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霍然: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探索
【时间:2008/11/2 】 【来源: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年10月 】 【作者: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霍然】 【已经浏览3007 次】

    摘要: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本文对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测试三个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文学;


    现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普通高校已很普遍。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进行大学语文教学与测试,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一、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社会要求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不仅应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而且应具有较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然而,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与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尚相去甚远。例如,有人希望毕业后能够到机关、企业工作,却不熟悉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的写作结构;有人愿意从事社会工作,却写不出像样的调查报告;有人已是高年级学生,却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法;有人正面临择业,尚不知求职信的大体格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高中时训练最多的中文练习,主要是写随笔、信之类作文,但实际上,在很多大学生写的家信中,仍有许多错别字和病句。由于同学们中文基础知识薄弱,最基本的拼音知识,仍是很多同学的大问题。他们常常不能准确区分出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在计算机上网时,由于网上的汉字输入法多使用汉语拼音,就只能用同音字代替,结果造成网上错别字成堆的现象。这与21世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市场经济社会,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只有从在校时期开始,努力学习大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以便尽快适应以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为重要特征之一的21世纪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纷纷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将大学语文作为为各类专业服务的基础课程,也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大潮流的发展趋势,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关于在各类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许多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和学者都曾著文阐述。我国著名教育家匡亚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指出:“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文教学。我们要通过它陶冶、塑造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新型的人才,使他们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理想。”苏步青、钱伟长等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也纷纷著文呼吁。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呼声日益高涨。原国家教委高教司1996年4月在《〈大学语文〉出版前言》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有条件的院校,要为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大,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和写作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

    认为,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对中外经典名著有更强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让学生从文章中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中外经典名著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理解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掌握经典名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则要使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准确翻译、学会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进一步学习文学与写作的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差异,即在于其课程的基本内容,体现出中外文学潮流大趋势的运行轨迹。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约略可以分作四大时期、十个阶段:所谓先秦,是它的萌生与成熟时期。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原始文学,只可称作前艺术;文明之幕拉开,约当夏商两代逾千年,文学仍处于萌生状态。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才开拓出《诗经》与《楚辞》、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诸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文学。抵春秋战国早期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文学美学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光辉的起点。

    随后即开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拓展与发展时期。历秦汉而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书同文,车同轨,器械一量,远迩同度”,奠定了形成汉民族的物质基础与精神素质。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倒行逆施,使整个秦代文坛除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外几乎没有文学可言。直到汉代,才承着先秦开辟出来的光辉起点,走进文学的国度。汉代文学家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吸收楚辞及先秦历史散文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创造出了真正属于“汉家”的新体赋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散文。汉代乐府和文人诗,都相当发达;创作者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都显著提高,起了综合前贤、诱发后学的关键作用。汉代融合黄老与屈骚而形成的儒学诗教,乃是中国诗歌古典主义的最早形态。

    汉末魏晋南北朝这400年间历史大趋势的动荡不安,促成人的觉醒,进而呼唤着文学的自觉。建安文学、正始文学无不强调文学的抒情化、个性化;诗人不断提高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个五言古诗的兴盛期。与此同时,士族阶级垄断着文化,使文学日渐离开“建安风骨”的传统,走进内容空虚、形式华美、讲求格律的骈俪狭途,为严格的诗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北朝实现的民族大融合,又为唐代的文学浪潮高涨奠定始基。

    隋代统一,文学复承前启后,以稚拙的创作风气为文学潮流开先;关陇健儿由初唐实现审美兴趣的回归,逐渐摆脱前朝柔美之风束缚,为诗歌大潮的喷涌蓄势;至盛唐把古典诗歌推上顶峰,表现出挣脱一切束缚充分自由发展的冲击力量,生成生机勃勃的“盛唐气象”。中唐时代封建社会转型,时代思潮的巨大变化使创作群体趋向成熟;晚唐五代社会重归动荡,文学重又转向表现内心世界。

    宋代是中国文学进一步成熟与辉煌的时期,各类文体都获得了长足进展。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词这种民间小唱艺术倍受文人青睐而蔚为大观。宋词先以婉约为基本特色,豪放派崛起后又与其相映生辉。宋代散文倡导平易近人、晓畅生动一途,对后世影响深远。宋诗则独辟蹊径,以才学、理趣呈现出与唐诗迥异的美学风格。宋代的话本小说、说唱戏曲等通俗文学脱颖而出,为后来元杂剧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后则是文学流变的分化与深化时期。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特殊时代,汉民族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宋代相比不啻天壤之别。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转而投入民间通俗文学的怀抱,在我国深厚的民族艺术基础上直接受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创作出带有独特风格的杂剧和传奇。从此以后,中国雅、俗文化明显趋于分流,俗文学逐渐脱离正统士大夫文人之视野,而向着民间演进。

