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王萍:论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及教学内容
【时间:2008/12/2 】 【来源:昌吉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 【作者: 新疆昌吉学院 王萍】 【已经浏览4301 次】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进行文化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大”和“文”的特点,既体现大语文,文学、文化、文明等特点。同时不要忽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目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是大专院校针对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最初的开设是为了给大学生补课,现在如果还停留在中学语文层次的教学,显然已经不能吸引学生也不能吸引老师。因此现在的大学语文主要应该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学校把它看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考查课程,学生把它作为一门赚学分的课程,并不重视,专业老师不愿意上大学语文的课,大学语文主要由刚工作的年轻老师来兼任。大学语文课堂一般是百人左右的合堂课,纪律难以保证,与学生的交流难以施展,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要追求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能不追问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藉此,确立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一、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1.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言语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从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走向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与人相处的言语能力、交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更何况专业领域越来越细,如果仅仅是为了专业技能,不如几天几个月的实践操作更有效。因此和谐相处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从专业学习和发展的角度看,言语能力也很重要,因为理解学习需要语言的理解力,专业的创新如发明创造学术论文等需要言语的能力,如写作与演说。

    对于大学生来说,读写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的社会,要有甄别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在分析文章和作者思路时,可以得到思维训练。而写作是一种重修辞、重结构、重秩序的思维训练,因为从文章观点的获得,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达,都需要思维的参与,可以说,写作是培养思维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写作不仅成为创造和加工信息的手段,也是一种物质生产的手段。写作,包围着你和我。

    2.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是文化教育

    虽然最初的大学是职业教育,职业训练,当下,仍然有人把大学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为了获得谋生的技能。但是大学已经不主要是职业训练,而是文化教育。大学,正如它的名字,无所不包。而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大学语文要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人类的优秀文化,它们是文明的见证和标志。“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1]

    大学语文要培养文化的批判精神。大学生既要具有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气量和魄力,还要有甄别和批判的眼光和胆识。不仅要“完全独立和充分负责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权威,以帮助社会去思考、理解和行动”,更应该“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为社会提供预测、报警和预防信息。”[2]目前,各种文化现象并存,形成众神狂欢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后现代文化碰撞;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锋;消费文化的泛滥,对于人的独立性存在都是一个考验,如何选择文化,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表现。

    大学语文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文化不但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才会焕发恒久的魅力。新是文化的魅力和活力所在,创新使文化步入文明、进步,反之,就停滞不前甚或倒退。从商鞅变法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王安石新政到张居正变革,从亚里斯士德到柏拉图,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创新使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大学语文作为文化课的主要课程之一,有必要有责任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精神和文化创新精神。

    3.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文精神

    目前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门类越分越细,门户壁垒,导致大学专业也向精专的方向发展,学生只掌握自己专业的知识,而缺乏广博的文化视野,使人的情感萎琐,内心封闭而孤独,出现了心理异常,心灵扭曲现象。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向动物园的熊猫泼硫酸,为了一点小事就杀害自己的同学舍友,即是例子。人类要摆脱人的异化,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人,其次要发展该成为一个社会人,与人相处,与社会交往,这,需要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的教育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命与价值,关注人的心灵的世界,关注人生的意义、生死、道德、幸福、痛苦、焦虑等人生重大问题。大学语文本身具有的人文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陶冶人的情感世界,给人以感性的经验,情感的体验,让人富有激情,富有爱心;同时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发展人的直觉和想象联想能力,改善人的思维结构;语法让人准确地表达,合理的富有逻辑的思考,令人信服地表达思想,它有助于提升人的思想水平,提高表达能力。这样,在求真的同时,发展审美能力,发展人的良知;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发展人的感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丰富人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既有爱科学、爱智慧的科学精神,又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4.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真正的知识分子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为社会输送劳动者的场所。这些未来的劳动者,将来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科技工作者,他们首先都应该是知识分子。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是具有社会良知,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有知识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在当今世界多元化、信息化的背景中,科学技术高歌猛进,劳动者更多的是出售他们的知识和良心,而不仅是体力。在这种物欲商品的社会中,需要掌握知识的人“关注于智慧(理念)的超脱气质,抵御功利性的淫浸,把握着精神的‘闲暇’”,要“始终如一地做出独立性的判断,担负着人类的责任,传递着真理的声音。”[3]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良知的代表,是修齐治平的君子,能够给予社会发展以正确的价值导向。

    大学语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用美好的情感孕育美好的情感,以高尚的文化引导高尚的品格,以丰富的精神世界构筑心灵的世界,高品位的格调引领高品位的追求。正如纽曼所言“: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理智的格调,培养大众的心智,净化民族的情趣,给大众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使大众热情达到固定的目的,扩充和节制时代的观念,促进政治权力的行使,以及改善私人生活的交往。”[4]从而成为“社会的领袖”。

    大学语文虽然只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大学语文丰富的情感内容,睿智的哲理思考,美好的生活描写,深邃的精神世界,多元的文化交融,有助于抵御世俗的物欲的蒙蔽,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完善,有助于防止科学的异化,防止人的异化,从而有助于完成知识分子的教育历程。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1.大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停留在中学的水平,或者成为补课的内容,而应该成为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写作水平的一门实用课程。因此语文教材要体现“大”的特点。“大”应该体现在:大语文,高水平。

    首先,教学面对的是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大学生,他们已经有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因此,选文内容应该有思想性,哲理性和情感性,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美文,是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人生的哲理文章,是能够激发学生美好感情的文学经典。

    其次,还应该具有大语文的博大胸怀,选择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典作品供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博大的文化视野,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精髓。

    第三,大语文的思想还体现在把生活纳入语文学习的范围,生活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内容就有多大,因此语文还应该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心时事的态度,通过语文活动和本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和生活结合起来。如要求学生写专业调查报告,写介绍专业知识的小品文等。

    2.文化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还应该突出“文”的特点。即,文学,文化,文明,人文。通过文学体验人类美好的情感,感受名人名家对世界的思考和关照,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渐染,形成独到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智慧谋略、精神趣味,理解感受不同的民俗风情、欣赏各民族的神话传说等,理解各民族的历史制度、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和伦理标准,形成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使大学生都成为有“文化”的人,传承文明并创造文明的人。使大学生们真正具有知识分子的情愫,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人类的命运,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仁”“爱”的情感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在教材的编排上,可以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专题为突破口,增加文学和文化专题讲座。选文兼顾古今中外的经典,以文学文本为主,兼顾实用文体。

    3.重视写作训练

    大学语文历来重视的是阅读教学,而作文教学和训练在大学语文中几乎是个盲点,原因来自于学生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厌倦,教师迫于批改作文的负担和压力。而写作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又非常重要,因此大学语文还应该重视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论文读写的能力。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在附录增加实用文体、应用文写作知识,练习中增加写作要求。大学语文在教学和练习中,应该把写作纳入教学计划,这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批判能力。


    参考文献: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J].教育参考资料,1999,(3).
    [3] 陆杰荣.后现代·知识分子·当代使命——论利奥塔的“知识分子之死”的理论实质.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4]John Henry Cardinal 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London:Longmans,1947:90.

    作者简介:王萍(1967-)江苏铜山人,新疆昌吉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024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