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李桂芳:《大学语文》的现状和未来
【时间:2008/11/17 】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2005/5 】 【作者: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李桂芳】 【已经浏览3431 次】

    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是大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可现在《大学语文》以及大学语文教师正在被日益边缘化。大学语文有开设的必要吗?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困惑?怎样教好大学语文?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未来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一门以汉语言教学为载体、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髓的课程,是大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是理工类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主要文化途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文学常识、熟记文学名篇、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大学语文》为什么要开设

    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本国的精品文化都一问三不知,根本谈不上什么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大学生,即使理科知识掌握得再好,没有文学底蕴和修养,也谈不上是一个现代的全面型人才。《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为什么呢?

    首先,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包含三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专业知识与技能部分、人文素质部分。三部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大学语文》属于人文素质课程,因此通过《大学语文》课来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谈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溯当年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重开大学语文,全国四百多所高校及自学考试中,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目的有四点: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高校扩招,学生的语文素质令老师们担忧:某大学每年大学语文考试有四分之一都不及格,有的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清楚;一次某高校一位外教在黑板上写了句孔子的话,问这是谁说的,全班没人能做正确的回答。“难道仅凭几十个课时的《大学语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的老师质疑。

    在绝大部分教师心中,《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只是其教学目的的一部分。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说:“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但不能不会欣赏诗歌。我们要教会学生们如何鉴赏美”。她认为《大学语文》有助于学生们去体会文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体悟。“比如,现在的孩子们挑战挫折能力非常差。我们在讲授苏东坡诗词的时候可以结合作家的生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树立不屈不挠的人生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同样是一种人文教育。”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在我国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由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振奋;但另一方面,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现代社会病也无孔不入地侵入到思想文化领域。表现较突出的有两个倾向:一是拜金主义、急功近利、极端个人主义抬头。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和择业目标上都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执着的信念,而是把名利、收入作为人生的基本目标;另一个倾向是文化趣味的平庸化,武侠小说、摊头小报等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精神食粮。一所重点大学的调查显示:有25%的学生把《笑傲江湖》、《流星花园》奉为经典,50%的学生了解名著是通过电视电影和简化本的形式。这一切导致大多数人对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产生强烈的不满,并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现状。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是单一的政治思想或某项专门知识的传授所能包容的,而应当着眼于一种人文素质培养,即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品味、审美素养、道德情怀、社会关怀及思维活力各方面进行全面调整,帮助他们确立健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归根结底要唤起他们的人文精神,而《大学语文》正是在高校中唤起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利用《大学语文》中精选的传统美德,不仅能提高青年一代的人文精神素质,更可逐步推动整个民族文化教养水平的提高。

    再次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言以及汉语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要不要把这样的敏锐意识传达给我们的大学生?要不要把我们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这些都是中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层次问题,也应该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独特而全面的功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便逐渐在国际上掀起热潮,成为在国外最受欢迎的一门学科。而且中国的普通话已成为除英语之外,世界人口使用最多的第二种语言。据国内外报刊报道,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的上千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中文系或中文专业。如在欧洲国家,德国有23所大学设有汉语专业,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各国外语学院中“中文系”是最大的系。如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各国也普遍开设我国《大学语文》课,在美国稍具规模的大学都必设中文课,一是讲授中文,二是介绍中国文化,如中国哲学、思想、民俗、艺术、节日、历史进程、名人传记等等。还练会话、排话剧、跳民族舞、唱中文卡拉OK、学烹饪等。又如日本外部省早就把中文列为大学生的第二外语了,还设有许多华语学校。国际上掀起的这股“中文热”,足以证明我国《大学语文》是一把打开“世界大同”之门的金钥匙。

    二、《大学语文》怎么了

    如前所言,《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语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虽然是除中文系以外所有学生都要学的基础公共课目之一,但是《大学语文》已被公认为“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一门,以致于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外语尤其是英语已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主要课程,而作为使用中国本土语言教学的课程——《大学语文》已逐渐被打入“冷宫”!这一带有戏剧性的现状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一连串的问题:《大学语文》对中国大学生来说到底有没有用?这门课程究竟是没有继续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办的必要还是教学方式和内容需要进行改革?国语就真的没有外语重要?或者说大学生的中文水平已经达到不用学习的地步?在公共课里,英语四六级这是最重要的,《大学语文》从调查的情况看逃课的比较多,每年考试的及格率不太理想,开学初大量补考工作集中在《大学语文》,理科学生尤甚,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师资质量不好,还是学生基础不好,或者是教材教法不对路子?如果你问一个大学生或研究生最重要的课程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英语和专业。现在大学生用于学英语的时间非常多,很少有时间看文化素质方面的书。“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句话说起来有点荒唐,却是事实。教育部近日公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要求学校不得以学生的英语读写译考试成绩来代替或平衡听说成绩,并要保证英语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措施也越来越完善。而我们的母语——汉语在神圣的大学殿堂里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日益被边缘化。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在不断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不断被压缩,有的干脆就让大学语文靠边站。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结果是根本不喜欢语文,成绩也是一塌糊涂。一位教师在参加了湖南省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后,面对近两千篇文章的字句不通顺、题旨模糊、表达幼稚、取材单一和价值观念混乱,发出了“语文,我想对你哭”的感叹!

