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鲁渊:略论大学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08/10/31 】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1年8月 】 【作者: 嘉应大学 鲁渊】 【已经浏览4084 次】

    [摘 要]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受到关注。本文探讨了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使之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 大学语文;素质教育;作用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科技、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大学语文课作为“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林、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方式,对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期里,大学语文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早在1920年前后,我国部分高校设置“大一国文”课程,叶圣陶、闻一多、朱自清等都亲自为“大一国文”编写讲义,并致力于“大一国文”的教学和研究,这在当时倡导科学与民主,普及白话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42年,“大一国文”正式成为全国所有高校的必开基础课。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模仿苏联教育模式,文理分家,大学语文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取消,从此长期被“束之高阁”,不但助长了重理轻文的倾向,而且削弱了“通才”教育的基础。1977年,全国高校复课。十年动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高中生的文化素质降到历史最低点,已不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率先恢复大学语文课程,全国高校纷纷响应,受到师生的欢迎,在当时起到“应急补缺”的作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积极意义。1980年,大学语文研究会成立,多次召开全国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近千篇,出版各类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大学语文一度走上繁荣。

    1989年前后,高等教育改革中重实用,轻基础,急功近利的思潮影响到高校基础课的设置,大学语文受到空前冷落,不少院校以“加强专业课教学”为由,取消了大学语文,曾一时以“应用文写作”、“专业写作”取代大学语文课成为一种“时尚”。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998年4月,中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呼声不断高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以其独特的课程性质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重新确立它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二、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学功能及其任务的多重性。大学语文,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训练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和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苦乐观、大局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和品格塑造。

    1994年,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列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语文教材采用文选式,荟萃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文学瑰宝,其内容丰富形象是其它课程无法相比的。爱国报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历代志士仁人的人格标志,更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追求。大学语文中许多篇章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勇于为祖国、为民族献身的精神。屈原“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词倾诉的报国豪情,《木兰辞》里塑造的巾帼英雄的光辉形象,陆游《关山月》渲泻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千百年来感染着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给人以深沉的激励。

    在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是讲气节和人格修养的。《战国策·唐且不辱使命》歌颂唐且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不惜用生命维护祖国尊严。《汉书·苏武传》颂扬苏武出使匈奴被拘19年,始终坚守民族气节的高贵品质。巴金《秋夜》赞美鲁迅先生崇高而强劲的人格力量。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和峻拔的人格,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孔子曾谆谆告诫弟子:不要为富贵为仁,不要为求生害生,必要时杀身成仁的格言,已成为历代仁义志士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座右铭。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我们更需要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用祖国优秀文化对青年一代进行人格熏陶和品格塑造。

    2.有利于开发智能,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强调“智能教育”、“通才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突出特征。人的智能体现在自学、思维、研究、创造、表达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而这一切都必须以语文能力为基础。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时代,大学语文做为一门综合性素质教育课,在高等学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科学家即使日夜阅读,也只能阅读本专业的世界出版物的5%,与此相关的现实是,知识新陈代谢的周期惊人的缩短。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怎样勤奋学习,也只能学到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的知识要靠将来到工作岗位上,通过自学和其它途径获得。因此,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本领。好比给人“点铁成金”的本领胜于给黄金。

    应试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系统知识的大而全,忽视创造性意识的培养,即使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好,而在日后漫长的工作中,却明显露出创新意识薄弱,后劲不足,不够灵活等缺陷。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必须把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放在首位。优秀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便是思维开阔,想象丰富,新颖卓异。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好作品。《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九万里”。屈原、李白浪漫主义诗中瑰丽奇特的想象,至今令人惊叹。文学想象力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能力,想象既可以借助于文辞意象驰骋情思,也可诱发灵感,撞击思想智慧的火花。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辩难、养成肯钻研,勇于探索,不拘泥于名人权威的见解。不仅要有意识地训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力、综合力,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务实、旷达、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情绪多变、情感洋溢的时期,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形成的时期,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大学生无须为饭碗发愁的历史早已宣告结束,由“时代骄子”到“社会弃儿”,大学生们感到迷惘、困惑,在这风云突变中充满难言、苦涩和失落、沮丧。竞争的激烈,不正之风的客观存在,就业难的危机冲击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更需要当代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应以务实、旷达、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去迎接事业、生活各方面的挑战。

