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蔡世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08/10/24 】 【来源:煤炭高等教育1997年第4期 】 【作者: 中国矿业大学 蔡世华】 【已经浏览3174 次】

    纵观近儿年大学语文教学,人们在有关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基本问题上认识尚不够一致,做法也不一样。这种局面已经影响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校公共基础课的生存与发展,难以提高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水平。

一、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多年来,对此一直众说纷纭。其实,只要人们弄清什么是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性质也就不言自明了。早在1950年6月出版的《初中语文》编辑大意中,权威人士即指出:“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和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这段话对现代“语文课”名称的由来作了说明,也简要地慨括了“语文”课的基本内涵,即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课程建设性质的一个简明而准确的界定。如果把大学语文看作是中学语文的延续与提高,是语文教育的更高阶段,那么,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语文,乃是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祖国语言进行较高水平听说读写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程。对此,著名教育家、率先提出恢复大学语文课的南京大学匡亚明教授也有明确的观点。他认为,大学语文课“应当是各专业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基本特征:

    1.基础性。列宁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掌握语言,人就失去了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员参与社会交往和其他一切活动的资格。仅就高等教育而言,语文教育更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没有相当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就难以掌握现代高技术知识和系统的社会科学理论,更谈不上发展和创造。欧美国家在大学一年级都开设本国语文,亦是充分认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性。在这一点上,它与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等具有同样的的性质,作为母语学习,它的基础作用就更为重要。

    2.综合性。这种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上的综合性,人类在各种领域中均需使用语言,从事文学创作、进行公务报告、发表施政演说、开展经济谈判、为游客导游解说……无不是以语言为工具。上述各种活动不仅是语言材料的丰富来源,而且也是语文活动成果的具体表现。因此,语文课在文选和练习上不受语言材料类型的限制,它融合文理,贯通古今。二是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语文课中,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及训练中,应四项并举,不可有所轩轾。与其相比,写作课专门进行写作教学,演讲课集中训练口头表达,文选课专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只有语文课把上述几种内容综合起来,统为有机的整体,并成为一个严谨完整的教学训练体系。

    3.实践性。大学语文课重在语言学习能力和语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课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手段,从教材内容到训练体系,从日常学习到测评考试,整个过程都体现为“讲与练”的统一,而以“练”为主。因为不如此,就不能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交际的实际能力。因此,大学语文课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二、大学语文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把大学语文改革成系列课程,如应用写作课、科技写作课、文学欣赏课、公关日语课等,全国各地也先后出版了各种体例的大学语文教材。出现这种现象,固然可以看作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深化的成果。但其中也有一些是因为没有清晰地区分大学语文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往往把其它课程的教学目的当成了大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使大学语文在承担它不能或无法实现的任务的过程中丧失了自身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的独立性质。

    1.与思想品德课的联系与区别。

    不少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认为,大学语文课主要是通过介绍中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其思想文化修养,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这种看法可以概括为“德育中心论”。而笔者认为,德育任务在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等课程中也有所要求,并非为大学语文课所独有。何况高校还开设一系列思想品德课,如人生哲理、伦理学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乃是这些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虽然大学语文中的部分文选固然因其思想性较强可以对学生思想情操产生积极影响,但这毕竟不是该课程所应承担的主要任务。

    2.与文艺美学课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把重心偏向了文艺鉴赏,突出强调的只是大学语文的审美功能。这种看法可以概括为“美育中心”论。其教学效果往往是使大学语文失去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也就难以改变大学生语文能力普遍偏低的状况。诚然,大学语文因其文选中有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文学作品,可以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审美的熏陶,但这只能是语文多种功能之一的体现,而不是它的全部。

    3.与实用写作课的联系和区别。

    由于目前大学语文课主要是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不少教学工作者出于提高学生实用写作能力的愿望,纷纷因校因系因专业不同,把大学语文课改造成各种实用写作课程。这种探索是可贵的。但是专业学术文章的写作能力应由专业写作课来培养,如财经写作、法律写作、公文写作等,而无沦哪一种专业写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语文表达能力。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而这一能力为上述所有专门写作所需要,却为任何一门专业写作课都无法包容.大学语文课与各种实用写作课之间的关系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是综合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大学语文在选文和训练材料中可以涉及一些应用文写作范例,但不能以应用写作取代大学语文。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的教育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文素质的熏陶。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人们一般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对待。但是,这种载体不是抽象的物质外壳,而是有着具体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章作品,无不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的结晶,如苏格拉底的不朽辩词、屈原的精神自白《离骚》、司马迁的《史记》、鲁迅的杂文、毛泽东的演讲辞等等,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他们的文章艺术或言语成果,同时也就是他们的心灵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展示,大学生在接触他们的文章时,也就同时接触了他们的思想、品质与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的影响,从而自觉不自觉地蕴育一种人文素质,在继承前人精神遗产的基础上,更多地关心现时代国家、民族与人类的处境和前途。

