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李茜:从大学语文发展历程析其课程改革
【时间:2008/11/13 】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 2005.11 】 【作者: 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李茜】 【已经浏览3104 次】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已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且在该课程发展历程中对其开设与否、目标定位、教学改革等方面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过。可见,社会对大学语文课程是极为关注的。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对于现代大学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也有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与目标,更别说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了。为此,笔者通过对大学语文发展历程的回顾,进一步分析该门课程的改革。

    一、大学语文的发展历程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几乎是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同步进行的。早在民国时期,由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古汉语教学,同时又带来了白话文的流行,所以从高中到大学,都有必要弥补文言文和增补白话文这两方面的内容,于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国文课,称为“大一国文”,这便是“大学语文”的前身。这时该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都立足于“语文”。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持续了40多年的国文课程被迫取消。

    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的时候,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重理轻文的倾向非常严重。于是,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等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提出要给理工科学生补语文课,呼吁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所以,当时开设的“大学语文”其基本性质还是“工具”课,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学生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为学好专业课服务。尽管从现在看,这一目的起点较低,但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时起到了“反拨”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席之地,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营造浓郁的文化素质教育环境和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更应有一个合适的课堂载体来操作。就已有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学语文课程是最具优势的载体。因此,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地位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二、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实际上是整个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作用以及教学方法等。从大学语文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后,大学语文的目标与以前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念和意见。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应当以讲授语言与文学知识为主,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等。另外也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应该由“语言+文学”向“语言+文化”的方向转变,把语文变成传播文化思想的工具与载体。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讲授哲学、历史、科技乃至流行文化,把大学语文弄成了“大杂烩”,仿佛是一辆载重汽车,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其结果必然是严重超载,适得其反。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根本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上,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增强他们的文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文本为中心,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其次,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知识内容渗透其中,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再次,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是上几十节大学语文课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但在整个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培养意志品质则是切实可行的。

    在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定位之后,我们就应该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热爱这门课程并真正学有所获。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1.课本选篇要新。这里的“新”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避免与高中课本选篇的重复雷同。有的篇目学生已在中学学过,再翻出来自然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要与时俱进,除了中外经典名著外,其他选篇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

    2.要注重文言文教学。选篇中古代作品占相当大的比例,许多人认为现代人早已不用文言,学习文言文毫无用处。其实,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个载体,去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将这一情感内涵转换为用今天的方式表述的语言。凡文言选篇,课本中都有比较详尽的注释,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语言文字障碍,学生普遍有一个不良习惯,即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对应。这种一对一的思维习惯对学习语言是有害的。因此,文言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字词的落实,不在于掌握多少实词、虚词,而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或前后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古今语言在用词、句式和表达习惯上的转换。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体现教学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主要是分析研讨型教学,不能像中学语文教育,所有问题只有一种答案。大学语文主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并尽可能地提供多种答案供学生参与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求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通过表达、沟通、交流、理解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和品位。用人文教育的“人”字把学生、教材、教师三者有机地联系,赋予他们个性和生命。

    2.教学设计的灵活多样

    要彻底摒弃中学教育中常见的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广泛采用启发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教学方法,还可以实行开放式教学,比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或体验,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表独立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来实施教学,让学生真正热爱这门课程并学有所获。

    3.课程设置的改革

    现行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缺乏学科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对此,我们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需求分别设置更加细化的课程,也可以开设一些对素质选修课来说相对稳定的专题课,比如基础性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代名篇欣赏等,专题性的“唐诗欣赏”、“宋词欣赏”、“红楼梦导读”等,甚至可以开设一些学术性较强的课、一些涉及交叉学科的课。

    (三)对任课教师的改革要求

    1.要加强学习,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将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主张“学”重于“教”,教师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转变成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同样,“以能力为基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都需要教师边学习、边探索,并将它们应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2.要结合社会现实,观注社会热点文化现象,适时地、多角度地扩充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引导学生注意大学语文与现实中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去认识、发现、分析和了解社会。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并从自身认识水平出发适时地组织分析、研究、讨论,阐发个人观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社会发展同步。

    3.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大学语文教学风范。高水平的教学和教师所具有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昭示、一种无形的影响,有利于知识从认识层次到精神层次的提升。

    (四)对考试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主的大学语文考试方式已不得人心,也体现不出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们知道,大学语文课肩负着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任务,考试方法迫切需要改革。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考试方式,比如,可使用开卷与闭卷并举、考试与考查并存、考卷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57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