    新生入大学后,面对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急剧转折,表现为对大学生活的多方面不适应,整个身心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有的新生入学前往往对录取学校和专业了解甚少,而期望又太高,入学后因学校条件不理想,加上刚跨进大学的自负心理,往往有明珠暗投之感。有的新生自理能力差,依赖性较强,不善交往,常常陷入无端的苦闷之中,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还有的新生虽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盲目自负,好表现自己,自尊心强,又不懂得尊重别人,与同学不能友好相处,陷入极度焦虑。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尽快让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情绪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使同学们明白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自古至今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关键看我们去如何对待。

    大学语文正为我们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健康心理素质,提供了一部好教材。大学语文中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尽管他们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人生的磨难,始终如一地坚持理想追求,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宋代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被捕、贬官、远谪之苦,但他面对挫折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每到一处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主人公的大智大勇,先国家而后私仇,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至今为人们称赞。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倾诉了自己受宫刑后痛不欲生的内心体验,正因为他有正确的生死观、荣辱观,才能完成历史巨著《史记》。茅盾的散文《沙滩上的脚迹》描写了人在寻找彷徨、悲观、等待、失望、前进中的历程,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生态度。这些光耀千古的名人佳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虽然时代变了,但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时候,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人生的挑战。

    4.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更好地学习专业课。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学习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因此,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综合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标志。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语文能力,还在于通过语文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语文能力一般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语文能力。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继续和提高。要侧重培养大学生高层的语文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除按学科分专业进行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由教师口授逐步向自学过渡,学习重点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为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要求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地文献资料的检索整理和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达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可见,具备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大学语文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范文,体现了古人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藤王阁序》、《兰亭集序》都是历代吟咏的名篇。许多老一辈的科学家,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养料。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钱学森等,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有深厚语文功底,才能及时准确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表达出来,在科学上有所建树,为祖国赢得荣誉。

    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时代,发达国家早已重视高等教育中的文理相互渗透。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日本的著名高校理工科专业中人文学科的总时数高达1/4,相比之下,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有些大学生写起文章来错字连篇、文理不通、词不达意,语文能力偏低,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新生入学起,就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自觉培养高层次的语文能力。为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使之更好为素质教育服务

    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取而代之的现代教育模式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处于智能发展高峰时期的大学生,求知欲强烈,具有勤于思维,勇于探索的特点,开发思维、拓宽知识面,改革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大跨度、大容量,更好为素质教育服务。

    1.坚持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华在于它的人文精神,如以人为本,以人为上,仁民爱民,群体合和,修己爱人,自强不息等。在教学中,要努力缩短古今的历史距离,自觉意识到在改革的大背景下讲授历代名篇,用当代人的眼光去挖掘古代作品在现今的价值,才能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例如,讲李斯的《谏逐客书》,李斯批评秦逐客:“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秦废逐客令,广罗天下英才,最后统一六国。当今美国强大的科技不也是依靠“客”吗?因此,当今世界的竞争乃是人才的竞争,这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历史所证明。

    2.坚持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大学语文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及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生动活泼的方法组织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地对学生传授知识,开拓智力,培养能力。例如,历史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就要注意讲文与串史相结合,还要多讲些古今音变及同源字、通假字、异体字等方面的知识。对师范类的大学生,就要鼓励他们在课内课外用普通话多朗读文中的现当代作品,并耐心纠正他们普通话的声韵调。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选编适当的补充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坚持开发思维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有人把语言比喻成思维的外壳,这无疑揭示了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跟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有相应的关系。从汉字的表意性、组词的灵活性、句子变化的多样性,以及汉字电脑开发应用的情况看,汉语思维的敏捷、细致、严密而富于形象的特点是明显的。从大学语文中《孟子》、《庄子》、《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的多姿多彩,从唐宋八大家到鲁迅、茅盾、老舍,无不在字里行间表露出民族语言的思维特点。语文教学就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表达力。例如,精讲苏辙的《六国论》,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苏洵、苏轼、李损的《六国论》,让学生找出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并展开讨论,使
师生都受益匪浅。

    4.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面对从小学到高中,已经学了12年语文的大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决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篇章的剖析上,应当着力于理解作品的精神,学习古人写文章的奥妙。要彻底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单调落后,常常是“一支粉笔直走到底”的现象,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幻灯、录像、投影等电化教具引入大学语文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宽广的视野。大学语文不应局限在课本知识里,应引导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可以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组织文学社团,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文学讲座,举行演讲辩论赛等。还可以发挥本地优势,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总之,正确认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地位,正确评价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搞好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都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王和平

    [作者简介]鲁 渊(1962—),女,四川青神人,嘉应大学师能教研室,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54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