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苏晓辉等:走出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
【时间:2008/11/24 】 【来源: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6.2 】 【作者: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苏晓辉,张红霞】 【已经浏览3083 次】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以全面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课程,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一度遭遇尴尬、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的现状、原因以及如何走出尴尬境地等问题的探讨,以期给大学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专业化和大学语文教师学者化。

    关键词:学语文;教学改革;定位

    爱因斯坦说:“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开设大学语文,无论是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运用汉语水平的能力,还是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程,却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一度遭遇尴尬。

    一、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

    在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几乎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早在20世纪初期,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时,就开设有国文课; 到30年代,全国的大学基本上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国文课,并且当时讲授国文课的教师,大多都是一些知名的学者;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大调整,持续了40多年的国文课才被取消。1978年秋,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重新开设大学语文;并在南京大学率先开课,其后,全国的高校都相继恢复开设了大学语文。到现在,全国大部分高校,以及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自学考试,也都要求选修大学语文。

    但与此同时,大学语文也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在全国许多高校都有人在质疑大学语文教学: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其为“高四语文”;在人文课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

    开设大学语文有助于学生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大学语文是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但在现实中,一方面中国大学生的母语水平亟待提高,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学生不喜欢学,教师没劲儿教,学校又不重视——大学语文正在逐步走向边缘化。

    二、遭遇尴尬的原因分析

    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文科的学生,还是理科的学生,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都很高,也非常希望能提高自已的文学欣赏水平。既然学生有这样的需求,而我们的大学语文为什么却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陷人这样的尴尬境地呢?

    首先,从当前社会的大环境看,人们都有一种潜在的功利看法:大学的课程应当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应当在学生就业时就能直接派上用场。这一点,一些应用型的课程或许能做到,但大学中大部分课程,特别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无法做到的。它不是一门“万能课”,只能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提高人的欣赏水平,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增进人的传统文化修养,这些是终身受用的,是评价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

    其次,从学生这一接受主体来讲,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汉语是母语,不用好好学也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正是这种想法,造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困难处境。在大学,没有了中学时期的升学压力,平常的交际和业余的读书又不存在语言上的困难,所以,学习大学语文更大程度上只是为了修学分,至于能否学到知识、能否提高能力也就无所谓了。

    再次,从大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主体教师来说,在高校里,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教师也就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专业课教师相比科研不受重视,与此相关的是职称的评定。因此,有些教师就会转入专业课教学,而放弃大学语文的教学。

    最后,从大学语文的教材来言,自前整体的现状可谓百花齐放、良秀不齐。一方面,编者对中学的语文教材研究不够,导致所选篇目与中学教材大量重复,因而再炒剩饭自然就难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编者对大学生的兴趣关注不够,在教材内容上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以上几点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大学语文教学的不成功。其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活泼的课堂气氛、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鲜的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创造出来的。目前在大学语文处于如此尴尬境地之时,更要求教师们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克服学生不爱学、教材老化、社会不支持等外部因素,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让大学语文课能够吸引住学生。

    三、走出尴尬境地的建议

    大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尴尬境地?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准确定位大学语文。我们应该把它定位在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上,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增强他们的文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中学的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其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升学这一指挥棒展开,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所以,进人大学之后学生也就非常反感高中的语文教学方法。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迈进大学校园不久,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对新的大学语文充满着新奇和期待,渴望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另一方面对高等语文课程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怀疑其将是高中语文课的延续而已。

    把握住大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就应给天学语文一种崭新面目,使大学语文课区别于高中语文课,让学生的期待和渴望得到满足使他们在大学语文课堂上体验到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大学语文应该以文本为中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和教育学生。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进文化、艺术、哲学等内容,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使语文学习回归它的本质,让学生感到有所拔高和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大学语文急迫的改革势头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0%的学生回答,一学期大学语文学习的最大收获是“教师的风采与信念”,体现了学生对名师风范的敬仰。

    这份问卷调查的结果,给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为什么能得到学生的极大好评?这和参与教改的几位教授是分不开的,这几位教授分别讲授各自的专题,几个专题就构成了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这和我们印象中“大学语文谁都可以讲”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谁都可以讲,但不是谁都可以讲好、谁的课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这同时也说明大学语文教师绝对不是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甚至更高,它要求教师对整个中国文学史,以及文化史、思想史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教师有了深厚的知识底蕴,看似简单的大学语文篇目才能讲解透彻、视角新颖,才能吸引学生,赢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思路相同,2004年在武汉召开的大学语文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的谭帆教授提出: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专业化,是要求教师要有专业水平,用专业学者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让学生体味到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所谓教师学者化,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一方面是著名学者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20世纪初的大学语文教学就有如此的优良传统,如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都讲授过大学语文;另一方面是已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以成为著名学者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从教师这一主导因素出发,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给予大学语文准确的定位,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教学中教与学的两个主体,我们相信,大学语文教学定将会以另一种新的面目出现在大学课堂上。

    责编:晓岚

    作者简介:苏晓辉(1976-),女,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公寓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红霞(1978-),女,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教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79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