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夏雪辉:走出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时间:2008/10/29 】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04年4月21日第12版 】 【作者: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 夏雪辉】 【已经浏览2890 次】

  走出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已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想当年,正是“文革”劫难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一批知名学者提出开设“大学语文”的倡议后,立即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赞同支持,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拥护。许多专家教授热情进言献策,甚至亲自主持编写教材,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开设“大学语文”课,一时间盛况空前。大学语文课弥补了“文革”所造成的大学生语文基础的缺失,帮助他们适应了专业学习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培养新型合格的大学生奠基铺路。因此,大学语文成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但是,20多年过去了,大学语文课非但没有渐入佳境,反而步入困境,被边缘化。理论上承认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却把它当做“高四语文”。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呈现的局面是教材混乱不堪,多达数百种,而且质量良莠不齐;教法无创新,八仙过海,甚至还有人沿用已被中学摒弃了的旧方法;学生感到无新意,不愿学;教师感到无学术地位,不愿教。大学语文课成了“鸡肋”,陷入了尴尬困境,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困境,成为广大师生的呼唤。

    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是更新思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如果说当初开设“大学语文”的动机不排除“补差”因素的话,那么在基础教育早已恢复正常并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学生又经过高考的选拔,语文基础应当说已不成问题了,而大学里仍照样开设“大学语文”,而且教法基本上是沿用中学语文教法,难怪学生戏称“高四语文”、“没新意”,不愿学。何况语文课已是学生,打了十几年交道,公认为最烦琐最乏味的课了。尤其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成为当今我们的共识的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学早已理所当然地纳入了这种关照之中。也就是说,给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他们在继续学习、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实现人文素养教育,让他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插上科学与人文的双翼,能在未来的天空中展翅高飞。其实,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起到培养“人文素质”的作用。虽然现在的学生多留恋上网、关注时尚、崇尚前卫,但是真正想学点东西的人还是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拓宽知识面,讲授的内容有深度。

    因此,困境虽然客观存在,但是要解决学生不愿学的问题,首要的还在于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即以一门在原来的语文基础知识上结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欣赏性课程替代现在的“高四语文”。这种综合性课程应该是新的合乎时代需要的课程。比如说,在多元智能理论观下的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应该是以美育为主导、以广义的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是在普及文学艺术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鉴赏能力,形成健全美好的审美心理结构,成为德才兼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已有加德纳教授的《零点工程》为先例,在我国刚刚开始传播,其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而其科研空间则大有余地。这样的课程有理论、有实践,生动活泼,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承载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可能更好。由于主观性较强,学生希望听到全新的声音;对教师而言,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也不会因为无学术地位而倦怠。这样“两相情愿”的互动教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全面临的种种尴尬问题,从而走出困境,开创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83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