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罗建军等:大学语文课程的“不能承受之重”
【时间:2008/11/22 】 【来源: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9月 】 【作者: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罗建军,王厚怀】 【已经浏览3224 次】

    [摘 要]受教材、课时、师资、文化环境等的制约,大学语文课程并不能承载过多的教学任务。课程改革应从教材和教法两个方面着手。教材要采取分类编排和分册编排方式,注意史论结合,注意学科框架和最新成果结合,并且要增加阅读指导内容。在教学中,教要采取专题教学方式,学要以自学为主,练要采取问题探究方式。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近年来,大学语文改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改革教材。

    目前,公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百种以上。大多是针对以往教材的不足或者是根据学校性质或专业性质的实际编写的。

    教材改革又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教材内容和改革训练体系。

    北大温儒敏教授主编、全国十多所大学合作编写的《高等语文》立足“语文”,选文范围涵盖文史哲和科技等领域,内容包括《<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孙子兵法》、《通俗文学》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选编了古今中外近现代和当代200余篇经典人文佳作,学科涉猎了文学、历史、哲学、经济、伦理、心理、教育等。

    肖绪才、余国政、夏恩德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突出美文特色的同时,在体例上“每一部分的每一篇作品,都有作者简介、作品题解、作品提示、课文注释以及思考与练习;每一部分还设置了综合练习。”这就注意了语文能力的训练。

    二是改革教学模式。

    有人提倡阅读教学模式,有人提倡个性化教学模式,有人提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人提倡网络化教学模式,也有人提倡借鉴后福特主义理论来指导教学改革。等等。

    尽管大学语文改革热热闹闹,但实际上也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态度依然是冷眼笑看,也没听到多少理论界对改革的叫好声,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局面似乎并未改变。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强加在大学语文课程上的过重负担息息相关。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不能承受之重”

    人们对大学语文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将近些年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及大学语文教师对大学语文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有选择地辑录如下:

    (1)“塑造健康的人文精神、突破单一的思维定势、学习古代的科学技术、提升母语的表达水平、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成为高格调、高品位、高情趣的民族精英。”

    (2)“学习大学语文课程能进一步积累、巩固大学生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基本知识,提高相关的应用能力;能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兴趣、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能丰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优化、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格调;能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生命、自然等等,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去领悟并汲取人的本质力量,如善良、忠诚、正直、信义,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审美判断,敬畏并尊重生命,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一句话,去追求人的完美化。”

    (3)“能力训练、思想启迪、道德教化、精神培育、心理历炼、情感升华、美感熏陶、形象感化、思维开拓。”

    (4)“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5)“调节道德滑坡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6)“世界观的形成、理想情操的陶冶。”

    (7)“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8)“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9)“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社会交际能力。”

    (10)“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11)“把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逐渐丧失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文学爱好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

    (12)“提高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

    (13)“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

    (14)“了解、学习和传承礼仪,促进了现代礼仪的发展。”

    (15)“加强对大学生持续力的培养。”

    这些表述,有的比较概括,有的比较具体,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则突出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客观分析这些表述,除了反映出当前学术界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作用认识的不一致外,也基本反映出近些年人们面对大学语文教学时的心态:那就是希望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但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真的能承担这么多吗?从锤炼思想、提高道德到传承文化、学会审美、增加知识乃至学习礼仪、培养持续力,都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二、不能“承重”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语文之所以承载不了过多的任务,与下面因素有关。

    (一)任务与教材的矛盾

    目前教材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不统一。二是内容上多与高中简单重复。三是选文老化陈旧,缺乏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关注、不能覆盖新开拓的人文文化领域,时代感不强。四是面面俱到的编选思路和体例,使得学生丧失了对经典文学的兴趣。

    实际上,假使未来有一部最理想化的教材,我们也不能对其教育效果抱太大奢望。原因很简单,一是教材容量有限。多者一百多篇课文,少者几十篇课文。二是每篇课文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假如希望教一篇《离骚》就让学生懂得爱国,教一篇《致橡树》就让学生懂得爱情,这就未免有些一厢情愿。

    (二)任务与课时的矛盾

    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学校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课程,不仅学分少于其它课程,在学时的安排上也较少,通常是在30个学时和40个学时之间,而这么短的时间,要讲授完规定的几十篇甚至一百多篇课文尚且不易,更惶谈让学生在德、智、美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三)任务与师资的矛盾

