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杨笑蓉:《大学语文》功能浅议
【时间:2008/10/22 】 【来源:广东民族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刊) 1995年增刊 】 【作者: 杨笑蓉】 【已经浏览2778 次】

    《大学语文》精选了历代名家名作,不仅知识面广,而且思想性极强,还非常有文采。一篇篇作品同时也包含或真或善或美的要素,提供作家思维的逻辑过程。它对于培养大学生深层次的文化修养、思辨能力具有很大的意义。下面对其主要功能试加探讨。

    1.陶冶情操

    中国古代文人,同时也是士大夫,他们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目光投向了“天下”这广阔的领域。这也是文人人生的价值标准。然而,在“修身”与“平天下”相互矛盾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洁身自爱,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愿“推眉折腰事权贵”,杜甫沉郁低迥民间生活疾苦的哀叹,都体现了诗人胸怀大志,不依附权贵的高风亮节。这是我们今天的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面,也是陶冶心志的极好教材。

    在逆境中如何对待人生、前途,这是人们很难自我控制的事情。然而,很多作家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以旷达的心怀达到了乐观向上的追求情势。李白在罢官离职后一度精神苦闷,经过希望与失望,现实与理想的反复斗争,他由苦闷和彷徨中再度振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贬谪黄州,行动亦受监视。他于清风明月的境界中由旷达到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时的乐观态度(《前赤壁赋》)。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能忘情得失,处之泰然,是很值得今人借鉴的。

    很多作品亦能从客观上给学生以学无止境的启迪。庄子《秋水》以河伯与海神的对话展示了河海面积的差异以及各自对自我的评价。作者以海洋广大,天地无穷的宏大景象,有力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十分有限。因此,不能满足,应力求上进。

    在为人方面,亦能从诸多作品中受到裨益。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以之应用于政治中,亦倡导“仁政”,反对不正义的征伐战争。孟子亦主张仁政,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孔孟虽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为封建王朝的兴盛提出了“仁”的学说,然而,就对人而言,是有进步性的。不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只讲人与人之间亦应讲求“仁”,宽厚仁慈,无丝毫害人之心。在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学生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亦能受到启发。

    除了以上所表现的几个方面外,还有些反映了民间疾苦、社会黑暗的篇章,同样也会激起我们的同情与愤恨从而增强对今天新生活的信心。每一篇作品,每一位作家都会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读者,陶冶他们的情操。

    2.审美愉悦

    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意境优美的诗词和散文,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召力,在鉴赏与体味这种美感的过程中,主体会得到沉醉,愉悦的感情体验,并随这种体验传递所要接收的信息,产生巨大的效应,对审美对象作出评判,或优美,或壮美,或清丽,或壮阔,加强对美的认知力。

    很多田园诗歌意境优美,风格清新,让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景色以及淳朴轻松的心理反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山村的美的环境—花树相簇,远山依稀,而且传达了诗人心旷神怡,自得其乐的心境,旷达的胸怀。王维《山居秋膜》更是运用了各种手法将秋天晚上新雨后的山景描写得优美、恬静、清新、富有生气。诗人将动与静结合而写,明月、清泉、院女、渔舟,将山里质朴姑娘的形态展示于山清水秀的山林之中,搭配巧妙,给人以生动清新的审美感受。

    中国的艺术品往往将真、善也溶入审美的意识之中。这是更超乎自然审美之外的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人情美,人格美,道德美等等,这些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它不仅仅唤起主体的表层审美意识,而是引起感情有共鸣,宣照从而达到共识、振动,对自己的行为、准则等有极大的推动力。李煌《虞美人》描写了丧国后物是水非,江山易主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其细腻、深刻的情感体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产生哀怨之美,使审美主体产生共鸣。亦有许多具有豪壮的力量美的作品,却能从另一个方面对读者产生审美效力,如辛弃疾《破阵子》、王昌龄《从军行》,气势磅礴,意志坚定,展现了坚决与敌抵抗的英武军人形象,他们的人格力量是具有很大借鉴意义的。

    无论是自然美抑或人情美,在欣赏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愉悦的心理反应,而且读者随着审美趣味的不断深入,会慢慢渗透到其深层,将审美意识、审美要求纳入自己精神生活的一个层面,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因此,审美的过程赤是提高修养的有效途径。

    3.活跃思维

    阅读作品或写作的过程中,思维会不停地运转。而且随着阅读程度的深入,思维也会得到训练,分析、综合、归纳等能力得到提高。应用到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很有用的。语文中最有思辨力的文章当首推论辩文。其立论鲜明,论据有力,论证过程思路清楚,逻辑推理力强。《论语·季氏将伐撷臾》以叙代论,首先孔子以洁问的口气反对伐颛臾之事,设下圈套,让冉有随之就范,而后步步深入,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立论。整个论辩过程天衣无缝,让冉有无话可说。李斯《谏逐客书》亦能在“逐客”的险恶环境下让秦王改变主意,收回前辞,也是与他的文章的深邃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分不开的。李斯在论人时,与物对比,突出了秦王重物轻人的嫌疑,论据充分有力,论证环环相扣。

    这些优秀作品不仅体现于文字的优美与准确上,更主要的是作者思维活跃,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学习作品的时候,读者的思维训练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取其长处,用于己身,使自己的思维能力日臻完善。学习的过程,是思维达到最大限度的运用与创造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也有活跃思维的功能。我们应抓住这一点,有意向这个方向做些努力。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1449 位浏览者