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周全星:大学语文课程溯流及其发展趋势和任务
【时间:2008/10/27 】 【来源: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0/05 】 【作者: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周全星】 【已经浏览3180 次】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人文基础课。从其产生到今天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其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命运多并、轨迹曲折、令人欣慰。世纪之交,对这一课程作一总结性的回顾十分必要。本文拟在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趋势和任务。

    大学语文课程从其产生发展到今天的全日制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开设,时间跨度大致为大半个世纪。此间的发展大约可分成三个时期:

    1.初始时期  作为一门公共人文基础课程,建国前,我国各综合大学已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一年级大学生必修。但当时课时数、教材等不统一,也不可能统一。教学内容多由教学者自选,写成讲义散发。具体内容很杂,此暂付阙如。

    2.断续发展时期建国之初,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时名“大一国文”,有郭绍虞、章靳以两教授所编的教材。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1952年,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院系调整,将原有的文、理、工、农、法、商、医等学科融合发展的一些综合性大学拆散,成立许多单科性的院校。大学语文这门课也随着这一剧烈变化,不仅在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里不再开设,连在多数保存下来的文理合校的院系里也了无踪迹。这一中断,再加上“文革”,一下子就是二十余年。

    十年动乱结束,百废俱兴。1978年秋,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倡议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在南大付诸实施,这一举措对大学语文的复起具有重要意义。以后全国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此课程,并逐年增加,风气日炽。

    1980年lO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倡议下,在上海召开了有二十所高校参加的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会上对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制订了教学大纲,拟定了教材篇目,成立了以华东师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徐中玉为主编的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还决定成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1981年,由徐中玉、钱谷融任主编,侯镜昶、徐鹏、叶百丰、董治安任副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付梓出版。大学语文课程无教学大纲、无教材、无研究组织的时代宣告结束。

    3,成熟时期1981年至1994年,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成熟时期。大学语文课已不仅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后,这一课程也被列为各类自学考试必考的公共课之一,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程在考察学生文化素质和本国语文水平方面的重要性。

    徐中玉任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自1981年初版后,先后修订再版了六次,每次再版体例上没有明显变化,仅是具体篇目的抽换。为适应不同阶段自学考试的需要,又先后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所属的中文专业委员组编了供本科考生用的和供专科考生用的两种大学语文教材。199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织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编写了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张之强任主编。徐编《大学语文》与张编《大学语文》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是体例上的,徐编《大学语文》以文学前后的发展为编写顺序,重文学;张编《大学语文》以文章的体载为顺序,由记叙文、议论文、实用文一直编至诗歌小说,重写作。这两种体例的教材各有千秋,相通之处是古汉语、古文学的含量都较大。

    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普及率和应用程度的提高以及祖国统一的要求,促使人们系统地学习汉字知识和普通话。因此,在以上两种教材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的教材,体例上或依徐或依张,内容上则增补了普通话语音知识及训练、语法知识、写作知识,适用的范围更为宽泛。教材林林总总,不再列出。

    这门课程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上,还表现在:①这门课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公共必修课;②师资已有编制上的保证等。

    从以上大学语文课程的历程可知:①人文精神的教育既是大学语文产生的初衷和土壤,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一条主线。“道德文章,历代传诵”。读后不仅能提高文学素养,同时还是精神上的一种高级享受,能够陶冶人们的性情。因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要立足本国特别是现、当代的实际,同时也需要放眼世界。大学语文课程应时代要求而生,随时代发展而发展。②《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及篇目也逐次增加或减少,但层次、境界却越来越精越高,且至情至性的文章,有关做人立本的文章沉淀下来的较多。③所选篇目所反映出来的语文知识含量日趋丰富。

    《大学语文》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实际上是我国教育体制由向别人学习经验到成熟发展的一个标识,同时也反向证明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必不可少性。

    由以上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轨迹中可以初见大学语文今后的趋势和任务的端倪。大学语文应时代需求而生,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其趋势和任务取决于时代的要求。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文学艺术的期望和号召。那么,在世纪之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怎么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还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给所有的人文学科,同时也给大学语文课指出了今后的趋势:一是教学内容上将进一步增加人文精神教育的比重,用中外文学名篇中所包含的优秀文化思想教育学生,以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的人格、情怀、风范、人生理想和态度来熏陶学生;二是教材编写上篇目的精选将会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内容的新颖性。语言、文学、写作将不再重此轻彼,而是同样重要。具有各自特色的教材将会增多;三是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交流的内容和范围将会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主要是学科的交叉和综合。

    大学语文课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目标与任务是:第一,以中外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文化传统熏陶学生;第二,在讲授、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审美悟性和品位;第三,进一步加强现代汉语读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普通话水平和运用普通话这一汉民族共同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第四,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对本国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优势,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实现以上方向和目标、任务的主要途径,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通过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经典示范,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提高鉴赏水平、审美品德和写作水平;三是通过汉语普通话的训练,提高交际水平和表达水平;四是精选教材,认真编好、选好教材,提高教材水平;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大学语文课的教学队伍。

    作者: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67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