    其次,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管是言语活动还是文章成品,都是主体思维的结果。而思维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决定性因素。大学语文,把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思维成果浓缩在一起,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展示思维方法与技巧,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可以自觉借鉴古今伟大人物的思维成果,汲取他们的思维智慧,提高青年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或《明妃曲》就会在欣赏王安石关于历史人物的新颖见解的同时,学习到求异思维的方式;读鲁迅先生的杂文佳作,在感受他对世态百相的深刻剖析和对历史文化的精辟论述的同时,会学到辩证思维的方法;同样读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理论的有关文章,也会深受其创造性思维的启迪,促使学生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开辟人类认识领域的新天地。

    第三,社会交际能力的锻炼。孔子说:“言之无文,其行不远”,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行。”这说明了言语表达能力对人事业成败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日益频繁,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一个有着良好语文修养的人,就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打开通向事业成功的大门。古往今来,一切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也都是熟悉并善于驾驭祖国语言的人。反之,一个辞不达意、词汇单调,或文法不通、错别字连篇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交际中掌握主动权的。因此,必须掌握好、用好语言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四、大学语文内容体系的内在构成

    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自身包含一些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就必须正确分析和处理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内容构成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1.纵向构成。

    所谓纵向构成,是指大学语文在内容的深度或水准方面,随着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提高而相应达到的程度。一般来说,低年级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相对就较低,高年级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相对就较高。正如小学语文、中学语文有着明显的年级的深浅难易变化一样,应有一套适应大学不同年级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不同阶段之间应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形成种级差分明,但完整统一的教学序列。

    2.横向构成。

    横向构成主要是指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包含的基本内容要素,如前所述,它也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听和读,是接受语文信息的过程,说和写是表达语文信息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听和读是吸收和内化,说和写是创造和外化。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绝非只是某种单一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学习吸收古今民族语言文章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听、说、读、写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四大要素,缺少任何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就是不完整、不科学的。

五、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设想

    1.改革传统教材。80年代以来的大学语文教材,按照上述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内容的界定来衡量,部分存在三个不足:是名不副实。名为“大学语文”,实则是写作教材或文学读本。二是重讲轻练。本来大学语文应以培养语文表达能力为主,但不少教材只是“文选+知识”,而缺乏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听说读写训练体系。三是各自为战。不少教材在文选的编选、教材的体例、教学的要求等方面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使得大学语文教材显出很大的随意性,而缺乏公共基础课应有的规范性、科学性。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大学语文的内在学科体系,抓紧组织有关力量,编写统一、规范的大学语文教材,以此作为全国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统编使用教材,这样便于统一衡量和评估各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有利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至于各校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开设相关的写作课或文学欣赏课,则不必也难以统一要求。

    2.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应用性课程,应当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特别是注意对现代民族语言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研究与总结。进入20世纪以来,汉民族语言从口语到书面语,从内容到形式,从环境到工具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大学语文应加强对现代汉语的现象及其运用的研究与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时代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强化训练环节。大学语文课必须把能力培养摆在首位,因此,训练和测试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要在使学生掌握吸取信息(听、读)、加工信息(思维)和表达信息(说、写)的规律与方法上多下功夫,把语文知识真正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的素质。为此,必须变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双向式的课程操练,将传统的以知识(如文体知识或文学史知识等)体系为主教学框架变为训练能力(如听的能力、说的能力)为主的教学框架,变讲多练少或有讲无练为多练少讲,以练为主。

    4.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制度。近年来,华中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凡大学语文测试不及格者,一律不得毕业。这是一种远见卓识之举,但多数高校并没有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建议国家教委成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委员会,在实行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对全国高校学生实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严格按照大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语文能力的标准进行测试,不及格者必须重修,否则不得毕业。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对大学语文这一基础公共课的重视,进而促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任编辑 胡正强  责任校对 王丽恩)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072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