    元、明以降,商业空前繁盛,城市消费日益发达,市民阶层逐步兴起,以大都为中心的古白话形成并成为书面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潮流正在悄然运行,直接反映为阳明心学的解体过程,并闪烁折射到文学艺术领域。这是从古典谐和走向近代崇高的开端。虽然这个开端仅仅成为一朵未得结出硕果的浪花,即为入主中原的清朝保守文化政策所梗阻,致使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未能从这里起步,亦未得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并驾齐驱,徒令千古扼腕!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适应文学发展的潮流,吸收借鉴以往志怪、志人小说及传奇和话本中的创作经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等各种类型,支撑起中国古典小说这片成就斐然的蓝天,使明清小说与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成为各擅一时之胜的杰作。

    而最后近代化以至现代化进程终于到来,这在文学的流变史上便是综合与融合的时期。沉沉酣睡中的天朝迷梦终被帝国主义的鸦片和炮舰打破,近代诗歌在剧烈变化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处于古近中外各种思潮激烈冲撞的交汇点上,因而在爱国热潮喷涌的同时,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艺术取向呈现多样甚至多元。

    发轫于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的精神实质,是重新认识并尊重作为个体的“人”——这个“人”不是一个群体形象,而是一个有个性、创造、思想和尊严的活生生的真正的人。现代文学率先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把唤起民众的觉醒作为自己的创作母题。历史赋予了这个时代的文学以神圣的使命,也为这个时代产生了如许文坛巨擘,一如夜空闪耀的群星般璀璨千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两面大旗,一直占据着文学发展的主流。

    建国后,文学遵循工农兵文艺方向驶上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审美与政治之间寻找着一个最佳切合点,但不久便随着历史在60、70年代转了个弯,开始在静默中深思。历史的新时期也揭开了文学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文学重拾“五四”人文传统,开始以一种世界的眼光审视文学,并展现出了多元美学形态并存竞荣的文学新景观。此时的文学对“人”的认识和人性的挖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一个世纪的文学发展历史一直印证着“文学就是人学”的历史论断。

    与中国文学相比较,西方文学大抵有两个传统:一是古希腊传统,它代表一种重视理性和人间性的文学倾向;二是希伯莱传统,它代表一种追求超越和彼岸性的文学旨趣。西方文学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经过了古希腊与希伯莱时期、中世纪教会文学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诸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学汇百川、纳千溪,踵事增华,渐趋丰富,终于形成了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一部文学史。

    这就是大学语文课程将要展示给学生的基本内容。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测试

    大学语文课程不应是中学语文内容的重复,而应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发展延伸。这也给其教学方法与测试手段,带来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选篇。大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原则上要求是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在代表作品的选择上,要尽量选取能够代表时代主潮,具有文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延伸性,可读性强的作品。某些作品是节选,意思也要尽量保持相对完整。为了体现文学知识的深化,凡中学教材已选过的篇章,一般不再选入。原文按作家出生年代先后排列,争取体现出文学史上的发展线索。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大致勾画出从古到今中外文学发展的主要轨迹。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将过去对于这些作家的零星了解,纳入到新体系中去加以认识,打破过去接受这些知识时的时空界限,使新老知识在这新的立体架构中融而为一,从而以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其次是讲授。在课堂教学上,大学语文教师不再是向学生灌输一种观点,而是介绍多种观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即使是典范之作,也要搜集少许批评的观点,只是要有主有从,以不会把学生思想搞混为度;还应把该作家作品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由学生去判别和选择。这其中自然也渗透着教师个人的学术观点,即对该作品风格特征有感而发的鉴赏评析。教师评析时偏重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点出该作品的代表性,或者独具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不是一般的赏析,而是从整个古今中外文学发展史的宏观角度着眼,所作的要言不烦的评介、指点、评论。总之,即经典篇目,全新解释,争取能够成一家之言。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广大爱好文学的学生从小书斋走入大课堂,通过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经典名著,深化学习的内容,继承前代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这正是走向创新的起点。教师的这些介绍一方面深入浅出,寓学术于通俗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术品位;另一方面,又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学习兴趣,或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或下马看花式地精读,以至进而深入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将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逐步深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是测试。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大学语文出版前言》中提出:“对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的方法”。目前多数院校,尚处于将二者合二而一,即只测试一次的探索阶段。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是为普通高校本科学生设置的一项标准化测试。其任务是以命题测试的形式,检验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语文真实水平,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类课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培养学生继续学习中文的兴趣,使普通高校学生具备大学生应有的语文水平;进而提高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写作应用文的能力,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通过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潜移默化,让学生从经典名著中接受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使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普通高校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乃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这里用得上唐人韩愈的一句名言:“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答李翊书》),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搞下去,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大部分都能够克服。在不远的将来,搞好大学语文教学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这项工作,真正为提高普通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起到应有的作用,将是可以预期的。


    参考文献

    [1] 霍然,张慧禾,吴小英,陈峰,张松建.中外经典名著解读[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霍然(1953-),男,北京人,教授,中国语言文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1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