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杨庆波:关于大学语文的定位思考
【时间:2008/11/21 】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3月 】 【作者: 长春工业大学 杨庆波】 【已经浏览3301 次】

    [摘 要]“大学语文”的具体定位: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母语的言说能力。进而就其定位谈了上好这门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言说能力


  《光明日报》报道, 2004年4月,在我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92周年之际,来自内地、台湾、香港、澳门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研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在武汉大学,共同研讨大学语文教学。与会学者的共识是:只要不把大学办成技校,只要大学还是大学,大学语文的作用就不容忽视。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要论证大学语文多么重要,而是要研究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1]在大学语文课普遍遭遇困扰的当下,这次会议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大学语文的地位真的那么稳固吗?在人文课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大学语文正面临边缘化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尴尬境地?其实,首要的问题,还是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明确了定位,才能清楚这门课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进而才能谈到到底怎样上好大学语文课。

    “大学语文”概念的核心是“语文”二字,要想弄清“大学语文”的目的,首先要弄清“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语文”是指“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抑或是“语言文化”?这里,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语文学科的来历,以期最终明晰语文教育的本位。

    “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的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志公先生1979年在《说“语文”》一文中,对此作过说明:“1949年6月,全国大陆已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做‘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2]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语文设科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语言又是我们的母语。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那么这种母语教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呢?张志公先生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关于“语言能力”是什么,他在下文说“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由此可见,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实际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口头表现为听、说能力,书面则表现为读、写能力。

    那么,语文就是单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吗?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没有言说内容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语文课要培养、训练语言能力不假,但这种能力是与言说的内容互为表里的,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必然表现为表达内容的深刻和言说的鲜活——气韵生动。综合起来看,语文课应是语言能力及其言说内容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言说能力),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语文”。所以语文并非“语言文字”,也就是说,那种单纯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舍人文而讲“语文”,结果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肯定是不对的;另一方面,近年来又出现的离开语文来讲人文的倾向——有意无意地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起来的做法也不可取。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言说内容作为语文的内容呢?历来语文的选文都以文学为主,原因何在?

    从语文是一门母语教育课来看,其言说的内容将是无所不包的,极言之,整个人类文化都可以包含在内。但语文课能把整个文化作为自己的内容吗?显然不可能。所以把语文定位于“语言文化”观念上可以,但不切合实际。那么语文应在整个文化中选取哪部分内容呢?我们知道,人类文化可分成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想主要借助自然科学来提高语言能力困难太大,虽然自然科学的教学同样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那么语文的内容,比较而言,应落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而人文、社会科学又可进一步分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规律;人文科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学等)则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主要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3]由于语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和提高运用母语的能力,所以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也不适合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最终落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如戏剧、电影)、语言学等人文科学身上。其中,文学的内容是整个人生,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高级形态。文学以其高超成熟的语言塑造出的意境和形象是最贴近人生的、是学生最易亲近和受益最大(包括语言和人生两方面)的。因此语文课以文学作品为主就并不奇怪了。但把语文限定位为“语言文学”显然是不够的,此外还应有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经典文章。这是从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方面着眼,另一方面,恰好我们还没有哪一门课以培养综合的人文素质为自己的内容。由此可见,语文课以人文内容为主,而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语言的运用。这就是语文的定位。看似简单,得来却殊为不易。

    以上将“语文”的定位基本理清了,现在的问题是母语教育要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需不需要在大学里再开设“大学语文”?唐代兴在《个性化言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智慧培养》一文中将语文的教育目的分成三个层次:“最基本的层面上,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感受母语、了解母语、运用母语,教会学生正确说话。这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本位。在第二个层面上,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能够尊严地、自豪地、个性化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这是语文教育的创新本位。在第三个层面上,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以母语为窗口、为视界、为路标,开掘和培养学生去想象世界、去描绘世界,去探索世界,去创造世界的心灵、意志、情感潜能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力。这是语文教育的终极本位。”也就是说在不同阶段,语文课应当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刚刚升入大学的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的知识储备和阅历来看,肯定是亟待拓宽和深化的,完全有必要继续充实人文科学的内容;从他们母语的掌握情况来看,目前的实际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字写得歪歪扭扭、文章错别字时有出现、标点符号不规范,甚至文不达意、逻辑混乱;即使能做到文从字顺,但在文章的熟练程度、语言的驾驭水平方面达到实际学习和工作需要的学生还不多。这种状况,决定了大学语文存在的必要性。在中学语文改革的成效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之前,它就只能继续存在下去。

    那么大学语文的定位是什么?首先应与中学语文相衔接,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情况都会不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即缺什么补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更高的言说能力。即在具体的授课中,在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

    明确了大学语文的定位和目的,对于如何上好这门课心里就有底了。

    首先,关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的设置是为了学生母语言说能力的提高,在大学阶段,除了古今中外文学的经典作品之外,为适应大学生思维深度和学习能力的需要,可以选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开阔其心胸和视野、能锻炼其思维、充实其大脑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经典文章、学术论文,可采取专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关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教材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与此同时,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首要的是扩大阅读量。要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尽可能多的经典作品。现在的大学生语文能力之所以薄弱,就在于读书太少、阅读的精品太少,致使许多学生的思想极为匮乏,想让他们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确是一体的两面。

    阅读面广了,写作能力自然会相应提升。这时可以要求学生在周记中写读书笔记,可以仿作、改写、续写自己喜欢的片断或文章。当然也可以自由创作。

    在口语方面,除了课堂回答问题和讨论之外,还可以每节课拿出几分钟来让学生自由发言,采取口头评介自己喜欢的作品、演讲等方式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关于这门课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的课堂要灵活、生动。这就必须改变中学时代以老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记忆为辅的模式。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采用一种“讲读模式”:背景简介——范读或自读课文——字词教学——分析课文(分析形象,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总结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色——课堂练习。这样的课堂并不是一定不好,但不能长此以往一直没有变化,特别是不能以老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考。网上一位论者的见解,我以为十分精当,他说“古人说:‘诗无达诂’,其实文章同样也无达诂,好的诗文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姑且不论教参和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是否真的就很高明,即使真的高明,学生能否领会?人的理解力总是和年龄、阅历有关的,硬向学生灌输成人的见解只会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使他们习惯以别人的思想为思想,不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感觉、欣赏、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会萎缩和泯灭,后果将是十分有害的。馒头要自己嚼才香,文章要自己品才有味。”传统语文教学所强调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温故知新”,是符合语文的实际的。语文教学应“点”到为止。孔夫子讲,“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的作用在于用自身的人格、思想魅力,引导学生走入思想和艺术的殿堂,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分析文章,甚至展开讨论,老师再对他们的分析加以引导、补充、扩展。这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基点上涵养其性情、完善其人格、提高他们语言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使他们对母语的言说能力达到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N].北京:《光明日报》, 2004-4-26.
    [2]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69).
    [3] 周金声,彭书雄.人文学科与人文素质[N].北京:《光明日报》, 2004-8-3.

    [作者简介] 杨庆波(1973-),女,黑龙江哈尔宾人,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助教,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文学理论教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80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