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马新莉: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现状的思考
【时间:2008/11/27 】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年第12期 】 【作者: 黑龙江工程学院 马新莉】 【已经浏览3249 次】

    [摘要] 本文阐述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现状的思考以及看法,提出高校应该主动改变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让大学语文成为各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关键词] 大学语文;现状;改革


    语言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包括母语汉语和英语、日语、俄语等外国语种。虽然同是语言,不过汉语与外语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就拿英语来说,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以后,英语在中国的地位逐步提升,英语在国家四、六级考试的推动下,更是成为消费大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主要课程,而我们的母语,则因缺乏重视而受到冷遇。英语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汉语的空间和时间,对英语教育的推崇让高等教育把汉民族最宝贵的文化传承中断了。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人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江凝见了党和政府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也将日渐显现。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承续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

    大学语文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趣味的功能,它是承续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能够改善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书面写作能力差、创新思维能力差而导致的人际交往能力差,专业学习能力差、论文写作水平低,甚至求职就业缺乏自信的状况。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这其中,继承传统文化,优化学生素质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完成并不牵强,它完全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对传统文化到现代精神擅变过程的阐释,凭借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生动讲解自然完成,而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民族情感的建立、自身责任意识的树立,以及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和健全人格、健康气质的培养,都是可以利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和语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的。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建构纯净健康的内心世界、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大学语文课程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理应成为各类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地位:高校教育体系当中的“墙角课程”

    尽管大学语文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它的现实境遇却很尴尬: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大学语文”,但是,“大学语文”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面临着被越来越边缘化的境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墙角课程”。原因很明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重视使得应用性学科备受青睐,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发展相继增加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和学科,于是,基础性学科的教学时数大大减少,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冷落。大学语文和高校其他课程比较而言,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日益低下,甚至认为开设大学语文是多此一举。于是“大学语文”课堂如同虚设,尤其是理科院校的学生,学习时间都被专业课占据得满满的,已经没有精力再补充语言和文学的知识,大学语文课的现实地位越来越低,所以才出现了学生不爱学,教师不爱教的情况,教材知识大多老化,教学方法过时的问题也很普遍。语言和文学的学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状不容乐观。正如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中文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说的:“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作为其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课程地位却日益下降,教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面临越来越尴尬的境地,这样的现实促使我在不得不重新反思高校的语文课程。

    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国际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中国教育从进入21世纪以来,也开始倡导素质教育,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①。从我国大学生目前综合素质水平来看,还不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欠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继承,更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早在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就倡导在全国各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当时设立大学语文的初衷有四点:(1)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2)传承传统文化精髓;(3)提升精神文明;(4)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这些初衷对今天的高校语文教育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目前大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很低,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普通话不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不强,人文素质低,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等,都严重阻碍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今后事业的发展。同时,就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来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憾,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学生甚至有厌恶情绪,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基础语文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因此,大学语文不能再重蹈基础语文教育的覆辙,使语文教学课堂变成枯燥的知识肢解,让语文失去了文学特有的色彩和魅力,大学语文不能再安于现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建议

    (一)改变观念,重新定位

    人文教育对高校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生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际关系,而掌握这些技能和能力的基础正是人文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其他专业技能课程不具备的优势。各高校应该改变旧观念,提高认识,主动改变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对大学语文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估,把它开设成各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大学语文教育。同时,学校也要定期开展学生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大学语文与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质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思想认识,以高度的自觉性投人语文学习。

    (二)改革教材,培养能力

    大学语文一直以来都沿袭老教材,教材内容过时而混乱,不是重复高中教材,过于简单,就是脱离教学具体情况,过于繁杂,无法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文学作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常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往往过度强调思想内容的教育性而忽略了语文本身的文字魅力,用生硬的思想内容去教育大学生,反而削弱了语文本身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同时有些教材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淡化了语文的审美和欣赏的高层次要求,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教材的选编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应用。有条件的学枝不妨自己选编新教材,把审美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训练和人文教育的渗透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三)改革教法,主动创新

    大学语文的主要问题在于教法的陈旧,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全部时间,使学生成了被动的听众而失去了发表看法的机会,剥夺了学生主动收获知识的权力。因此,大学语文必须重新确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教学的定位问题。

    1.教师要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的课题,因为教与学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接受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来节省教学时间,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生动的画面,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消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采取讲解与讨论、竞赛、欣赏等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J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3.教师要在文化教育之中渗透素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文本的讲解,而是要从文本出发,进行提炼和升华,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注释]

    ① 奥类利奥·佩西.人的素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3:24.

    [参考文献]

    [1] 卜之.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与伤痛——徐中玉先生访谈录[N].中国教育报,2005-9-15.
    [2] 林建华.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创新大学语文教学[J].教书育人,2005,(29).
    [3] 黄保安.浅析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6).

    【责任编辑 包玉红】

    【作者简介】马新莉(1972-),女,黑龙江海伦人,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和文学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346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