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姚道武: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新体系
【时间:2008/11/23 】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 】 【作者: 皖西学院 姚道武】 【已经浏览3133 次】

    摘 要:旨在提高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学语文课不太受学生欢迎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课程结构单一,教材选文单调,课程内容陈旧”等课程体系自身的问题应该是主要原因。我们在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激发兴趣、优化选文、注重审美、讲究实用”等设计原则,沿着“读写结合”和“人文关照”两条线索,试图确立“文学美文”、“政论美文”、“应用美文”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又以“文体·主题”的组元方式,组成若干单元,从而构建一个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关键词:构建;大学语文;课程设计;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1]。从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大学语文这门课旨在提高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然而,当下大学语文教育,却逐渐被人们冷落和忽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就连北师大这样的知名学府,大学语文课程也在2002年陷入了死地,2003年北师大教务处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其原因主要是在一次针对大学语文的调查中,北师大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几乎百分之百是‘没劲’,应该‘取消’”[2]。大学语文课为何走进如此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①课程定位不准。目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可谓是各执己见,不一而足。比如,把大学语文教育定位为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文化教育、美育教育、道德教育、思维教育等等。甚至还有人说,开设大学语文课是为了给语文水平不达标的非中文专业学生补习语文课;②课程地位不高。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其实很尴尬,位置很低。不少学校不设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也没有专任的大学语文教师。“有的学校中文系有‘大学语文’教研室,但也处在‘边缘’位置。”[3]更可怕的是,有人认为开大学语文课未必有用。学了十二年中小学语文以后,在大学里再学习语文已经没有必要,所以干脆取消大学语文这门课;③教师队伍不稳。大学语文课本来要求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很好的才情,还要有一定的研究。可是现状却是“上大学语文课的一般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或者是那些在专业上没有多少发展可能的,水平较低的教师”[3]。或者是需要开课时临时从各教研室指派教师。他们虽有特长,但因为是临时的,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并无什么积累;④课程体系不合理。这是大学语文走进困境的内在原因,也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基本上是文选式的,有的按文学史顺序编排,有的按文体组元。总之,都是文学作品赏析式的,而且偏重于古代文学。世纪之交,一些有志之士致力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反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令人高兴的成果,但倘若仔细审视思考,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尚不尽合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分析

    据徐中玉先生2004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我们粗略地估算一下,仅世纪之交出版的比较典型的大学语文教材也不下十种。这些教材分别体现了各自先进的编纂理念和独特的编排体例。当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请看下列编写出版于世纪之交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材:

  对上述列表中呈现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在课程理念上,还是在课程体例的设计安排上,较之以前都有很大进步。体现了各自的探索精神和聪明智慧,促进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然而仔细琢磨一下,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从总体上看,并非完美无缺,尚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结构单一,体系偏窄。有的侧重于文学素质教育,有的侧重于人文素质教育,有的侧重于文史素质教育。这些恰恰都忽视了“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最本质特性就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巢宗祺先生说:“‘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4]从根本上来说,前面这几种课程类型都注重了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不过,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在这方面有不小突破)。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工具性同基础教育阶段的工具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指具体的字、词、句、篇章结构等,而是指语言文字的表达,尤其是指大学生的日常应用文写作。

    2、教材选文单调,魅力不够。眼下,可供选择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几乎清一色选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而且强化古代作品(当然也出现了强化现当代作品的趋势,比如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淡化外国作品,至于经典应用文则更是少得可怜。

    3、课程内容陈旧,趣味性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文传统化。大多数教材的选文都是文学史上的传统篇目(可喜的是现在已有有识之士在选文上有意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丁帆等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学生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早已耳熟能详,没有什么新鲜感。二是选文中学化。顾名思义,大学语文应面对大学生,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材的选文都或多或少地与中学重复。即使是中学没学过的文章,老师教学时也是按中学的要求而强调其工具性。这样,每周只有两节课的大学语文教学却要做那些毫无疑义的重复劳动,难怪学生不感兴趣。

    三、建构大学语文课程新体系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现行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尚有不少地方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学习母语的需要,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在总结这些探索经验的同时,认真审视大学语文,重新设计大学语文课程,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新体系。

    (一)大学语文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针对大学语文课程走向边缘化的境况和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从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内部寻找原因,紧扣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结合大学生学习母语的特点,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构建新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学习母语的需要,真正使大学语文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

    (二)大学语文课程设计的原则

    1.兴趣原则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不论什么学科,如果课程本身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再知名的教师,再好的教学条件,也不能保证学生学好这门课。相反,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大学语文当然也不例外。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大学语文主要的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3]

    2.优化原则

    在课程选文上要体现优化设计原则,力求更切合大学生实际。大学语文重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材选文不仅要考虑精选文学名篇,而且要精选哲理、政论、科学人文、经典应用文等,特别是经典应用文。因为经典应用文对启发提高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可以不写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但不能不写演讲稿、合同、自荐信、个人简历、毕业论文等应用文体。文学名篇也要力求精选那些文化含量大,时代感强的作品,并要考虑避免与中学重复。

    3.审美原则

    文学最本质的作用是美感作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范文赏析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活动过程。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4.应用原则

    大学语文要把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以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美育思想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不但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而且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培养他们美好的道德情操、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培养他们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尤其要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因此,课程选文要兼顾思想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工具性,突出其实际应用价值。

    (三)大学语文课程设计思路及课程内容构想

    一个理念: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日常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两条线索:读写结合(明线),人文精神(暗线)。也就是说,每个单元的选文既要注重选文在文体和写作上的典型性,满足以读促写的需要,又要注重选文的人文内涵,做到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以求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个模块:文学美文、政论美文、应用美文。九个单元:按“文体·主题”组元。三个模块是出于“文体·写作”方面的考虑,而九个单元则是出于“人文·素养”方面的思考。也就是说,每个模块设计三个单元,进行某一类文体训练,表现出三种主题。

    大学语文课程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之一。世纪之交,随着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讨论日益升温。有理由相信,在教育教学界同仁的一致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大学语文课程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被学生所接受,成为他们喜欢学习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正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课的改革实验[J].文史知识,2005,2(14).
    [3] 温儒敏.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J].文史知识,2005,(2):4-6.
    [4] 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一)[J].语文建设,2002,(7):1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5283);皖西学院应用科研项目(wxsy0305)。
    作者简介:姚道武(1964-),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教育传播学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757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