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于常青:大学语文教育创新谈
【时间:2008/10/30 】 【来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2期 】 【作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于常青】 【已经浏览2988 次】

    摘要:目前,大学语文教育中照本宣科、老生常谈、缺乏创新等现象比比皆是;此外,大学生也因就业压力等社会现状而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热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本文就大学语文的学习教育如何面对传统的应式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问题进行了思考,论述了大学语文也同样需要创新,需要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知识经济;大学语文;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赋予了教育以新的使命。知识经济作为继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经济的新阶段、新类型,其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进步、创新,主要取决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育必须为知识经济的到来铺设道路,有效地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因此,教育必须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各门学科协同发挥作用。语文学科的独特作用,在于它不仅直接孕育创造性思维的诸多品质,而且渗透在其他各门学科之中,成为各门学科的基础。大学语文教育不应仅仅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解释、语法的分析,而且应该注重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应该注意对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高级思维的培养。可是,我们的教育现状是,有很多语文课依然是照本宣科,没有应有的激情与活力。因此,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作者深邃的思想与饱满的感情很难得以传递,学生得不到适宜的文化熏陶,得不到灵性的启迪和修养的积累。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热情,他们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有上进心的学生大多会把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缺乏上进心的学生就更可想而知了。许多课程的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科内容缺乏应用性,以致学生产生厌学现象,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具开放性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很强。在知识经济时代,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将再一次得到形象而深刻的新的诠释。而大量的知识都是以信息的形式出现的,现代社会的人,如果没有独立的比较强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将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就表达能力来说,任何一家现代公司、企业都需要口齿伶俐、思维敏捷、反映机敏的员工,而这一切都与他们的语文能力的掌握运用密切相关。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一方面也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实、有针对性,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内容应该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让学生领会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又是一门最具创造性的学科。教育本身就是人的创造物,但又与人的其它创造物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集中地表现了人作为世间万物最高、最伟大的存在者所具有的创造性,更直接地反映了人对超越自我的渴望与追求,也为实现这种超越做出了更充分有力的准备。因而,教育承担着创造的使命,而且只有创造,教育才能不断得以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与存在的价值。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创造力才有了源泉。所以,语文课应把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育的目标,这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所选课文无一不表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教师的讲授有不尽相同的效果,学生的领悟也有不同角度与程度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这不同于其他学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应试教育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依据,测试的仅仅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否,无法测评学生主体素质的全貌;测试方式雷同,试卷答案单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素质教育的检测评价则不同,既要看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考查学生学习的潜力;既要测试学生做试题答案的正确性,又要考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注意其思维过程;不仅看一时的成绩优劣,更要看其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仅进行单一的书面测试,还有口头测评、操作测评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测试评价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教育思想。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过多地强调继承,强调求同及对知识的掌握,无视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很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把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把创造力作为评价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且把创造力的开发视为21世纪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很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普遍认为语文是“怪”学科,高深莫测。语文考试的模式化、标准化,评卷的单一化、机械化,使学生养成了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的习惯,而教育者却给善于这样做的学生以较高的评价结果。这样只为应考,很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创造性。检测的短期行为,导致学生的学习囿于考试,为学而学,为分数而考,视野狭窄,底蕴很差,后劲不足,今天的“高分”学生很可能就是明天社会上的平庸之辈。这种测试方式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素质教育很难落到实处。汉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中国大学的优等毕业生跟同等欧美大学生相比,考试成绩可以胜过他们,毕业十年以后往往落下一大截。”在革除语文教育弊端的过程中,检测评价必须有创造性的思想,不仅要看结果,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语文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

    语文课堂是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正是在广泛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汲取知识,感受生活,认识社会;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感,感悟人生,萌发创见。因此,语文课堂应给予学生以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性。

    【责任编辑 冯雪红】

    作者简介:于常青(1965-),女,黑龙江虎林市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法律系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98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