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张卓立: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
【时间:2008/10/22 】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5年第1期 】 【作者: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张卓立】 【已经浏览3973 次】

    [摘要]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课从初设经取消到再设的发展历史的回顾,着重说明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承担着培养高层次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能与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着的忽视文化传播作用和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提出了根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从培养目标出发,运用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开设不同系列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育;历史回顾;现状分析;职能;课程改革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大学语文课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经历了初设、取消、再设的过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商业文化及其所携带的新观念的冲击下,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本来就不很稳固的地位愈加动摇,再度出现了生存危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要在生存中求发展,唯一的出路在于改革,而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大学语文教育的职能,重新确立它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要讲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大学语文的历史和现状作简要的回顾与说明。

    1 大学语文课的历史与现状

    早在本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为适应语体文代替文言文的社会潮流开始在大学一年级设置语文课程,当时叫“大一国文”,1942年“大一国文”正式成为所有院校都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50年代初院系调整,我国大陆的高等院校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实行文理分家,取消了“大一国文”课(台湾的高等院校以及香港的中文大学还一直开设此课)。由于学生语文能力普遍偏低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1978年在教育界老前辈匡亚明教授的大力倡导下,南京大学率先为大学低年级除中文专业外各专业学生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全国有几百所文理工农医各类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1985年国家教委又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和《大学语文课程统一考试命题试行大纲》,规定大学语文为高等教育(除中文专业外)各专业自学考试的必考课程。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大学语文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迅速铺开的热烈局面,大学语文一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与政治理论、外语、体育相并列影响广泛的公共基础课。与此同时,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也显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于1980年成立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吸引了全国上百所院校的语文工作者,研究会多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近千篇,出版各类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近百种。许多著名的语文刊物都为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开辟了园地。另外,一些理工大学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开设了一系列社科方面的课程,还直接促成了文学院、社科系、文艺系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在这些院校的最终建立,客观上推动了高校的体制改革[1]。

    大学语文教学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呈现相对繁荣的景象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首先,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文理分家、重文轻理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学毕业生在思想上、文化上都未完全达到应有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正好起到了应急补缺的作用,所以各校在短时期内纷纷响应。其次,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大力推进高校改革之际,大学语文以其“注重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强调文理渗透”的教学宗旨顺应了高等教育的重点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移,强调智能教育与博才教育的高校改革趋势,因此才得到了一些院校领导和师生的重视与欢迎。

    大学语文课恢复之后,有识之士就呼吁要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明确指出,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只有遵循自身的规律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下去(匡亚明、徐中玉、侯镜昶曾在1986年3月9日的《文汇报》上发表题为《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的文章),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很多人只是把它片面地理解为争取有关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的认可,而没有真正在学科理论和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加之设课之初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只是用它来补课,并没有长久的规划,所以大学语文在表面繁荣的同时就隐藏着潜在的危机。

    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沿袭解放初“大一国文”的教学体系,又参用了中学语文课的通常教法,重古文、重文学、坚持进行文选式的篇章教学,致使大学语文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都出现了封闭化、凝固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其二,由于对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一些院校出现了任意扩大或缩小大学语文课程范围的倾向,或把用中文开设的人文科学方面的所有课程诸如文艺理论、美学、书法艺术等统统归入大学语文,或把“阅读与写作”、“应用写作”等只能承担大学语文多项功能中某一项或某几项功能的课程当作全部的大学语文,致使这些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改误入歧途[2.3.4.]。

    多年来,大学语文课始终未能取得象政治理论、外语、体育等课程那样的法定地位。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固然有认识上的因素,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学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大学语文学科理论与教学体系的研究大大滞后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在大学语文教育界内部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与着眼点的认识还不很一致,各校只能按照各自的理解组织教学,课程设置始终处于一种自发自在的状态,任意性很大。

    1989年前后,不少院校以“学生学习负担重”、“加强专业课教学”、“国家教委并未将其正式列入各科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等为由减少了大学语文课的课时,甚至干脆取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某些专科和农工商理等本科专业考试计划中也有些用“文科写作”或“应用写作”之类的课程取代了原来的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教学由蓬勃发展逐步走入低谷。

    1993年6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在武汉召开,许多与会者都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大学语文课要适应新形势、摆脱危机感的唯一出路是改革,而改革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近几年,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重实用、轻基础、急功近利的思潮严重地影响着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目前,完全以“应用写作”或“专业写作”取代大学语文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实际上是一种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短视行为。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活文有其白身的特点和规律,正是这些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它往大学教育中的职能和地位,也决定丁它改革的方同。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学科理论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前提下,统一认识,明确大学语文的性质、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方法等具体问题[5]。

    2 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

    语文通常是指“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它既是人类交流思想、学习各种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工具,又是人们涵养品行的重要方式,综合性、工具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文道兼养”是古今中外公认的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语文能力,还在于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文化修养,培养道德情操。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在高等教育阶段,是否有必要继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文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1大学语文教育为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聆听、阅读、说话、写作四种基本能力。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需要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除按学科分专业进行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地超过了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由教师口授逐步向自学过渡,学习重点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无论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仅凭中学阶段培养出来的中等层次的语文能力都是很难胜任大学阶段的学习的。