    不仅是课程,《大学语文》教师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不仅在科研上不受重视,就连申报“科研课题”“精品课程”的希望也是非常渺茫。据了解,在一些高校的中文系教师队伍里,《大学语文》的教师学历是最低的,是一个弱势群体,而且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不能很好地结合,在学校非常强调科研成果的条件下,这些老师总体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课程不断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竞争力也在不断地减弱,以致越来越多的优秀语文教师纷纷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教《大学语文》,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课,而“过渡”几年后,这批青年教师也迫不及待地纷纷“转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回想老北大、老清华,像闻一多、朱自清等很多名家,都教过“大一国文”。那时越是低年级的基础课越受重视,一般都是由资深教授来教。现在这样讲求功利的风气,什么都要量化,要求教授来教《大学语文》的确也是困难了,甚至连普通教师也不一定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

    再看看《大学语文》使用的教材,版本达数百种之多,可谓是“百花齐放”,但内容却没有“百家争鸣”而是千篇一律,更多的是对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被戏称为“高四语文”,教化的色彩太浓,无法打动感染学生。这种“各自为战”似乎让《大学语文》本身少了些权威感,也让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危机。现在高校中为广大非中文专业学生使用的《大学语文》教程,主要存在两个弱点:一是选文老化陈旧,缺乏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关注;二是中文专业课似的面面俱到的编选思路和体例,使得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丧失了对经典文学的兴趣。我们现在主要是把大学教育的性质定位在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上,没有把大学当作人文精神的发生和传承器。如中文系教学生的大多是文学知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写作、阅读、表达技能,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育成秘书、语文教师、编辑、记者等等。但实际上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中国要想真正普遍地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从大学教育改革上寻找突破口。

    “抗非勇士”钟南山曾语重心长地提醒:语文是学习一切的根本。《大学语文》如何走出边缘化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任何高校课程改革的规划中,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谈到这点,年近七旬的武汉大学唐荣昆教授说:“爱因斯坦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

    三、《大学语文》怎样教?

    在分析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以及《大学语文》现在面临的尴尬后,再看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语文》?专家认为,《大学语文》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中学是无心看风景,大学则是要培养个人的审美情怀。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其次《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中学语文的延续,而是另辟一条新路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中国语言文学有个概貌和了解,并教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欣赏角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因此教《大学语文》要把握的基本思路是:

    (一)《大学语文》应当具有梳理、激活功能。即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大学语文》应具有道德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政治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大学语文》应具有拓宽学生视野和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大学语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颇富系统性与学术性,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和文学素养。《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对文学精品,也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也要从正反多角度去认识它,将学术界对它的不同意见告诉学生,启发学生敢于质疑思辨。

    (四)《大学语文》应当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大学语文》课时少,应当从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入手。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中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在一两个学期几十节课中全补起来,但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补,使他们有较浓厚的兴趣去自觉补。

    (五)《大学语文》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大学语文》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养成独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精品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

    要走出困境,《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如开课前先对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话题进行问卷调查,据此开设相应专题。任课老师推荐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如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的系统学习法,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并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突破,如开展晨读、成立读书协会、组织辩论赛、诗歌朗诵、表演话剧等,使“教学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主教材”与“课外阅读文选”相结合;如变单篇教学为单元教学,变逐篇串讲为以一带十。既可以以阅读欣赏的理论组织单元,也可以以作品的文化意蕴组织单元,还可视需要交叉组织单元;如在条件允许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观看相关影片、记录片,并发动教师自制个性化的多媒体教案;如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这门课学会如何欣赏文化精品,如何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如《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选修课相结合,开设“唐宋诗鉴赏”、“唐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鉴赏”、“港台文学鉴赏”等,巩固和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进军.大学语文〔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邢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02-13.

    作者简介:李桂芳(1974-),女,湖南常宁人,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旅游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98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