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任湘云:危机与出路——大学语文教学忧思
【时间:2008/11/13 】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1月 】 【作者: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任湘云】 【已经浏览3095 次】

    [摘 要]大学语文地位日益边缘化,缺乏稳定和高水平的师资,目标或使命含糊不清,教材教法各自为战,教学质量不高,正面临着被取代的危机。出路在于:重新认识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确立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的地位,加强师资建设,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对教学、考试进行全面改革。

    [关键词]危机;改革;必修课;师资;教学目标;考试


  近年,伴随着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利弊的讨论,对大学语文的质疑也开始升温。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不少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不时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许多高校大学语文课时正在被不断压缩,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让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危机的逼近。

  大学语文究竟怎么了?

  大学语文的地位边缘化。当前,在我国任何一所大学,大学语文都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在所有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这门课虽然也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若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及政治理论课相比,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实际上它仍然处于边缘位置。目前,几乎所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高校,对这门课安排的课时都比较少,一般就是一个学期(还不到英语课的五分之一)。不仅在科研上不受重视,就连申报“精品课程”,也无法同专业课在同一起跑线上,基本没有申报的希望。据有关资料反映,还有相当一部分全日制高校至今持观望态度,未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近年来也有个别原来开设这门课的学校逐步削减了大学语文的课时量,更有甚者干脆取消了“大学语文”来增加专业课的课时,纷纷为专业课让路。[1]为什么国家在大学生毕业时对外语都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等级水平要求,而对自己的母语的掌握程度却不做任何要求呢?对于国家培养的人才来说,难道对母语的掌握还没有比对外语的掌握更重要的吗,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国家语言都没有学好的人能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对此,笔者冒昧认为,造成大学语文地位的边缘化,除了有关学校自身的原因外,尚不能排除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的缺陷。

  缺乏相对稳定和高水平的师资。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之一是其基础性、综合性、非专业性。高教司关于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2]的界定,决定了大学语文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非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其目的在于普及,介绍一般性的知识而已,在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的人看来,根本就无专业性可言,难以产生专业上的学术趣味和热情。在很多人眼里,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由于大学语文在我国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所有的大学几乎都在奔着科研成果的指标,如果一个教师老是教大学语文,在科研上是没有位置的,也就很难有什么积极性。所以,很少有人是愿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无形中“矮了别人一头”,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课,而“过渡”几年后,这批青年教师也迫不及待地纷纷“转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岗的优秀教师,大多仅是凭着对大学语文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而勉强支撑。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保证质量?回想过去的北大、清华,朱自清等很多名家,都教过当时所谓的“大一国文”。时下这样讲求功利的风气,什么都要量化,要求教授来教“大学语文”的确也是困难了,甚至连普通教师也不一定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标或使命模糊不清。大学语文到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工具性、提高读写水平,还是讲究人文性,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来培育?迄今为止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所见的一些资料表明,绝大多数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初衷:一是应付国家教委的要求,二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比较差的学生补课。特别是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中学阶段可能比较偏科,读写能力欠缺,就想通过“大学语文”来解决他们这个问题。试想,中小学十二年欠下的账,靠区区一学期几十个学时来解决,岂不是天方夜谭?而在一些语文教师的心目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博大精深、虚无缥缈、难以捉摸:既有语文知识教学,又有语文能力培养,既有智力开发,又有思想品德情操教育,还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其中任何一项都既无法确定数量范围,也无法确定质量标准。你能教多广就有多广,你能教多深就有多深,你能教多难就有多难。总之,无论你有多大本事,都无法穷尽任何一项目的任务的边底。因此,语文教学实际上等于无方向无目的。大学语文没有具体的达标要求,加之和专业课没有什么切近的联系,学好学坏似乎不要紧,学生也没有什么压力。由于对大学语文的目标任务定位不准,教师上课讲哪些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自然也无章可循,教学质量和效果自然也值得怀疑。因此,对大学语文的冷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教材教法各自为战。时下,大学语文的各类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资料显示,前后已达百余种之多,这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权威性不啻是一种削弱。学界对大学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目前缺少深入的研究,更少有共识。没有统一的教材,讲法也各有不同,有的偏重语文知识与读写练习,有的则主要是文学鉴赏。而那种顺着中学语文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把大学语文变成“中四语文”,已失去了学生的欢迎,从某种意义上也正把大学语文引向绝境。绝大多数高校对这门课的教学要求也比较随意和宽松,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教师,多由中文(或文秘)专业的教师轮流上。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受到严重的威胁。随着人文课陆续登陆大学课堂,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声越来越高。[3]目前多数高校仍持观望态度,而个别高校已着手改革,寻找出路。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尴尬?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这个现实,是否有能力改变这个现实。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寻求出路。现就怎么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意见:

  一、把大学语文定位为公共必修课

  从学理上讲,人的精神生于语言(言语),唯有语言(言语)才是人的精神起点。其他课程只能在语言(言语)这个起点上进行。即,语文之外的其他课,是以“语言(言语)”为基础和凭借的,通过“语言(言语)”传播了世界的诸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展"了人的精神空间。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通过语文教育,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应用能力并从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底!对人的精神来说,其他课程,只是“辅助性”地诉诸于人的精神,而语文课则是“根本性、本体地”建筑起人的精神;语文课则是一种“精神的奠基课”,而其他课是“精神的拓展课”。在我国传统教育中,语文教育受到极高的重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历来被作为“诗教”,服务于人格培育和道德修炼。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4]“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5]在这里,语文教育属于广泛的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更加关注通过文学来达到的文学之外的目的。

  “文学是人学,还是人心之学,即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学问”[6],文学作品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心灵史。它对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应变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开启思维智慧、提供审美享受等都有很大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内容和标准,即需要大量既懂自然科学知识、又懂社会科学知识及经营管理,甚至有艺术审美及社交口才、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大学语文”因为熔德、智、美于一炉,无论哪一专业学生,只要兼学好“大学语文”课,便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符合当今世界文理渗透的发展趋势,而且更可以丰富其生活内容和情趣,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对美的鉴别、欣赏及创造能力,尤其可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传统美德及健康的审美能力。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高校中其它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大学语文这门课的设置,符合当前各国高教更加重视学好本国语文的趋势,在高教阶段进一步学好本国语文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大学语文现是全国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课,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且实行全国统考的一门课程,体现了这门课程在考察学生文化素质和本国语文学习水平方面的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作为进行人文教育重要手段的大学语文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如何使已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各学校做到真正重视这样一门课,这涉及诸多复杂问题,光靠老师的努力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学科体制上进行改革,即进一步把大学语文这门课定位为公共必修课,计划课时至少一年,促使学生在高教阶段进一步掌握好自己的母语。根本依据是:作为大学语文学习对象的母语,地位和作用应远在外语、政治课等公共课之上。“现在学生总体的语文水平就会越来越低,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素质的降低。语文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施蛰存语)。

  二、创造条件,建设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没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育,也难以达到国家设立这门课的根本目的。有无高水平的教师,也是大学语文课在一个学校受重视程度的具体体现。在大学语文确立为公共必修课后,首先,要为大学语文这门课设置足够的教师编制,选派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教师专门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其次,在经济待遇上对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进行适当倾斜,对这门公共必修课进行扶持。再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在有条件的高校增设语文教育研究的课程与研究生、博士生培养方向,为大学语文培养专门师资,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总体水平。复次,创办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机构,推进在语文教育改革方面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在大学语文教育界内部加强一线教师与语文专业研究学者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总之,要通过多种可能的方式,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提高师资水平。对教师而言,讲授大学语文不但是一种职业,同时也要成为一种社会关怀。新文化运动中许多作家、批评家和学者如闻一多、朱自清等,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他们也曾在老清华、老北大教授过“大一国文”。我们也希望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师也能像他们一样,既能在大学讲台上清晰透彻地讲授文学的一般知识和理论,同时也要通过文学来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关注中国当下的种种问题。

  三、加强教材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目前仅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程就有上百种之多,已有的教材皆各有短长,或以文学史为线索,按文学史的框架编选课文;或以写作知识为重心,按文体进行编排;或以内容与特色分组,总之是各自为战,让大学语文本身在人们心目中也失去了权威感。什么样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笔者也难以说清。教材建设是一个长期而且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是学科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笔者认为,好教材的编写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要坚持所编教材和中学语文的承接与区别,探索更加适合大学生的新的语文教学结构和学习方式。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设计和探求语文教学的高等形态,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第二、要负起“梳理”、“激活”、“总结”大学生语文知识的使命。要完整建构起文学文化史的基本架构,课本必然得有较大的容量,而容量过大势必课堂上教不完,故此课本应定位在课堂教学用书与课外读物之间,合二而一,也给教师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将精读、泛读结合起来。大致考虑到大学语文课的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各校的教学安排,并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同学们来选择),从中挑选一部分专题来讲解和学习讨论,其余则由学生自学。这样,老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第三、教材入选内容要从语文的角度兼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坚持以经反复筛选的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第四、整个教材应比学中学的基础语文更放得开,更活泼,以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大学语文主要是为中文系之外的其他专业(包括理工医农等学科)的学生设计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接受水平,不太深,力求简明,深入浅出。教材的组织和编写都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求。