    另外,中学阶段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大学新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达不到高中毕业生应有的程度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兼顾补课与提高是大学语文教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必须正视的现实。

    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指提纲挚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学生掌握高层次的语文能力的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培养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习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素质涉及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知、情感、操作等诸多因素,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同时,还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和综合力,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使得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精一兼数、由多边而突出一面、开拓一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成为高质量的科技与文化人才的基础条件之一。

    2.2大学语文教育为各学科学生提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知识和线索

    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广大的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纲要》指出: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艺家、科学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王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有意识地开展爱国王义教育,让他们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了解“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语文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这一历史重任。

    语言文字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任何语言文字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思想内容而独立存在,在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总是要借助于具有一定思想意义的文章。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主要是借助大量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阅读、理解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因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自学能力都比基础教育阶段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教学的知识容量和题材范围必然有所扩大,难度有所增加,语文教学不仅可以继续借助优秀文学作品,而且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分别在文、史、哲、经、政中选择不同的侧重,在培养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知识和线索。

    大学语文教育既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继续又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提高和发展,是高层次的语文教育。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学功能及任务的多重性,“文道兼养”意味着它同时承担着政治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和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多重功能。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拓宽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开发智力等重要职能,实质上是对学生进行以培养高层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从时代发展来看,高质量的人才是指能够面向国际社会、知识广博、跨学科、跨领域,能够很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具有知识更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组织及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因此,强调“智能教育”、“博才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主要的基础是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文化修养。可见以本民族语言为依托,强调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了。

    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对他们进行德育、美育教育是大学阶段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任务。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主要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有限的课堂教学虽然不可能使学生的文化修养、语文能力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语文课上所提供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及自学方法等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从培养目标出发.经过科学、严谨的教学设计,开设不同系列的大学语文课程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有它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大学语文工作者除了要处理好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如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外,还要面对教学时间少、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大学新生未达到中学毕业生应达到的语文水平、学生所学专业对语文能力要求各异、学生对提高文化修养这样短时期不能见效的课程缺乏兴趣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要同时完成培养能力、提高文化修养、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等多重任务,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在大学语文教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开始由统一开设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大学语文”课逐渐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过渡,而且各类院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课程系列,这种发展趋势是完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最突出的差异是它的专业或称职业倾向,各类高校的性质与培养方向不同,虽然各专业或各行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所学专业不同,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后所需的语文能力却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对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文能力的需要各有侧重。同时,学生受所学专业的限制,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学语文教学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视这些差异,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尽量兼顾全局的大原则下,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的教学比例,准确地选择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及层次。因此,那种要求一种模式、一本教材、一套教法的传统观念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必须冲破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把它自身的综合性与各类高校各学科的专业倾向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育自身的优势,使语文教学在高等教育这块阵地上站稳脚跟并呈现勃勃生机。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在根据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情况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积极的尝试。如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把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医、中药的内容适当结合而开设的医古文课,就深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已持续开设多年。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各校大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普遍存在着体系不完善,只能承担部分语文教学职能的现象。不少院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语文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职能;有些院校虽然没有忘记“文道兼养”的语文教育规律,但是把“传道”的方式片面地理解为古今文学名篇的阅读与理解,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结合不够紧密;在培养语文能力方面,不少院校单纯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甚至于将培养应用写作或专业写作能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所有这些都有悖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有自己相对完整的教学系统,大到一个专业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小到一门具体课程的设置。每一个教学系统的建立,都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经过科学、严谨的教学设计。大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系列的语文课程就是要按照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即运用现代学习和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学习需要、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编写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制定教学评估方法,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及时调整,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语文教学系统[6]。

    近几年来,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在建立自己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上下工夫。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基础部汉语教研室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通过分析旅游高等教育的实际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为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了不同的语文课。例如,为旅游外语系本科学生开设“实用语言表达”(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着重培养听说写的能力,并兼顾思维能力的训练)、“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精选古今文学精品,引导学生从文化的高度去阅读和理解原文,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并有意识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旅游文学”(除承担和“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课相同的职能外,为旅游导游提供深层次的文化素养)这样三门语文基础课;为旅游管理系的现代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实用语言表达(课程内容与职能和旅游外语系的同名课程大体相同,只是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的比例上更注重书面语表达的训练)、“中国古代管理文论”(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独特的管理思想,开阔视野)、“中国文学鉴赏”或“经济论文选读”(培养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等三门语文基础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不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又较好地体现了专业特点。

    开设成系列的语文课程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增加必修课的课时,更不意味着单纯地增加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内容。语文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完全可以通过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举办讲座,组织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另外,语文教学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关键不在于教师的知性分析,而在于学生的言语实践。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师生双方积极性的相互配合,完全可以取得“时”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语文教学在不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努力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摆在大学语文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语言文字及文化方面的广博知识,还要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自身的知识结构急需调整和完善。而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还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编写与课程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所有这一切是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的。


    参考文献

    1 罗绍权.对大学语文课的回顾和前瞻.唐都学刊,1990,(2):85一89
    2 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大学语文研究集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
    3 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大学语文研究集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张国光,等.大学语文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5 罗绍权.不宜以应用写作代替大学语文.西北师大学报.1991,(6)
    6 张祖忻,等.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512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