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韩岚:“大学语文”学科任务刍议
【时间:2008/11/2 】 【来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年12月 】 【作者: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韩岚】 【已经浏览3252 次】

    [摘要]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中文专业以外的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伦道德情感和文学欣赏的能力,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但是,当前学界对于这门学科基本任务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教材的经典性和文化性都尚需加强,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关键词]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经典性


    1978年以来,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在中文专业以外的文理各专业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门受到重视的公共学科。但是,对于这门学科基本任务的认识至今依然模糊不清甚至偏误,为提高教学质量起见,需要进一步研讨。

    一、学界对于大学语文学科任务认识的偏误

    大学语文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等学科都有内容关联。准确地认识它的基本任务,才能确定恰当的内容并编选适宜的教材,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其教学目标。但是,二十年来学界的一般认识似过于宽泛,过于考虑阶段性的特殊要求而没有抓住最基本的东西。匡亚明先生在南京大学倡导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且曾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是影响最大的《大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因此他俩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值得认真的分析。他们认为大学语文的职能是:“第一,它可以有力地配合和辅助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课,加强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忠诚品格、思想境界的培育”;“第二,它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对古今中外一般的文化素养,开阔眼界,拓宽胸襟”;“第三,它可以切切实实地锻炼提高各学科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运用文字表达工具——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第四,还“为培育各行各业合格人员和干部准备必要条件(掌握文字表达能力)”。[1]这个说法的前两点乃基于品德素养的要求,后两点则强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粗略看来阐述得很全面,但仔细推敲却可以发现偏误。例如关于素质培养,所强调的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都没有与大学语文的教材特点相统一,没有顾涉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因而过于泛泛。大学语文也是“语文”,教材内容以文学作品为多,侧重表达人文情感和伦理道德,因此它在本质上有别于一般的政治教育,而我们应该明确人伦情感性和文学审美性的学科任务。关于培养语文能力的认识,则可能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生素质情况有关。文革十年,基础教学受到严重摧残,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很差,因此八十年代初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确有必要。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要求,并非该学科的基本任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大学语文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特殊性,既不能等同于政治教育课程,也不能把补课性质的任务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一般而言,学生经过中小学语文教学后,应该基本具备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就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二十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加上高中、大学升学率偏低,升入普通高中的大多是优秀的初中生,考入大学的又多为优秀的高中生,因此就多数大学生言,基本的语文能力已经具备,当前的大学语文学科不应该再把它当作一项基本的任务。大学语文应该是对中学语文的提高和发展,而不是补充加强。然而原有认识上的问题至今依然存在。例如董治安先生主编、山东省使用的《新编大学语文》,试图对徐中玉本进行改良,但对于这门学科的认识依然是“使学生在原有语文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专业课,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基础”。[3] 实际上还是把大学语文认作为中学语文的延伸,是量的发展而非质变。显然,这样的认识不利于大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当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另有特殊性。它的教育对象的基础知识一般不如普通院校的学生,自然需要补充加强,而且其培养目标多为社会各行业的实用人才。因此,其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认定“它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具有必需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课”是合理的。我们显然不能把它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混同起来。学生的发展基础和目标有差异,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自然也应该有差异。

    二、大学语文学科任务的界定

    为中文专业以外的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材涉及的文学、艺术、历史、伦理、以及宗教等内容,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人类文明的表现,有助于人文素质的熏陶和培养。无论理、工、医、农各科学生,都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观,具有现代文明社会的素质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是一门不可缺失的公共基础课。目前许多院校另外开设了“应用写作”课程,乃专门培养写作表达的技能,与大学语文有别,以致大学语文这门学科应该落实于文学、文化作品的阅读。它的学科任务,应由三个方面组成。

    (一)培养人伦道德的情感

    语文教学的内容表现了人类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蕴含着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不言而喻。但是,建国以来我们对思想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只强调崇高的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忽略日常伦理规范的价值熏陶。从人类的价值体系讲,两者不可缺失,而且前者只有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才可能是实在的。一个社会成员,假如对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缺乏关心,却去做一些看上去无私奉献的事,结论只能是虚伪的。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抛开其具体的历史内容,就道德修养的发展进程言,它无疑是合理的。显然,当前我们更迫切需要重视基本伦理道德的教育。