  四、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1.着力从深度和广度上构建本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体系。大学语文首先应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文学文化知识在更为深广的文学和文化背景下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建构更为丰富、和谐的知识体系。每个单元或专题,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侧重点,选文与思考题的编排对此应予充分考虑。通过单元或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有一个感性的、又有一定系统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多少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每一单元或专题后面所附有思考题,要使较浅的知识性复习题和有一定学术探讨意味的研习题结合起来。根据各单元或专题选文的情况,可以提议学生背诵、朗读文选,讨论某一课题以及做其他实践性练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多在拓展阅读与探讨意味的研习上下功夫。拓展阅读材料,包括与专题相关的作品以及代表性的研究观点摘录,主要是泛读的材料,也为那些对专题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线索和指引。[7]教师讲授以文选为主,又有所发挥。泛读部分也是和文选配合的,可以理解为是拓展学习的材料和指导。

  2.教学中尽量带进对于语言文字和文学审美的感悟、分析与表达。大学语文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带学生进行美的巡游。每一堂课都要尽力做到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而不是重复一个模式。这也是尊重学生的特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大学语文的老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有创造力的,讲课应该活泼,有个性,而非人云亦云。应经常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的东西,还可以带学生演一些小话剧,诗歌朗诵等等。切忌如中学那样“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3.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发动教师自制个性化的多媒体教案。在所有有播放设备的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不可喧宾夺主,不可因此把课堂变成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可以不动脑筋的娱乐场。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解,不能代替师生的直接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具有人格魅力的熏陶。

  4.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教材中要安排多处写作练习的“创作点”,尤其是与散文教学结合。坚持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如比较陈子昂、柳宗元、韩愈三篇谈“复仇”的文章,写一篇比较文章;又如读了高适《燕歌行》的不同争鸣意见,写一篇《燕歌行赏析》……,等等。

  5.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叶圣陶先生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故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重要使命。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中小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在一两个学期几十节课中全补起来,但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补,使他们有较浓厚的兴趣去自觉补。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改便中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从大信息中捕捉重点、难点与关键。大学语文课时少,应当培养学习兴趣、教会自学方法入手。

  6.注重实效,提高质量,打造精品课程。大学语文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大学语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课也应当注重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到新的境界。大学语文应该也可以成为一个大学的精品课程。打造精品课程,是当前大学语文自我提升的有效形式,也是大学语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改革考试办法

  为了使大学语文课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水平,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笔者以为,要把取得本国语文水平达标合格证作为大学生毕业和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考试实行国家考试和学校考试相结合。学生必须分别参加国家考试和学校组织的考试。国家考试和学校考试的成绩各占50%,两项成绩之和在60分以上者为本课程成绩合格。成绩合格者,发给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

  一是全国统考的试题在国家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统一考试时间,每年可安排1—2次。大学生毕业均应参加全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

  二是学校考试由各学校统一组织,每年1—2次。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灵活生动、受到学生欢迎,又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试方法。写专题小论文的考试命题须能杜绝抄袭,命题要个性化。笔试试题60%从课本的思考与练习、教学参考资料中抽取,古代、现当代要适当搭配,名词解释、赏析、问答等题型要适当搭配,等等。

  结语:大学语文的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需要更多的学者和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一线工作的教师通力合作。课程定位、师资配备、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考试测评等都需要通盘考虑,要有清晰的思路。要立足现实,又要超越现实;要考虑当前学生的普遍水平和需要,又要开辟新的境界。大学语文教育在制度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强调学术规范、教育规范和运作程序,这是制度的权力和权威之表征,也是高等教育本身合理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大学作为一种现代体制的必然目标[8]。但应该避免当代中国语文教育中实际上存在着重视"技"而轻视"道"的倾向。不要因强调规范和符合标准,使得语文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思想的锋芒和创造性的灵见却日渐率微。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除知识教育外,它更是一种精神、灵性的熏陶,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更内在、更深刻的教育,永远是充满朝气和生机的。当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能否走出一条新路,全在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 邢宇皓.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J].光明日报, 2004, 2, 13.
    [2]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 1996, 6, 1.
    [3] 汪滢.高校人文新教材“逼宫”大学语文[J].扬子晚报, 2002, 7, 29.
    [4] 郭绍虞.论语·季氏[M].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 16—17.
    [5] 郭绍虞.论语·阳货[M].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 17.
    [6]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编写说明[M]. 1996, 6, 3.
    [7] 陈香.“大学语文”教材混乱〈高等语文〉欲一统江湖[J].转引自http: //www. sina. com. cn 2003/07/03中国新闻网.
    [8] 周宪.大学体制与文学教育[J].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 //www. culstudies. com.

    [作者简介] 任湘云(1969-),男,重庆市人,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从事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844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