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程丽丽:审思大学语文教育
【时间:2008/11/7 】 【来源: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2年6月 】 【作者: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信息学院 程丽丽】 【已经浏览3327 次】

     摘 要:主要是从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面临的复杂问题两方面,探讨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看法。

     关键词: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审美价值;文化传承;教育模式


    一、大学语文教育境地尴尬

    学生在接受了近十二年系统的课堂语文教育之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但由于小学、中学课堂教育课时的有限性、考试指挥棒的指向性,学生接受的语文知识是少而零散的;加之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局限而导致的排斥性和抵抗性,学生实际接受的语文知识又要再少上一些。因此,大学生在语文修养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即知识的断裂。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教育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参差错落,这种知识的裂痕尤为凸显。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学生欣赏力低浅,缺少对语文知识结构的宏观把握。它又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视角、层次、深度和逻辑性,直接但隐蔽地影响着学生各方面能力在层次上的提高和深化。

    大学教育有必要而且必须对这种缺憾的知识结构做出补充。

    二、目前国内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优秀教材少

    主要表现在:

    1.语文教材结构缺乏科学性。

    教材体系的编排还不完全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文章与文章之间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周密的训练计划、系统的训练内容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使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结果花费课时较多,课业负担较重,所学内容较少,语文程度较低。

    2.语文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时代气息。

    语文教材内容还不能突出地反映现代社会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教材内容陈旧,反映新时代的内容少。选文大多是选取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20年代、30年代或者50年代、60年代的作品,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及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而且不同时代作品选取比例失衡,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课本滞后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被动状态。

    叶圣陶教育理论中关于语文教材编选理论认为,要精选文质兼美、脍炙人口、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具体来说,就是:一要思想内容好,二要语言文字好,三要适合教学。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大学语文”选篇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品味和能力,依照文体,在古代、现代、当代作品中按适当比例(25%、35%、40%)选择精美文章。以“经典+易懂+故事性强”作为选择的主要原则。在给出必读课文的同时,后附一些相应的课外阅读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必读、课外阅读文章,古代、现代、当代文章按照中国文学史发展阶段纵向编排,力求在文章编排上显现出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但所选的必读与课外阅读的篇章数目都太多了,不适合作教材。注解在确保准确性的基础上,以扩大信息含量为主,系古联今,使其成为学生扩大视野的一条渠道。课后习题应突出知识性、思考性,涉及语言文字、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过这一切均应建立在统筹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之上(整体要达到什么目标,各篇具体的实施计划。)否则,便可能篇篇精当,但全书一盘散沙。

    (二)教学目标不清晰、明确

    大学语文教育到底要给学生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要学生从中获得什么?这是症结所在。现存的种种语文教育尴尬皆由此而产生。

    语文课到底该教些什么,往往流于随意。教师的个人喜好成了主导因素,学生的需求反被忽视了。教与学的关系的错位,严重威胁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是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至为严峻的挑战。教学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均应紧紧围绕这一主体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感觉我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欠缺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不够灵活;词汇贫乏,表达能力不强,时常出现感受到了却无法言表的窘境;审美品味、审美能力较为低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以为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基本教学目标;培养阅读兴趣、阅读品味,提高欣赏能力为直接教学目标;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审美观念为终结教学目标。这三个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三)教授方法、方式陈旧

    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教授方法、方式陈旧、呆板和枯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受传统中学语文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呈现出填鸭特征。阅读课文、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作品人物形象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分析。语文本来是富含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学科,这些常用的教学手法残忍地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分肢解体,使其变成一堆摆设整齐、逻辑井然却了无生气的零件。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

    大学语文教育模式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了。学生渴望的是一个信息量大的、观点新颖的、讲授方式灵活的、气氛活跃的、有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于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将知识融于趣味之中、怎样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便是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了。我们认为,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学环境的好与坏、氛围的紧张与轻松,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潜移默化地获取到知识。启发式、讨论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就在倡导这种教学模式,但真正把握精髓、将其用于课堂教学并发挥效果的少而又少。目前它还只是一种模式,一种理想模式,要使它真正为教学服务,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积极大胆的实践与创新,结合具体情况(学生水平、教学内容等)摸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语文教学模式。

    要真正做好这些工作,语文教育改革要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摸清对方(学生),并析透自己(教师)。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踏踏实实地做两方面的调研工作:第一,对学生作调查。了解学生厌烦语文课的原因、心目中的语文课是个什么样子、对语文课的讲课内容、讲授方式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期望等;第二,对语文教师做调查。了解他们对语文教育及教学现状的认识与看法、他本人在课堂实践中应用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教学效果、他对未来语文教育的期待等。认真分析调查问卷,在对双方语文教育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寻找使双方得以最佳配合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陈培瑞《教育大视野——现代教育改革难点热点问题透析》,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孔庆东《文化不能沦陷》,选自《47楼207》,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作者简介:程丽丽,女,文学硕士,北京海淀走读大学信息学院教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745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