    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看,也更适合进行这一层面的思想教育。例如,李密的《陈情表》是进行孝道教育的范文。孝在先秦是子女对于父母发自内心的朴素的敬重之情,是人伦社会最根本的关系之一。汉以后它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尤其明清以后异变为抑制自由个性的枷锁,自然应该批判,但是我们予以抽象继承的话,则这种情感无疑是应该颂扬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是对于生命之本的深刻体验,对生命之情的深沉回报。读这样的文字,连因为政治欲而人性异化的司马炎也被感动,更何况质朴单纯的青年学子。陆游的《沈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怀夫妻情爱,诚挚纯洁,都能对大学生爱情观有所熏陶。这样的人伦关怀有别于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才充分显示出语文学科塑造人的心灵的独到价值。

    (二)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

    这应该是大学语文最基本的任务,人伦情感的熏陶实际上也寄寓其中。人文素养是多方面的,但从社会的一般条件看,较多地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反映出来。显然,对此语文学科有天赋的优越条件,大学语文更适宜承担这个任务。我们应该特别区别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本质上的差异性。中学语文更强调训练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读写以记叙、说明、议论、应用四种体裁的文章为主,《大纲》只要求“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大学语文以进一步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基本任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为美学热的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界对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是否为中学语文的基本原则这一问题有过热烈的讨论,至今也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显然,从大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看,加强审美教育的内容则不应有争议。文学欣赏就是一种审美观照:例如读曹操的《短歌行》、苏轼的《前赤壁赋》,就可能使学生对于无限之中的有限生命有所领悟,以静观审美的态度认识生活,从而削弱科技发展带来的物欲膨胀、盲目自大的负面影响。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从那十四个叠字就感受到语言组合的美感,体会诗人寂寞而复杂的生活感受和心理状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由那贴切的比喻,和谐的音节,可以享受清丽流畅的语言美感和体味梦幻一般的眷恋情怀。

    (三)开拓文化视野

    近十年来,语文教育界有“大语文”和“小语文”之争。“小语文”指传统的以文章读写、文学欣赏为基本内容的教学,“大语文”则强调把文章和文学的学习欣赏放在更大的历史文化的背景里进行。从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看,无疑首先要解决“小语文”的问题。强调“大语文”,实质上只能是对“小语文”的补充而已。但是大学语文要求倡导“大语文”,“大语文”的目的就是要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目前强调这一项基本任务,从一个方面讲是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认同和发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著的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为例,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讨论审美形式,房龙的《〈宽容〉序言》涉及宗教问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是关于生物学的,曹冲《神奇的极光》和齐然尔曼的《空间和时间旅行》是科普读物,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貌似文学批评,实则社会批判。第二册共选现代文12篇,半数超越了传统的语文范畴。[4] 显然,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向经典性和文化性发展,大学语文学科更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开拓文化视野也是大学通才培养的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文理相通、知识广博、善于开拓创新的通才,目前国内综合性大学的建设潮流正是对此而言。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中文专业以外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也有着这样的目的和任务。让大学生读一些关于宗教、艺术、历史、经济等方面的通俗生动的文章,促进视野开阔,有助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开发。

    三、改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没有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需要我们在教材和教法等方面作出改进和发展。

    (一)加强教材的经典性

    教材是否具有经典性,直接决定了该学科的价值和地位,大学语文也不例外。二十年来,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受到广泛的欢迎,仅87年4月修订第4版就发行了79万册,96年6月版又发行100万册,因此我们可以此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应该说,这部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对经典性的认识不断加强。例如87年版《诗经》选《氓》和《采薇》,侧重社会意义,96年版选《蒹葭》,更强调了艺术性。总体地看,新版的教材质量比较高,基本能满足学科教学的要求,但是欠缺还是存在。例如,教材选了李白的《望天门山》,不选《将进酒》、《行路难》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恐怕是担忧其中的消极影响。《望天门山》是精美的小品,而后者对生命有更深刻激越的表达,更有艺术震撼力。同样,选陆游的《金错刀行》,可能是特别看上“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豪迈情怀,但它思想性大于艺术性,并非陆游最优秀之作。至于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秦牧的《社樱坛抒情》,只是在特定社会环境里有一点影响,还称不上经典,不应该成为大学语文的教材。

