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杨秀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8/11/10 】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32 】 【作者: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杨秀芝】 【已经浏览2967 次】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基础公共课,并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开设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无疑已经确立,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地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现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来看,并不使人乐观,主要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作用、教学目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视不够,或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大学语文的定位认识不清。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将大学语文定性为素质教育课程,这使大学语文教学在新的教育理念推动下,获得了一个振奋崛起的发展契机。许多新的教学观念萌生出来: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文史哲综合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思维教育、多种功能教育、应用技能教育等等。这些观点充分肯定了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优越功能和优势地位。但是,大学语文在这种有利的时机中往往会自视过高,以至于迷失自我,容易产生两种极端:一种观念认为大学语文可以包罗万象,如文、史、哲、地、德等等,凡是与素质教育有关的一切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均可列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导致大学语文失去了自身学科的独立性;另一种观念则认为大学语文既是素质教育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学语文的功能就完全可以用公共政治课、人文素质讲座、德育工作来代替,大学语文就没有必要在作为独立的必修公共课来开设。由于这两种观念的干扰,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始终没有得到准确的定位。

    其次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由于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清,导致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教材形式单一化,教学内容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目前,虽然大学语文教材有不少不同的版本,编排立意也各有所长,但总的说来,大学语文教材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属于名篇选读、名著节录加文体写作指导等几大类型,缺乏必要的个性特征和体系的开放意识,缺乏学科或文理渗透的针对性,内容覆盖面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再次是政策上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的一个门类,却没有别的公共课那样拥有坚实的政策保障基础。它既不像公共英语那样,与中学教育内容接轨,并有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种种量化的考核系统与检测手段相配套;也不同于公共政治理论课那样,有国家教育部门指定的必修课时作政策保障,又有升学考研的必考科目作后盾。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向后延伸又缺乏实际政策的支持,学科建设普遍重视不够,投资不足,导致大学语文的现有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缺乏后备力量基础。大学语文教师中甘愿为之呕心尽力的人并不多,有的即便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权宜之计,没有专注研究大学语文,而是临时客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建设的精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工程的启动步履维艰,指导思想、教学体系以及运作方式尚停留在传统的运作之中。与目前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显得有些滞后。可见,如何加大大学语文的改革力度,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和改进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语言文学为基础,准确定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在人文科学中,语文学科以其具有思想启迪、道德感化、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方面的功能,能起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同时,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大学语文还应该是促进文化与科技交融,促使文理渗透的纽带课程。可见,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应立足于语文教学本身,从欣赏和理解的角度去吸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不应定位于笼统宽泛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应该将大学语文视为哲学、宗教、社会、政治等文化范畴的注脚和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的主要工具。大学语文不能越俎代庖,去承担别的学科的教学任务,只能发挥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学科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正如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的出版前言中所指出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强调的是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能力和文化素质中的一个方面。如果将大学语文定位太宽泛、太高远,恐怕力所不逮,终至于面目不清,功能受损,毁了自身前途。当然,将大学语文定为基础教育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可以健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养成。不过,基础教育不等同于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应是以语言文学为基点、以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培训为主体的、以促进大学生素质养成为渗透的一门独立的、具有生机活力的课程体系。在这里所指的基本技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它包括深入透彻的欣赏技能和理解技能,以及轻车就熟的表达技能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大学生面对人生、面对现实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说,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对大学生素质的养成只能是一种渗透功能。这是因为,素质的育成是在能力养成的基础之上,促成能力升华为生命主体内在的品质和素质的一种育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育和课下训练来完成,能力转化为素质,关键要靠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靠学生在各种实践机会中自我锻炼、完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或直接参与这些实践教育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第二,以教材为载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科渗透等特点,拓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关键,教材是根本。目前国内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体系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也各有侧重。但在当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时代。语文作为信息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的一个生长点。如果仍用几十篇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的话,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所以,大学语文教材应与一贯而来的以基础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材有所不同。大学语文在研究对象上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就是说,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篇章,而且还包括文学作品以外的一切可能涉及的经典文章,其中有人文科学领域的应用文、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文章等,体现出较强的文理渗透性。同时,大学语文的教材体系应具有较强的导读性,大学语文教材在所选录古今中外经典篇章外,还可以腾出相当空间沿着经典篇章作进一步的延伸,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导读教案。还有,大学语文在外延上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为,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理工、农、医、财政、外语、艺术各类专业开设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及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基础性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是能够让师生互动的,能具有广阔有效的文化空间的,能为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的。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探讨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互动作用的途径。

    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是教学活动中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它需要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投入、密切协作配合,缺少任何一方的对话协作都是徒然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最终有效地实现整个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人格修养、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对大学语文的热爱、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意识;在教育观念上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设计一套能够提供一个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延伸空间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手段上,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拓展有限的教学容量和空间,增加教学课堂的密度和张力、形式和趣味,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自然导入协作学习的情景之中,即师生一起浏览阅读、欣赏评判、讨论交流。教师在整体把握作品、体验作品审美本质的基础上,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并且还能引导学生创设虚拟的作品情境。从实际的情境导入虚拟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护和激发其主动性,引导学生揣摩形象,体验情感,培养其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其充分释放。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将文本阐释单一化、定型化,以至造成对学生的约束。

    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堂教育和教学安排内的训练实践活动,还应包括着大量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大学语文教师虽不能操纵这些实践活动,但可以针对这些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讨论、创作、评论等,进行指导性的专题讲座,从理论技巧上进行“临战”前的“技能装备”;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各项活动,认真搜索各种与教育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再作为实例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增强他们自我调整的意识,促进学生相关素质的提高。

    总之,大学语文具有其独特的综合性功能,它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智慧的启迪,是高校中其它任何课程均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课程的改革力度,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与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进一步加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与文学修养,能够让大学生真正接受到一种高级形态的语文教学,领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语文学习乐趣。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92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