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蒋光灯:论高校《大学语文》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时间:2008/11/13 】 【来源: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4月 】 【作者: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蒋光灯】 【已经浏览3053 次】

    [摘 要] 传统“大学语文”课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没有跳出纯文选的框子;知识缺乏系统性、理论性;没有充分体现实用性;文选偏重古代诗文。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提出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应是“文理渗透”;打破“纯文选”模式;注重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横向比较;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需要,正在经历多种多样的发展。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有成人高校,有高职学校,有经自学考试也可取得相应的文凭。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样式加快培养各个部门紧缺的技术人才、工程师、管理干部、教师等等。可以说“大学语文”是文化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必须借助高质量的教材来完成。学生能否流利、通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否具有较高的文艺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走向社会之后能否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能否胜任繁忙的教学工作,和这门课程的关系极为密切。

    经调查发现,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而少数学生“感兴趣”是因为要参加考试,是一种被动行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选的框子,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机械重复和简单延续,无法体现出“大学”的特点;在教法上比较死板,脱离不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固有的一味深究字、词、句的教学模式,过多陷入细节分析而缺少宏观的把握;讲述的知识层面和文化层面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段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样一个“老三段”的教学模式。这种现状,教师和学生都不满意。

    其次,知识缺乏系统性,缺少理论的梳理。表现在各种文体前没有宏观的介绍和理论阐述,缺乏理论的指导,因而学生对文选鉴赏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就无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三,没有充分体现语文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写作”部分,缺少系统化的操作训练体系,更多是将写作训练和文选的鉴赏搅在一起,从而冲淡了对这一重要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就导致所“学”无法“致用”。

    其四,文选内容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对当代优秀的人文学科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借鉴不够,不少内容与现实和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难以从一个较高的哲学层面启迪、开发学生的思维世界,有的文选还有生硬的说教之嫌,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高校,高职学校都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其发展方向应为:

    第一,文、理渗透。

    高等教育,必然有文、理各种系科,形成便于文理渗透的学习环境与学术气氛。大学语文课程,是对大学生们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这是由这门课程的丰富内容和人文色彩特别显著所决定的。根据当前国家用人形势,大学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考试,如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任用考试,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工矿企业的招工考试。这些考试,都离不开“大学语文”中的内容。在录用过程中,都是根据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的,很少有文科生考文科的内容,理科生考理科的内容。所以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科技要以人为本”的形势下,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文科内容要渗透理科内容,理科内容要兼有文科内容,即“文理渗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当代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已具备了相当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渴望在文艺鉴赏、写作水平和人文素质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据此,“大学语文”应兼有“工具课”和“思想文化课”的性质,做到“工具课”和“思想文化课”的高度统一。所谓“工具课”,是指“大学语文”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使学生在文字表述、文艺鉴赏及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所谓“思想文化课”,是指文选的内容和编写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品位,要体现出人文精神。即注重文艺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要有所创新,又要处理好创新与社会认可之间的关系;既要学习掌握各种专业的新知,有实践和创业的能力,又要有远大理想、高尚品德,真心实意做好工作,为人民服务。

    第三,应打破“纯文选”模式,增加人文含量。

    传统的“大学语文”,属“纯文选”模式,教材选篇太多。学生方面,难以解决大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方面,由于这门课程的课时有限,难以完成众多文选的教学。所以,在选取文选时,应十分注意文选的质量。在古典文学方面,宜于精选优美而声情并茂便于充分感悟的作品,大致包括各种文体的范本;内容上虽以文学作品为重,也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学习与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也需要有所指引。现当代文学作品要表现时代精神,富有哲理性、富有人文精神。外国文学作品,可供比较参照,特别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片断,以便学生对这种表现手法有一个了解。

    第四,应注意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横向比较,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如在鉴赏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剧之前,先用一段文字提要介绍该类文体的特点以及欣赏的切入点,即先给学生一个欣赏的视角、方法和理论武器,之后再配以若干选文和赏析文章。其目的是通过教学、真正教给学生的鉴赏能力,将理论还原到实践中去。对知识的横向比较,应主要放在“史论”部分,不但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还要介绍西方文学。其好处是,无论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学还是学习西方传统文学,都给学生一个参照坐标,使他们在横向比较中了解中西文学各自的特点。

    第五,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实用性的特点,是除了文艺鉴赏以外,主要体现在“常用文体写作”部分。传统的非中文专业理科教材,就没有“常用文体写作”部分。若按“文理兼通”的原则,以及各种文体在实际中的使用频率,理科类“大学语文”就应增加这部分内容。特别要以“应用类”文体写作为主,重点训练调查报告、简报、说明书、计划、总结、求职与应聘信、演讲稿和日常应用文的写作。同时,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还应增加学术论文的写作。对“语言文字”部分,要不拘泥于具体的语法结构等问题,而是要将重心放在“语言的表述”这一问题上,力求使语言摆脱枯燥理论的束缚,变得生动鲜活,从一个较高的层面上使学生对语言现象有所感悟。还如在“文艺鉴赏”中,对思考题的要求应为:紧扣原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高校“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中学阶段的“语文”,着重偏向于对字词句的解释以及“作文”,而高校“大学语文”则着重于“鉴赏”以及应用类文体的写作,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对高校“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文选“部分,应采取精讲、泛讲和学生阅读相结合;(2)戏剧、影视鉴赏部分,应尽量多组织学生观摩影视作品,引导学生讨论;(3)写作部分,应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操作训练,每一文体至少进行1—2篇习作训练;(4)“史论”和“语言文字”部分,应以宏观把握为主,捕捉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闪光点”和语言文字在运用中带有规律性、代表性的东西。

    [责任编辑:刘宗碧]

    [作者简介] 蒋光灯(1964-),男,贵州省天柱县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教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63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