    有些名家名作的选择,可能是考虑与中学语文教材有别,例如不选诸葛亮的《出师表》、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其实是对于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差异性认识不足的缘故。中学语文首先要解决记诵和词句方面的问题,分析欣赏展开的空间并不大。大学语文的重点则在于赏析,要求把作品放在文学史、文化思想史的背景下,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对于同一部作品,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角度和层面都不相同,假如中学已经学习过,就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了基础。而且,因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一般只有30多学时),古典作品又有文字上的障碍,因此选择一些中学语文教材使用过的作品,也能事半功倍,更利于完成学科任务。显然,我们选编大学语文的教材时只需要考虑作品本身的经典与否,是否作为某种艺术流派或文化思潮的代表,尽可能使学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和各种风格有全面的感观和认识。象《出师表》讲“忠”,与《陈情表》的“孝”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不可缺失。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的“大我”襟怀,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小我”之情,相得益彰。

    (二)改良课堂教学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人伦情怀和文学欣赏能力,开拓其文化视野,改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很迫切。当然,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应该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特长,各展风采。但学科的特性和任务也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方法的倾向性,其中有两点似值得特别重视:

    1.讲得“宽”一些。要把作品放到文学史、文化史的框架内,强调其价值和影响。中文专业以外的学生,一般并不需要对中国文学有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对于若干必需的重点句段的特别赏析,也应该放在阔大的叙事背景和价值框架中进行,不宜纠缠于注音析义这类字词上的问题。例如李密的《陈情表》,假如逐句疏讲,至少需要两个教时,而且课堂气氛很可能沉闷,学生缺乏兴趣。假如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对晋武帝的影响,以及文化史上的评价作详细的介绍,再概述前两段的大意,然后落实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分析其内在的人伦本质和现实意义,大约只需要一个教时,且能帮助学生领会这篇作品的精神。再如讲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象写作背景、作品结构之类对理解思想价值并不重要的内容可以考虑简略掉,扣住“他信”、“自欺”、“自信”等概念,联系历史和现实,落实到国民性的批判层面上,可能使学生透彻领会这篇作品的本质价值,真正认识到鲁迅思想的深刻和伟大。当然,讲得“宽”一些,决非泛泛而谈,关键之处同样需要作入木三分的分析。

    2.让学生有所体验。对于人类群体而言,理性高于感性;但对于个体而言,则感性是最基本的,理性只有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才是实在的。因此,学生有所体验才能真正领略文学的美和文化思想的价值。与掌握多少知识相比,大学语文更要求培养心灵感受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无论朗读、讲授还是评点都有自己的阅读感觉,能打动学生,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社会实践谈感受和认识。例如讲《蒹葭》,老师范读后串讲大意,指出象征手法后,就可以提问“伊人”象征什么。学生的理解很可能游离文本,但只要有所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徐中玉本设计的“思考和练习”,对于这一方面的要求也明显不够,基本上还是要求客观性的理解。例如,在王维的《汉江临泛》后的练习设计:“一、解说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二、为什么说‘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构思巧妙?”[5] 其所指示的阅读要求与中学语文没有多少差别。假如说中学因为学生阅历经验太浅和统考要求的缘故,作这类的设计比较合理的话,那么在大学语文中依然如此无疑不尽科学了。


    [参考文献]

    [1] 匡亚明,徐中玉.大学语文应该成为独立学科百[A].大学语文研究集刊[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2一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治安.新编大学语文[Z].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4]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Z].北京:人民救育出版社,2000.
    [5]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韩岚(1960—),女,江苏邳州人,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高级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752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