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赵飞: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8/11/2 】 【来源: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1年第3期 】 【作者: 西南师大音乐学院 赵飞】 【已经浏览3032 次】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综观目前全国大学语文现状,问题颇多,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

    首先,师资队伍存在着三个不足:一是任课教师业务水平薄弱,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三是教师思想意识尚未更新。而现在大学语文又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传统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意识差距的日益加大,二是各种信息与知识传播途径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将产生相当的影响与可能的冲击;三是更多的应用性、技术性和培养性课型将影响大学语文的建设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的大学语文老师若没有及时地学习或去接受培训,包括对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对新教学方式的参与渗入等等,他们都会感到促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其次,在教材建设上问题很大。目前大学语文课教材存在的弊端多:第一,教材虽五花八门,种类甚多,但编辑体系单调,多是以文学史结集作品、以文体类别结集作品或以人文精神具体内涵结集作品。第二,大学与中学教材重合现象严重。有人将现在通行使用的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拿来与该届学生中学时使用的《语文》作了比较,竟发现:《大学语文》共选文67篇,与中学《语文》出处一致的有60篇,占总数89·6%,其中完全相同的有9篇,占总数13·4%;与中学不一样的仅7篇,占总数10·5%,而这7篇在中学教材中还不难找到同类型的作品。第三,古典作品多,现代和外国作品少。中国和外国作品的百分比是91∶9;古典与现代作品的百分比是79·1∶20·9; 1949年以后的时文竟没有一篇。难道50多年的当代新时期文学就找不出一个或一篇可供讲授的作家、作品吗?第四,现行教材有违背文学特性、过分注重思想素质教育的倾向。大学语文承担文学作品的教育审美功能,这是好的,但在教材选编上有一种越来越极端化的倾向,即过分注重政治教化作用,文学作品本身的个性反而退到了次要地位。

    再次,是教学方式方法显得过于模式化、陈旧化。教师老是用一种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常常把重点放在选文的字、词、句、段、文的一般性讲解上,从思想内容概括、文章体裁辨析到文学史背景材料分析、作家和作品人物分析,活生生把一篇篇充满灵气和美感的选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再多也突不出朗读、讨论等似曾相识的“重围”,跑不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充满食古不化学究味的桎梏。

    《大学语文》多开在一年级,直接面对着刚从中学走出的大学生,教师没有新思想传导给他,教材又让他再嚼已嚼过的馒头,上课形式与中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可言,甚至还不如中学时吸引人、有实质性收获,学生心理将极大受挫,很难修复,其结果将会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完全相悖。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对其改革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注意教学内容、教学经验的可持续性。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好多是经过多次精心挑选、历史过滤积淀的名家名篇, 21世纪大学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部舍弃而另辟蹊径,必须保留相当大的部分。经过历史积淀,这些作家作品的学习价值已不仅仅表现为文字与语文知识,更代表着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上个世纪的大学语文教学形成了不少成功的教学经验,本世纪仍需要这些稳定的成功经验作为该学科的基石。这些经验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思想,都有应用价值,我们应该“拿来”,这比白手起家要实惠得多。

    (二)与“时事时文”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素质教化作用。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更注重客观实际,同当代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教化,而现行名人优著及有关的时事焦点,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感化却有“吹糠见米”的直接功效。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社会意义,足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心智。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

    (三)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大学语文定位于公共基础课,师资需求量是很大的,有兼收并蓄、触类旁通级别的教师执鞭实属难得。新世纪各高校必须注意大学语文教学队伍的建构与师资质量的提高。由于大学语文涵盖极广,多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知识多比较全面,古今中外所涉猎范畴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显得更广阔,只要加强对相关教材的深掘和对时事的感悟,便是一个很难得很实用的多面手,要造就这样的人才很不容易,需要花不少时间。我们不要老是轻易改变老师的执教学科,换来换去,要让我们的大学语文老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稳定队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比如教师开课必须竞争上岗,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比如交叉听课、集体测评,这是督促教师奋进努力、完善业务水平的必要手段;再如可以举办定期培训研讨班,由教学成绩突出的院校轮流主办,以加强各高校间的联系,使先进的教学成果得以迅速推广。

    (四)教材可以多样化。应该鼓励在统一教学大纲要求下使用与地域特点、专业设置状况相适应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课既有基础性一面,又有非基础性一面。基础性指其作为该学科的语言文字功底,非基础性是讲它本身具有的实用性与技能性趋势。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要立足于基础,努力拓展生存空间,使学习者能够获得“以文谋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一般的传道授业模式须向“传技”功能转化,这都取决于教材要有与本学科相适应的程度。比如,有音乐、美术艺术专业的院校,教材可以偏重诗歌,若硬性使用与理工科学生一样的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

    新世纪之初的大学语文教学当然会有很大的连贯性与继承性,但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日渐深入,大学语文教学必将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自身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发展,从而成为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大学语文教学必然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既要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经验与成果,克服不足,又要适应时代要求,在创新上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会形成21世纪新型的大学语文,才能有资格立足于新世纪高等教育殿堂。

    责任编辑:海文

    作者单位:西南师大音乐学院(重庆 400715)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958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