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代大为:文学者,民族精神之寄托也——大学语文遭“罢黜”后的反思
【时间:2008/11/21 】 【来源:科技资讯 2006/21 】 【作者: 安徽理工大学社科系 代大为】 【已经浏览3222 次】

    摘要:在大学语文遭遇尴尬境遇的同时,本文作者从一个当事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的种种原因。面对大力宏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这一时代命题,作者明确提出:“文学者,民族精神之寄托也”等一些新的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教育  教学

    2000年,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我校开设了一系列人文素质课程,其中大学语文是唯—门面向全校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指定选修的文化基础课程。然而,时至今日,同全国各开设大学语文高校一样,这门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在我校也遭遇尴尬的处境。面临学生较冷淡、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局面,最终开设了六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本学年被“罢黜”,退出了大学课堂。作为当初充满期望的一名大学语文老师,失落的同时,痛定思痛:为何大学语文遭遇“罢黜”。

    1.学科定位不明确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溯当年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当时面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以及文理科分科较严重的现实来说,这样的学科定位显然是准确及时的。但是随着高考机制的完善,中学教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不改革便意味必遭“罢黝”。

    首先,大学语文不能承受之“重”。在当前高校大学语文学科教育方面,社会赋予大学语文过多的负担,如让学生学好文史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传承文化等等。人文学利.确实有这样的功能,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针对大学语文来说在实际中,有限的课时不可能承载更多的使命。既要当爹,又要当娘,最终成了四不像。

    其次,大学语文应当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素质课,要突出重点,甩掉负担,以传播民族精神为使命。近代学人朱东润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说“文学者,民族精神之寄托也。凡一民族形成之时期,其哲人巨子之言论风采,往往影响于其民族精神,流风余韵,亘千百年。”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力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起着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的作用。而经典文学作品则是民族精神最生动的载体。大学语文应当定位于基础人文素质课,它是整个大学教育和大学校园文化的背景音乐。它不应是一种工具,而应是激发兴趣,引导大学生热爱生活,宏扬民族精神,热爱传统文化的敲门砖。通过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崇高的作品提升人,以作品中精粹的语言美化人才是大学语文学科的真正使命和特点。因此,大学语文重点应该是通过学习讲析优秀作品是突出其人文性,其次再强调其工具性和文学性。

    2.改变不合适宜的教学理念,开创大学语文教学新的思维模式

    近些时期,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播出系列人文讲座,如《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等吸引了很多观众,大学教育也可以这样上。什么都讲但什么都讲不清,不如用2节课、4节课的时间来讲深、讲透一个专题。让老师讲自己最擅长的专题不但可以形成自己的精品课程,对科研也有好处。根据笔者近几年从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对于改变不合适宜的教学理念,开创大学语文教学新的思维模式总结以下几点感想:

    2.1 坚持以“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语文”教学观。改变原有的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广大学生在“大语文”教学观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入挖掘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深刻挖掘文本中潜藏的文化现象。如:神话传说、民俗风情、价值认同、精神趣味、道德观念等等,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信息。这样的话就可打破学科间界限森严、各自为政的“独联体”界限,让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建立起共融的“共同体”结构关系,以适应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2.2 遵循趣味性、时代性、实用性井举的课程教学原则。大学语文课程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之长、空间之广、兼顾学科知识之多,是其它课程不能比拟的,对于这样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必须贯彻趣味性、时代性、应用性并举的教学原则。大学语文在很大程度匕是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了拿流文化精神的课程,怎样讲好这门课程呢?

    首先,要讲求趣味性。在一个充满娱乐色彩的时代,趣味性不强的公共课程是很难吸引大学学生注意力的。大学语文学科特点,为本课程的趣味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又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一切都是本课程能呈现出浓烈趣味哇的材料源泉,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加以发掘,并用之于课堂。这会极大地提高本课程的趣味性,不断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二,时代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生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样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老师必须理解学生的时代观念,然后对作品进行现代阐释。有时课堂上学生对古代作品所作的“现代版”解释常出乎老师意料。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补课"、引导对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都是一、二千年前前人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而这些与当代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能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要挖掘文本的时代性主题。尽管像《诗经》、《论语》、《庄子》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祖先笔下,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教师必须对许多社会问题和现象做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其三,追求实用性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重要使命。虽然高校现在开设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唯实用的技能性课程,而“形而上”的人文课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可以这样理解的:它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工具层面的实用,又有“形而上”层面的实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经典作品中所蕴藏的精神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都可以对接现代企业管理,这是“形而上”的“大用”。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严重忽视的,也正是该课程连接专业课的关键。

    2.3 构建开放式、全息化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而且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是通过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决定,这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全息化评价体系。其具体作法是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例如课堂教学期间可举行话题口头作文、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一些兄弟院校举行文学知识竞赛;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了解得出结果的过程,以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部信息,等等。

    3.内容不能太古板,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

    教材内容太“经典”也行不通。在教学内容上,时代特征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是不同的,如果太强调经典性,有可能会忽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爱好,事实上现在的学生也不是不看书,而是他们不再像以前的人们一样,专挑经典著作读。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像青春文学、“大话”文学,校园文学等在学生中非常流行,如果大学语文对此毫无回应那就脱节了。同时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大学语文之外,应开设一些专题选修,配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如此以来,既可加强深化素质教育,义可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比如《写作基础》、《唐宋诗文鉴赏》、《现代诗歌散文赏析》、《古典小说阅读》、《电影欣赏》等等。

    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再次让我们提及朱东润先生的劝导:文学者,民族精神之寄托也。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相信大学语文退出大学课堂是暂时的,随着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纵深发展以及大学语文教育本身的反思与总结,大学语文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信赖。


    参考文献

   [1]克罗齐,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王步高 丁帆《大学语文》,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谢慧莲《宏扬民族文化渗透人文精神》,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卷第1期
   [5]邢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 光明日报,2004-02-13
   [6]刘芳.“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 中国青年报,2005-11-01(4)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793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