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沈晓云:刍议高校《大学语文》现状与教学改革
【时间:2008/11/5 】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3月 】 【作者: 三联职业技术学院 沈晓云】 【已经浏览3369 次】

    摘要:面对高校大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学习的现状,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以充分体现。

    关键词:语言教学;人文素质;心灵的沟通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一门人文素质课程,重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各大学理应受到大学生的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从小学到高中都学了语文,进入大学,该说的也会说了,该写的也会写了,用不着再学语文了,所以,大多数学生轻视《大学语文》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应是通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高尚的理想、人格,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品中所流露出的感人至深的情愫、纯正无私的品行、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对于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盏导航灯。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所以显得比较迷茫。一方面进入大学以前他们过的是一种非常单纯而忙碌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进入大学之后,开始初步接触社会,现实中真实的生活与他们的理想相距较远,为此,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他们是否能明辨是非,是否能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是否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否能培养丰富的人文精神等各方面都能起到指导性作用。

    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坦荡的胸怀、正直的品性,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趣,并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快乐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诗一般的精神愉悦,进而走向健康向上的人生之旅。所以尽管每篇文章有不同的讲法,大学语文课也有不同的教法,但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原则,即如何使大学生健康的发展,快乐地成长。

    比如,《论语》是文言文,很多学生一看到文言文就产生厌烦情绪。预料到有这样抵触的情绪,语文老师在事先就要有应对措施。我们知道《论语》中的许多论述都凝结了丰厚的人生经验和渊博的思想学识,所以讲解《论语》之时,要密切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阐述教师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等,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心得体验。讲解时还可以辅之以诸如课堂讨论、辩论类的活动。

    《论语》中有这样—则语录:“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如何看待富与贵,贫与贱?孔子并不是一味地鄙弃富与贵。人人都想过富与贵的生活,这是人性的要求。所不同的是君子爱财但取之有道,孔子也并不是一心甘于贫穷的生活,尽管他一生都生活在贫穷中,但是如果违背了“仁”的原则,他宁可一生都生活在贫贱之中。因此,无论是生活在富与贵之中,还是生活在贫与贱之中,孔子认为原则是不能违背“仁义”。这样的一段话,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结合我们现今社会中许多事例。如你想脱贫致富,你必须依法经商。这样的观念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抨击社会上的丑陋现象,可以借助于一些典型的案例,如“厦门远华走私案”中的—些高官,为了追求“富与贵”,“不以其道而得之”,违背了法律,违背了党性原则,所以他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些问题只会愈辩愈明,这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样的一次课之后,对学生要有所要求,即把对这一次课中感触最深的记下来,写成心得体会。这样通过学习、辩论、总结,使大学生对文言文的现实意义有了全新的了解,让他们知道我们学习的不仅是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

    再比如结合“四书”语录讲“三纲五常”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一直以来“三纲五常”被人们视为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是封建糟粕,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如果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我们会看到“三纲”固然不可取,但“五常”在现今社会仍有许多可取之处,且说这个“信”,学生也是社会中人,当然他们对社会上存在的“诚信危机”也有所耳闻或体验。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诚信危机”进行讨论、辩论,在讨论、辩论中使他们对社会、人生有个正确认识,不致于呈现迷惘、困惑的状态。

    又比如讲苏轼作品时,应让学生知道苏轼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坎坷,从中引出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话题。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雨来喻指政治、人生的风风雨雨,对于苏轼来说,无论什么样的风雨,他都能泰然自若,旷达处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劫难,苏轼并没有陷于悲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感叹命运对自己不公,而是采取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的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也给我们以很好的启迪,我们面对挫折、失败是不是一蹶不振,是不是自悲自馁"当然不是。我们应该效仿苏轼,旷达一些,超脱一些,不是逃避失败、挫折,而是调整、平衡自己的心态,以最佳的一种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在这里,苏轼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其次,语文教师还要担当这样一个使命,就是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结合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名著,帮助他们,陪伴他们一起走过这个成长的过程。这种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性的接触,是一种情谊的感化,是包括传授知识在内的整体人格的培养。

    比如,在讲解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心灵的灰烬》时,我们应让学生感受到傅雷先生叮嘱傅聪的话语,其实也是送给我、你、他,送给所有的人。这些话语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更是雪中送炭。傅雷先生告诉我们,大千世界,不尽如人意事常有。有时,人会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有时人又会有坎坷曲折。其实,这都是正常现象、客观事实,我们要学会心理平衡,高潮时不紧张,低潮时不颓废,只有学会心理平衡,我们才能越来越坚强。

    通过讲解这篇文章,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人,如何面对困难、面对失败。这篇文章告诫我们对于过去的事不必刻骨铭心的牵挂,以免伤害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失败、挫折、沮丧是不断的,问题在于我们面对这一切时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过去已经过去,不必让过去使自己烦恼。

    这些充满真知灼见的话语,对于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学生来说,可谓意义非凡。因为文中讲的这些问题正是学生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些充满理性睿智的话语无疑为学生指明了方向。

    另外,这封信还充溢着浓浓的爱子之情,爱子之心,当傅聪正为上一封信会给父母带来烦恼而担忧时,傅雷说:“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发泄呢?”这样的话语真正是语重心长、情真义切,读之为之动容,可怜天下父母心。

    类似这样的文章都可以深深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同样要全身心地投入,融入自己的情感,真情演绎。这种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方式比长篇空洞的道德说教,比如说,要尊敬父母,他们把你们抚养大不容易啦等这些表面上的泛泛而谈的言语,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被学生接受。

    同时笔者还认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除了课堂上的讲解,还可以进行个别的思想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通过写周记的方式进行。周记不限定题目,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这样学生就会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作为老师,要尊重他们,为他们保守秘密。处于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心里想的无非就是:前途、经济、容貌,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与同学相处等问题。通过交流,教师可以从中得知,学生想在课堂上听到什么样的内容,不想听什么样的内容,这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帮助。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与同学真心面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一步步走过这个迷茫的阶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大声地告诉他们:“我愿意帮助你们。”通过这样真诚的方式,可以迅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所有这些行动,教师都必须是出自真心的,而不能是虚伪的。其实,面对这些十七八岁的大学生,面对他们纯洁的目光,面对他们灿烂的笑容,面对他们充满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如何不由衷地喜欢他们呢?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改进,大学语文教学必然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相信,大学语文教学自会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林申

    作者简介:沈晓云(1971-),女,汉族,安徽肥西人,三联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7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