    一是和中文系其它教师队伍相比,学历通常较低,是一个弱势群体。二是许多学校通常是指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课,而这些教师通常学识较潜、教学经验欠缺。三是许多高校采取由中文系老师兼课、自主教学的方式,导致有的教师上课敷衍了事,同时,教师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容易受专业课教学习惯的影响,出现“曲高和寡”、与学生的基础和需要不接轨的现象,或者因为不是专业课而降低标准,少有要求。四是教师队伍相对不稳定。

    (四)任务与文化环境的矛盾

    一是目前大学教育过于功利。开设什么专业、设置什么课程等都围绕市场经济“指挥棒”舞动。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语文与就业、与赚钱关系不大,自然也就没人喜欢或者是认真学习语文了。二是文学、人文学科乃至人文精神出现系统性危机。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力度和广度席卷一切,经济的急剧膨胀让社会更趋物质化、技术化、工具化,这必然构成对人类文学、艺术、哲学等精神生活的巨大威胁和冲击。三是随着强势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语文所承载的汉语文化的价值观念构成强烈冲击,“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目前仍处于弱势。”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卸重”

    大学语文课程既要“卸重”,同时又不能削弱教学效果,必须端正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同时,要对教材和教法进行改革。

    (一)教材改革设想

    教材改革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必须和课程大纲高度一致,适应大纲的要求,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由于目前人们对大学语文课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不统一,所以,如何进行教材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长期探讨的课题。本文仅仅根据目前教材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教材改革的一些设想。

    1.分类编排和分册编排

    分类编排和分册编排是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将所教内容集中编排,每类内容归为一册。这一册我们可以看成是某个学科某门专业课程的浓缩。比如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就可以将中文系课程《中国文学史》的内容精简成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一册,假如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可以编一册诸如《中国科技简史》之类的教材。

    这样,一册教材比较集中、比较全面的教授某方面知识和培养某方面能力,整个大学语文的多册教材就承载了多方面的教学任务。

    2.史论结合

    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有一定的历程的,这个历程就是某门学科的发展史,了解学科历史是学生深入了解一门学科现实状况的基础。同时,教材中应加入对这门学科当中某些问题深入探究的内容。这可以让学生从多维的视角去思索,避免“教材崇拜”带给学生思想的禁锢和僵化。

    3.学科框架和最新成果结合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每一类、每一册教材的编排不可能也不应该象专业课程一样具体详细,而应该是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主要现象、主要状况介绍清楚,也就是把基本框架介绍清楚,因为这门学科的教学立足点是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和激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应该把某门学科的最新或比较新的成果介绍出来,介绍成果可以通过直接收录相关论文的方式。如果论文涉及到学术争鸣则更好,可以促使学生去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

    4.增加阅读指导内容

    通过列学生阅读书目或其它方式增加阅读指导内容,是弥补教材信息量有限、课时有限,最大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二)教法改革设想

    1.教采取专题教学方式

    专题教学方式是和教材的分类、分册编排方式相一致的。内容既分专题,教师亦分专业。专题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知识获得的规律。成系统的、不断强化的、专门训练的知识比不成系统的、短期了解的、泛泛而论的知识更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专题教学方式也可让大学语文专任教师有自己的一片领地深入科研,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专题教学可通过教务部门统筹安排、聘请专业教师任课的方式,从而解决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相对较弱的局面。

    2.学采取自学为主方式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学生的自学首先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为大学语文课程课时、教材等的限制,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必须化被动之学为主动之学。其次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教材是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浓缩的概括的介绍,学生的学习和深入了解就有多个方向,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课堂应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主要阵地。第三,要注意将课堂向生活延伸。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要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生活化,要让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生活化。这不仅仅是学生自学的一种方式,更是追求大学语文教育功能最大化、教育效果最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3.练采取问题探究方式

    一是要重视课堂讨论。课堂上让讨论唱主角,可以为学生自由地思考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对大学以前“填鸭式”的枯燥的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必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是要重视论文写作。作为坐拥大学,拥有良好研究资源的成人,要以自学为主方式学好一门课程,论文写作显然比那种零敲碎打式的课后练习更能让人得到锻炼,锻炼既大,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参考文献】

    [1] 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5).
    [2] 田玮莉.论大学语文教育与学生的持续力培养[J].文史资料, 2005(23).
    [3] 娄永毅.简论大学语文教学与文明修身[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5(3).
    [4] 邢宇皓.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 2004-2-13.
    [5] 吴军,汪泉兰.悲哉,大学语文[J].师道, 2005(2).

    (责任编辑 余国政)

    [作者简介]罗建军(1975— ),男,湖北大冶人,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966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