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王晓炜:对大学语文教改的思考
【时间:2008/11/12 】 【来源:职教论坛 2004年8月号中 】 【作者: 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王晓炜】 【已经浏览3123 次】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各类专业(非中文)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当今,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课题,如何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合理定位是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

    中学语文教材已经重新全面修订,大学语文中的许多传统篇目被下移。那么,大学语文是否仅仅需要重新调换一些篇目呢?因此,我们必须对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语文的定位进行重新思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匡亚明先生就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的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历来只是一种手段,传授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才是目的。换言之,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应该通过语文教学来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将大学语文之“文”定位在“文化”上,才是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的合理定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根本保证

    1、全景式立体化的内容展示。大学语文容易成为单纯的“文学欣赏”课,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人物性格几乎成了固定的三段论。当然,从这些精选出来的古今名家作品中,力求从思想道德、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提升,这无可厚非但并不全面。也就是说文学背后的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被忽视了。作为大学语文,我们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展示出来的不应该是文学这样一个平面,而应该通过一个作家或一篇作品,展示出一幅反映社会和历史,传递文化信息的全景式画卷。所以,我们所传递的知识,应该是以文章为载体的高度综合的文化知识,所涉及的篇目应充分具有文化层面上广泛的包容性,应以文化含量的多少作为入选教材的标准。在讲解时,也应立足于文化基点,发掘其文化内涵。如名著、红楼梦,,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许是一个并不紧凑“抓人”的三角恋爱故事,是一个并不紧张震撼的大家族兴衰史。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讲,“百科全书”的丰富内容将为我们再现一个既往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展示出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传统文化是我们古文明的标志,但我们对文明的诠释不应该只局限于历史的长河中。古为今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我们的学生在简练的古文词句中修身养性,练就从容投身社会的能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赋予现代人更为丰富的文明内涵。例如先秦诸子散文中宣扬的儒家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其旨在儒家弟子修身的途径以及修身的重要意义,但对我们今天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依然有极其现实和典范的借鉴意义。文化、文明的传递性应该在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

    3、中西文化的合理比照与吸收。对西方文明的排斥导致了我们中华文明暂时的滞后,但全盘西化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借鉴贵在于一个“善”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适当介绍和引入,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照,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和吸收,挖掘其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既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又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4、知识与素质相容相促。知识是手段,素质是目的。大学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并不是要求学生要记忆多少个名字,赏析多少首诗歌,理解几种写作风格。而是通过对大量包容文化含量的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生素质的提升。我们培养的是活生生、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而不是锻造出来的、只有记忆的器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是增强大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1、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发挥大学生思维活跃的优势,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引导大学生课后进行有序的自学。

    2、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的作用,将课堂延伸,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库存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

    3、学习和训练相结合。动手能力是知识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性、兴趣性的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必然有无形的促进作用。

    4、整体推进和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观点的阐发、问题的看法应该百家争鸣,而非一言堂,浓厚学术气氛。

    5、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语文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日益增大。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不仅使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技术保障,我们对大学语文的文化定位才成为可能,立体化的文化内容传递才可能得以实施,大学语文的教改才得以最终实现。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134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