在经济活动中,在生产实践中,各种学科互相渗透的现象也日趋普遍。而且,不仅相临学科如此,即便是过去认为相距甚远的文科与理科,其文理知识系统也在互相交叉和渗透。这样,社会发展就对今天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兼有文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往昔那种基础小、专业窄的“只挖一口井”的人才。而想成为宽基础的兼有文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首先就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语文能力,因为语文是任何文理学科互相交叉和渗透的纽带与桥梁。离开了语文,是无法做到文理知识互相渗透的。

    二、在高校中“大学语文”课程中实施学科渗透

    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实现学科渗透呢?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模式,而采取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教材范围拓展许多,除了了文学,还有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例如选了《易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等方面的文字,既可以学习语文,又可以涉猎相关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课堂上主要不是讨论具体的数学或者兵法问题,而是通过有关选文的阅读,体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军事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间接打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又可以引起各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具体说来,就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大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讲授时有所侧重,找出各专业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契合点进行授课。

    教授美术系的“大学语文”课程时,就可以把文学与美术、绘画紧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间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学生从课堂上吸收对自己专业有利的信息,从而更加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达到的教学效果会令你满意的。大家知道被苏轼称赞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王维,我在教授他作品《山居秋暝》时,就让学生闭上眼睛,而我通过录音机录制了一盘朗诵带,其中包括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叫声和银铃般的女孩的笑声及朗读声。这些无一不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的聆听之后,再在纸上画出所想像到的一切,效果很好。不仅让学生在这浮华的社会中体会到了王维所向往的一种宁静、恬淡的美。而且,学生在创作绘画作品时融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这也给学生二次创作的可能,很快就把全诗背诵下来,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专业绘画不是像门外汉所认为的画的像就是好画,而是要有内涵,精神在里面,达到一种意蕴美。他们的最大的收获就在此。中国古代的许多诗歌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学生学会欣赏、体味诗歌之后,他们的前面的画面就不再像那样毫无生机,而全是一幅幅有生机的图画。此外,在教授外语系的课程时,“大学语文”课程对外语系的学生的专业渗透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很多外语系的学生的语文底子和文学功底都很薄弱,在进行外语翻译时经常文不从字不顺,标点符号混乱。语言组织非常不通顺,有的甚至连句号、逗号的书写都不准确。特别是在阅读外语版的外国文学作品时,例如,在阅读《飘》的原著时,别说翻译的如何具有诗情画意,甚至经常翻译的文意前后不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此类文学作品没有进行仔细的阅读。并且,在翻译外语诗歌时,也是词不达意,完全没有应有的意蕴。而在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之后,外语系的学生的这些方面都有所提高。

    总之,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语文学科对专业的渗透及塑造复合型人才都起着重大的作用,那么,大学语文在如何实施学科渗透方面就更为关键了,只要找到各专业与大学语文的契合点,大学语文课程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王步高.《试论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
    2 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永金.加强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 陈武英.《高职高专院校应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期

    [责任编辑:李丹]

    [第一作者]史小芳(1980-),女,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教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925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